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云归 发表于 - 2008-5-5 16:13:00

自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一直在磕磕跘跘中行进,回顾中国高等教育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历尽种种磨难,尚未走上平稳发展的坦途。现按照时间的顺序,历数中国高等教育所受到的戕害。

     1952年高等教育院系调整

    1952年教育部拟定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设置方案”,刻板地仿照苏联高校模式,对我国的高校进行了调整。

    这次调整保留了少数文理科综合性大学,撤消综合大学中的二级学院,按行业归口建立单科性高校;政府接办改造了65所私立高校、取缔24所教会津贴的高校。

    照搬苏联的高教统一的模式抹煞了学校之间的差异,而分科过细又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变得相当狭窄,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影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人才的发展。

    这次调整还片面偏重工科,忽视理科,取消了很多高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严重缺乏法律和金融人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导致中国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导致道德的滑坡。

    1958年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1958年3月,陆定一在农业中学问题座谈会上提出,要在每一个地区办一所大学。6月,刘少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将来势必每个县有一所大学,准备十年达到这个目的。现在是否给每个县派一个、两个或几个大学生,这样学校就可以办起来了……”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大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全国高等学校1957年有229所,到了1958年秋天,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了23500多所业余“红专”大学和半工半读大学。

    没有办大学的条件,就走“群众路线”。黑龙江省鹤岗市是一个典型的事例,书记亲自挂帅,各方积极支援,七天办起了大学。号称除了用一元七角钱制作校牌外,一分钱也没花。解决师资的办法是“大学生教大学生、高年级教低年级、专兼职教员相结合”。

    没有足够的生源,在政治优先的入学准入制度下,工人、农民、速成中学的工农毕业生和干部,只要具备推荐的条件,不需要经过任何书面的考试就可以上大学。高校中每年出身于工农学生的比例,从1951年的19%增加到1957年的36%。1958年,由于实行了新的优先入学的办法,这部分人增加到了48%,而1959年到1960年则增加到了一半以上。

    高等教育大跃进让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大踏步后退。

    1958年—1976年高考的不宜录取政策

    在高等教育大跃进的同时,在国家建设急需人才,高中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还严格执行了高考不宜录取政策。按照要求,从1958年起高考前对学生一一作了政审,政治审查的依据,并非个人表现或学习成绩,而是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可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出身地主富农、资本家家庭的,家长被划为右派的,有海外关系的、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取者。

    高考不宜录取政策“名正言顺”地将教育的不公平、不公正合法化,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被极其粗暴地拒之于高等学校大门之外,有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另样人生。高考不宜录取政策在强化教育不公平的同时使原本走入严冬的高等教育质量雪上加霜。

    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遗憾的是,社会发展到现代,声称要“解放全人类”,可在本国,连高中毕业生的学习机会都要无耻地剥夺。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摧残高等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等学校停止招生,大批知识青年被送到农村参加农业劳动。

    1968年毛泽东在“七·二一指示”中说“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1970年8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大学开始招收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不论文化程度,不管年龄大小,只强调政治条件,只要被组织推荐,就可以上大学。当时报刊广泛报道了高考时交白卷进入了大学的张铁生,宣称“大学就是大家来学”的五十多岁的农民王大学,这些都被称颂为新大学生的楷模。到1976年全国仅“七·二一”大学就恶性膨胀到33374所。

    滑天下之大稽的是,到文革结束,80年代初全国进行“双补”,进行初中文化补课和技术补课,规定医学院校的工农兵大学生必须取得初中补课合格文凭才认可他们的大专学历。这可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谈。由此我们可以想见文革期间的所谓高等教育质量差到怎样不堪的地步。

    1977年,邓小平同志关8月3日召集了座谈会。8月6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上。有人提到当时清华大学的教育质量时说,现在很多人小学毕业,补习了8个月就学大学的课程,读了三年就毕业了,根本没什么真才实学,小平同志听了此言,当即不满地说:“那就应当叫清华中学、清华小学,不能叫大学。”清华大学的教育质量尚且如此,其他高校的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如果说高等教育大跃进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奄奄一息,至此,可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彻底死亡。   

     1990年起高等学校大合并    

     1977年冬天,恢复了高考,被关闭了十多年的高考考场又重新开放了。文革以后百废待兴,教育因其本身的规律,运行有一定的周期,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当高等教育逐步恢复正常运行之际,又面临新一轮的折腾,高校合并之风骤然刮起。

     据“中国高等教育网”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起,全国有一千多所高等学校、中等学校被卷进了合并风,共形成了412所合并的高校。

     高校合并,本质上是一种在不改革体制、不改善教学的条件下,靠扩大规模的方式办“一流教育”,这不仅是徒有形式,而且其效果是适得其反。

     高校合并,使目前高校出现盲目求大、历史特色丢失,不但没达到“学科专业优势互补”的预期,反而使很多高校多年积累形成的教育品牌、专业特色消失殆尽。

     高校合并还带来了管理难,大学内非教学机构本来就冗员充斥,合并后问题更为突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责权不清、效率低下等等问题难以避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高校合并都有新闻见诸报端,强调高校合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我们实在难以想象,有一千多所高校,在同一时段,放下高校至关紧要的工作,甚至放弃自己的品牌,“自愿”做这样的麻烦事。而实际上,在合并风中有教育部的官员透露,有些地方的高校,比如杭州的四所高校,不愿意合并,教育部专门派员坐镇,强行达到合并的目的。当时在两会上教授们对高校合并提出异议,某主管教育的中央领导竟然大动肝火,在会上拍桌子。

     还必须指出的是,高校合并的决策完全缺乏科学依据 ,据我所知,某些权威的研究机构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做高校合并的可行性研究,论证高校合并的势在必行;同时也接受反对合并的高校的委托,论证了高校合并的不可行。同一机构对同一事件进行研究,能同时做出两份结论完全相反的研究报告,科学性何在?高层决策的依据又何在?

     自上而下的高校合并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路,是大跃进好大喜功在新历史阶段的又一表现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1999年始高等学校扩大招生

  高校合并风正方兴未艾时,与此相应,在国家高层“高等教育拉动内需”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全国高等学校盲目扩大了招生规模。

     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3万。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总数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加45万人,增幅达42%。此外,成人高等教育扩招10万,研究生扩招3900人,加上电大、民办等其它类型高等教育,实际招生总规模接近270万。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718.91万人,比上年增加95.8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这一扩招规模和增幅在建国以来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2000年,普通高校实际招生为220万人,比1999年增加35%,比1998年几乎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1%。

  2005年,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2004年800万人的规模上再翻一番,达到1600万。

     2006年高校毕业生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

    最近,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称,到201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200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

  与此同时,研究生也在扩招。198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仅有1.1万人,2006年已达34.4万人,是1982年的30倍。2008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其中博士 5.9万人,硕士39万人),比2007年增长6%。

    扩招后遗症:

    1.高校扩招引发债务风险。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元—2500亿元。银行从2004年开始逐渐收紧贷款,高校欠款难以归还。

    2.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

    3.无数贫困家庭的无力承担巨额的学费,这不仅使这些家庭的生活陷入更为凄惨的境地,而且又有大批学子失去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

    4.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

    结论:

    近60年来,前30年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按政治需要发展教育;10年是调整时期;后20年要“拉动内需”,为经济收入扩展教育。60年中从未按照教育科学本身的规律规划、协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对于个体而言,前30年没有平等地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因家庭出身等政治因素导致,而近20年没有平等地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则因家庭贫富不均而导致。教育的公正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高等教育已经折腾不起了,高等教育得按照自身发展的科学规律运行。

    高等教育质量不能不提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了。

    尽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此显而易见,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何时能摆脱这些控制和干扰,走上坦途,我们仍然忧心忡忡。

 

  • 标签:高等 教育 历史 
  •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访客2ja4EQ(游客) 发表于 - 2008-5-5 18:30:25
    访客2ja4EQ(游客)这次调整还片面偏重工科,忽视理科,取消了很多高校的政法、财经等人文社会学科。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严重缺乏法律和金融人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导致中国整整几代人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导致道德的滑坡。
    --------------------

    究竟是50年代初那批人道德滑坡还是21世纪初那批人道德滑坡?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道德的建设非一日之功,所以有百年树人之说。道德的滑坡也非一时可以造成,从五十年代始一直至今,我国一直以政治思想教育代替道德教育,至今,道德的滑坡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因此不是简单进行比较的问题。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吹笛在湖北 发表于 - 2008-5-5 19:58:23
    吹笛在湖北认真读了,思路清了,解决的出路明朗了:教育独立,大学自治。

    是不是呀?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是呀,大学干吗老是被不遵循教育规律的行政指令干扰?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老木匠 发表于 - 2008-5-5 23:03:18
    老木匠这贴的名字有意思!

    1952年的院系调整完全是政治需要:消灭国民党的、外国人的高校。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当时取消了私立的、外国人办的高校,取消了大学的二级学院。
    现在大学又可以办二级学院了,私人也可以办高校了,但仍然不允许海外人士单独在我国办教育。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一枝梅,半解也(游客) 发表于 - 2008-5-6 21:28:08
    一枝梅,半解也(游客)高等教育如此折腾,得到的是什么? 发展还是倒退!
    不过我们国家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实在是个大大的误区。一个小孩子从进入小学起,就好比开始给一个考大学的气球充气,初中充,高中再加力充,攀着个美丽的大气球飘进了大学校门,想不到一进校门,一阵乱风夹着荆棘迎头刮来,气球瞬间破灭....
    云归先生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是位教育界的前辈,字里行间看得出对教育史研究颇深。
    我是一个大学老师,上课时面对着那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学生,茫然!
    讲台上一个茫然的老师对着台下一大群漫无目标的学生。
    一帮茫然的老师上课纯粹为了挣工分,挣工分养家糊口,我们学校是30元一节课,哈哈!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高等教育如此折腾,得到的是什么? 发展还是倒退!

    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诚为书园(游客) 发表于 - 2008-5-7 11:35:20
    诚为书园(游客)“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

    这支庞杂的受过畸形教育的无业失业大军,(一旦激发)必将带来灾难!少数人为掠夺而获得的一时快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惨痛的长久记忆取代。
    背叛必须付出代价,掠夺不会永无止境。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就业难还意味着不少贫困家庭为孩子上学的所有付出打了水漂。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诚为书园(游客) 发表于 - 2008-5-8 8:29:16
    诚为书园(游客)“就业难还意味着不少贫困家庭为孩子上学的所有付出打了水漂。”
    这我有深刻的体会。相对贫困的农村孩子面对绝对的高学费,有种深深地耻辱感,并有一种挫败后的恼怒。这些都将刻入灵魂深处。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08-5-9 13:37:13
    大树(游客)顶云归姑一下.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访客8Cs1VI(游客) 发表于 - 2008-5-9 23:13:57
    访客8Cs1VI(游客)50年前官员决策是为了政治资本,50年后仍旧为了政治资本,这些只懂效忠的官员何时能从根本出发为老百姓考虑?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还有祖国的未来。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访客M62Tl8(游客) 发表于 - 2008-5-10 10:56:03
    访客M62Tl8(游客)中国高教的根本问题是以意识形态优先,任何学科都离不开“马*列”,可是,“马*列”是万能的吗?最终的结果,削足适履,适得其反。我想,这或许也是国内的教育难以培养出顶尖人才、而海外华人却频繁为国争光的缘由吧!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这是政治为统帅的结果。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访客138Lc5(游客) 发表于 - 2008-6-2 9:49:14
    访客138Lc5(游客)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

    ——以中国现代科学家于院系调整前后在高校的分布为解读



    沈登苗



    提要:上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时,在高校的中国现代科学家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品牌的综合性大学无一不伤筋动骨。院系调整的实际振荡远比已公示的文档或解读的史料大得多。

    此举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新政权确立在高校的实际权威,以及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扫清道路。

    由于把“院系调整工作的好怀”上升至“是检验思想改造成绩的标准”的维度,这等于向高校教师做出了近乎涉及生存底线的“摊牌”;高校教师以知识求生存的本能选择是院系调整“三下五除二”解决的秘诀。

    此番调整与所谓的改变高校地理分布不合理的动机无关;调整在整体上反而加剧了重要学校、尖端人才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

    若以大学毕业的年代论科学家的生成,则1952年后就产生了“断裂”。上世纪中叶,在国内修业的大学生后来成为现代著名科学家的人数及其概率大致是一代不如一代。

    代表20世纪下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既不是1949年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前苏联及东欧学成归国的科学家,而是院系调整前在国内大学毕业、大都有留学欧美背景的科学家。这一状况至今似乎还末得到根本性改观。

    院系调整造成了我国高校长期积累形成的、看家的大学及其院系、学科、课题的大面积断裂。这是影响当代中国为何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为何难出大师的原因之一。

    1952年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

    文章最后附录314位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与追踪线索,供学界参考。全文如下:

    http://xschina.org/xiazai/sdm.doc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非常感谢您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料!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访客sXOa6E(游客) 发表于 - 2008-6-5 9:45:52
    访客sXOa6E(游客)
    以下引用访客138Lc5(游客)在2008-6-2 9:49:14发表的评论:
    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

    ——以中国现代科学家于院系调整前后在高校的分布为解读



    沈登苗



    提要:上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时,在高校的中国现代科学家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品牌的综合性大学无一不伤筋动骨。院系调整的实际振荡远比已公示的文档或解读的史料大得多。

    此举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新政权确立在高校的实际权威,以及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扫清道路。

    由于把“院系调整工作的好怀”上升至“是检验思想改造成绩的标准”的维度,这等于向高校教师做出了近乎涉及生存底线的“摊牌”;高校教师以知识求生存的本能选择是院系调整“三下五除二”解决的秘诀。

    此番调整与所谓的改变高校地理分布不合理的动机无关;调整在整体上反而加剧了重要学校、尖端人才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

    若以大学毕业的年代论科学家的生成,则1952年后就产生了“断裂”。上世纪中叶,在国内修业的大学生后来成为现代著名科学家的人数及其概率大致是一代不如一代。

    代表20世纪下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既不是1949年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前苏联及东欧学成归国的科学家,而是院系调整前在国内大学毕业、大都有留学欧美背景的科学家。这一状况至今似乎还末得到根本性改观。

    院系调整造成了我国高校长期积累形成的、看家的大学及其院系、学科、课题的大面积断裂。这是影响当代中国为何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为何难出大师的原因之一。

    1952年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

    文章最后附录314位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与追踪线索,供学界参考。全文如下:

    http://xschina.org/xiazai/sdm.doc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非常感谢您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料!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访客sXOa6E(游客) 发表于 - 2008-6-5 9:45:53
    访客sXOa6E(游客)
    以下引用访客138Lc5(游客)在2008-6-2 9:49:14发表的评论:
    打破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

    ——以中国现代科学家于院系调整前后在高校的分布为解读



    沈登苗



    提要:上世纪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时,在高校的中国现代科学家有四分之三被调离本校,品牌的综合性大学无一不伤筋动骨。院系调整的实际振荡远比已公示的文档或解读的史料大得多。

    此举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打破民国遗留下来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新政权确立在高校的实际权威,以及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扫清道路。

    由于把“院系调整工作的好怀”上升至“是检验思想改造成绩的标准”的维度,这等于向高校教师做出了近乎涉及生存底线的“摊牌”;高校教师以知识求生存的本能选择是院系调整“三下五除二”解决的秘诀。

    此番调整与所谓的改变高校地理分布不合理的动机无关;调整在整体上反而加剧了重要学校、尖端人才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

    若以大学毕业的年代论科学家的生成,则1952年后就产生了“断裂”。上世纪中叶,在国内修业的大学生后来成为现代著名科学家的人数及其概率大致是一代不如一代。

    代表20世纪下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既不是1949年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也不是在前苏联及东欧学成归国的科学家,而是院系调整前在国内大学毕业、大都有留学欧美背景的科学家。这一状况至今似乎还末得到根本性改观。

    院系调整造成了我国高校长期积累形成的、看家的大学及其院系、学科、课题的大面积断裂。这是影响当代中国为何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为何难出大师的原因之一。

    1952年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分水岭。

    文章最后附录314位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与追踪线索,供学界参考。全文如下:

    http://xschina.org/xiazai/sdm.doc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非常感谢您提供了如此丰富的资料!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访客Kof6Iv(游客) 发表于 - 2008-6-16 1:36:59
    访客Kof6Iv(游客)云归兄是否是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呢,我因研究交叉学科,初涉于此,诚意请教,不知可否之点一二。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盼信,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皮皮狼(游客) 发表于 - 2008-8-23 11:00:46
    皮皮狼(游客)这次调整还片面偏重工科,忽视理科,取消了很多高校的政法、

    ---------------
    应为
    ————————
    这次调整还片面偏重工科,忽视“文”科,取消了很多高校的政法、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似乎应该改成:
    ‘这次调整还片面偏重工科,忽视理科、文科,取消了很多高校的政法、’
    谢谢指正。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皮皮狼(游客) 发表于 - 2008-8-23 11:09:16
    皮皮狼(游客)教育改革突破口必须从打破教育垄断入手。教育市场化。

    政治【游戏规则层面】的东西,必须在经济层面找突破口。

    我国1952年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儿【政治遗产】就是把知识分子的所有的工作机会都垄断了。而这个垄断在教育界延续至今。

    市场化就是打破垄断,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区别是:
    产业化是垄断下的收费
    市场化是自由竞争的收费

    从权力和义务的观点来看。
    产业化是政府不放权,而且逃避了教育投入。是最坏的情况。
    市场化是政府放权,但是逃避了教育投入。
    我们以前是:政府不放权,但是不逃避教育投入。
    最好的状况是,政府放权,而且提供教育投入。

    因此产业化如果能转向市场化。意味着教育的控制力减少。是好事儿。是游戏规则的变化,而要求政府义务,则基本上是利益。怎么样都好说。

    可惜的是,这几年号称要义务教育,实际上偷偷的在打击民办教育,把教育又垄断起来了。这绝对是坏事儿。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似乎也不宜笼统地提“教育市场化”。比如扫盲教育、小学教育就无法走向市场,必须要政府投入;企业内的培训要视企业状况而言;劳工培训、就业培训亦需要扶植……
    我也无法想象,“政府放权,而且提供教育投入”最终会导致怎样的后果。问题在于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此问题涉及的各级各类教育,三言两语说不清。抱歉。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皮皮狼(游客) 发表于 - 2008-8-23 11:14:55
    皮皮狼(游客)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291&do=blog&id=100682


    推荐我的文章
    教育市场化才是可行的教育改良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谢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中国高等教育折腾史
    kill   g c d(游客) 发表于 - 2008-10-26 17:19:36
    kill   g c d(游客)可见,g cd是最大的灾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