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走进历史的真实 
云归 发表于 - 2009-11-23 23:18:00

 ——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历史教科书总是令人乏味,历朝历代的更替只是底层人民苦难的轮回,社会依然在原地踏步。而对于这种深不见底的苦难,书上常用的民不聊生、颠沛流离、尸骨成堆、哀鸿遍野等词汇,已经幻化成抽象的符号,我们的心几近麻木,读来波澜不惊。

然而,打开龙应台的《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犹如置身于大江大海的汹涌波涛之中,历史的真实胜过狂风卷起的滔天巨浪,劈头盖脸地打过来,几乎使人窒息。

龙应台走进历史真实的场景,她的笔横扫特定年代中华大地的血雨腥风,记录了两军对垒的残酷,也记载了普通老百姓在战乱年代不堪回首的经历和深深镌刻在他们心底永远无法消弭之痛。

将每一次战役,每一个人经历过的细节延展开来,放大、贴近,中华大地已经过去六十余年的一切又都复活了:

自从日本侵略军强行侵占东三省,战火蔓延,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实行“三光”政策,。亿万老百姓惊恐万分,生命、财产、亲人们的生命转眼中被战火毁灭。毁家,灭村,甚至屠城的暴行遍及全国。同时,中国有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国军民用生命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淞沪之战、台儿庄大战、平型关大捷,还有中国远征军在西南边陲的顽强战斗,让侵略者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狂言成了痴人说梦。最后在国际援助下,终于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让人们始料未及的是,战争的阴影挥之不去,抗战烽火刚灭,内战硝烟即起,中国人没有享受到抗战胜利的片刻安宁,又一次跌进了战火弥漫、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是一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战争,却是异常的惨烈。有几个片断让我触目惊心:

长春围城之战约历时半年,结束时原来十万国民党守军,“总共三万九千名国军官兵,成为俘虏”。那么,还有近六万名官兵呢?应该是早就饿毙。尤其惨不忍睹的是,无数老百姓困在在两军对垒的中间地带,城内不让进,包围圈不让出,无一线生机,死者相籍。无法,也无人精确统计,估计有几十万之众。虽然早就知晓,然而,再读长春围城之战,惊颤依然。

一位解放军老兵韩吉人先生参加了锦州攻城之战。他说,城墙被炸开一个大豁口,解放军奋不顾身蜂拥冲入,国民党守军用密集的机枪扫射阻击。城墙的豁口与冲锋的战士相比,还是太小,以至于被枪击死亡的战士也被裹挟而入,直至过了豁口,人群散开,死者才轰然倒地。

在网上看到一篇《火与血的对决——孟良崮战役六十年祭》,说从1947年5月13日晚开始的孟良崮之战,到16日下午结束时“尸体堆满了山谷”,大雨后“整个山崮像是泡在血海中“。国民党74师约有32000人,解放军约有25000多人为这次战斗洒尽鲜血。我曾经在网上转帖过这篇文章,有网友跟帖说,他去过那儿,当地老乡告诉他,战时鲜血渗透了这片土地,大战之后的第二年春,桃花盛开,相伴的却是阵阵尸体腐臭的气息,飘荡乡野;以后连续几年麦子都是大丰收。

从来以为“血沃中华”只是一种诗性的比拟。孟良崮之战竟然可以将这看似抽象的词组演绎得如此具体、如此残酷,每一点、每一撇一捺都在流淌着鲜血,而且流淌着的是同一血脉的鲜血!

我粗略地算算,仅《大江大海》一书中被提及的,约有几百万的生命毁于战火。如果有统计,自抗战起到一九四九,死亡的人数何止千千万万!

战争固然惨烈,战俘的命运却格外悲惨。日军用船将俘虏运往拉包集中营,只能容一百人的底舱,有四百多人,大小便都在里面。上岸后非人的遭遇在延续,看俘虏病重了,就活埋,过几天就埋一批;还将身体略强壮的挑出来做人体试验。到战争结束,运来的中国人死者过大半。山打根俘虏营一千多英澳军更惨,最后只剩下六个人。

战争,无论如何评价,被载入史册;而战火中数以千万计将士的生命和百姓深陷地狱的悲惨,随着时间的流逝,亲历者的故去,或许会渐渐淡化,慢慢遗忘,最后烟灭。

龙应台说,“历史往往没有声音”,但她进入了历史的大江大海,留下了文字。她不仅述说了战争,而且寻访了不同身份的亲历者,再现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和人们被迫卷入战争生离死别的悲惨经历和痛苦记忆。

应扬的妈妈乘火车离开了衡山去了台湾,再也无法回来。小小的应扬以为妈妈就在火车里,只要有火车经过,小应扬常常一边追着火车跑,一边撕心裂肺地喊“妈妈,妈妈”。到应扬六十岁了,一提起此事眼圈就红。

槐生最后一次见到母亲也是在火车站。母亲得知儿子将要路过,来不及做好一双鞋,只递给儿子一双纳得十分密实的布鞋底。生人作死别,母子从此天各一方。槐生只要拿起鞋底,便涕泪纵横。

管管被抓了壮丁。八十岁的管管永远记得妈妈给他的那块杂粮餠和包在小手绢中的一块银元,管管说着说着,痛哭失声。

山东 湖南 河南等学校的中学生们亦被裹挟进这艰难动荡 骨肉分离 颠沛流离的凄风苦雨中。到台湾后很多学生被迫穿上了军装。从此海峡阻隔,与家人一别成永诀。

痖弘后来知道,父亲被押送到青海饿毙,母亲苦苦撑了几年,临死给儿子留下话:“我是想他想死的啊!”

在拉包尔集中营里,柯景星等台籍监视员与日本侵略军一样虐杀自己的同胞。

陈清山和吴阿吉从台东的家乡来到两军对垒的战场。陈清山被俘后成了解放军,而吴阿吉仍旧还留在国民党军队。两军撕杀,一对朋友转眼持枪相向。

应该说,龙应台的《大江大海》写的是中华大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惨痛经历。《大江大海》的许许多多场景读来如同亲历,因为,分明再现了无数家庭父辈们曾经的遭遇。

我跟随书中那些人和事也追寻我所知晓的过去:

我的二舅胡健吾是谢晋元将军的部下。淞沪之战时,他是军需,多次冒着日寇飞机的轰炸下乡筹粮。二舅说战斗到后期,开饭只能每人发一个饭团。没有药,伤兵躺在地上哀求:“给我补一枪吧!”最后弹尽粮绝,十一月份撤退时,上海已是寒风瑟瑟,将士们身上只穿着破烂血污的单衣,脚下的鞋底已经洞穿。

父母也曾惊恐万分地逃难,他们躲到偏僻的乡下。可城里是日本兵,乡下有土匪。一次土匪抢劫三舅妈借住的那家。三舅妈情急钻到床下,女主人惨遭凌辱。三舅妈在床下吓得直发抖。

妈妈亲见鬼火,两个并列、两个并列,排成整齐的一队在飘移.当地人说,那是过阴兵。战死沙场的士兵们仍然在操练。

哥哥出身在抗战时妈妈担惊受怕、衣食不周的日子,他体弱多病。可他叫福华,谐音复华,恢复中华之意。听说,很多出身在在日寇横行时的孩子,叫福华,或复华。

1947年春天,父亲和三舅下乡扫墓,不巧碰到抓壮丁,在枪支的逼迫下只得挑起沉重的担子。比管管幸运的是,他们没有一路跟到台湾,当天就设法逃回来了。

母亲兄弟姐妹多,在那特定的年代,二舅是国民党军官,姨父在国民党缉私队做事;三舅、四舅和我父亲则坚定地支持共产党。一家人,两大阵营。

杏生阿姨结婚,因姨父是国民党缉私队的,姐姐、姐夫,哥哥嫂嫂们谁也没有参加小妹妹的婚礼。三舅妈和我妈妈偷偷准备了一个镜框做礼物,可被男人们摔碎了。

我知道,父亲与共产党人过从甚密,后来成为海军副司令员的陶勇在抗战时是我家的常客。一次陶勇刚刚离开,日本人的飞机就来轰炸。几十年后妈妈说起还心有余悸。

我还知道,共产党员叶邦瑾在被捕前与三舅妈熟悉。她曾写了介绍信让三舅妈去抗大学习,不久后她被捕,因不屈被国民党枪杀。三舅妈胆小,终于没有成行。

我不知道三年内战中,二舅为转战何处的国民党军队筹措物资。可我知道淮海战役打响后,父亲买了被称之为茶食的脆饼慰劳支前的民工。脆饼是用大水缸装的,有几大缸。这是不是类似陈清山和吴阿吉的故事?

战事早已成为过往,阴霾却远未消散。

两岸几十年不通音讯,关山阻隔,海峡难渡,亲人隔岸苦苦思念。但,阴霾远不止于此,还有不同的境遇和萦绕在许多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哀伤和无奈。

杏生阿姨因受丈夫被捕的牵连,先是从政府部门下放到小学工作,旋即被开除公职回到故里。生活窘迫,心中备受煎熬,几年后因心脏病猝死,时年四十。到姨父保外就医,回来只看到照片上的笑容,他的悲勳可想而知,一年后也离世。文革结束,姨父原来的单位通知他的三个孩子过去,为姨父平反,补发了700余元。难道这是两条人命的代价?

二舅的儿子申请加入共青团,本来名字已经写在即将张贴的大红榜上,最后一刻还是将他的名字用毛笔涂掉。表弟言及往事,一脸的落寞。

日本飞机炸毁了父亲供职的公司,为生计,父亲经商以养活家人,后被同业推为行会会长。我们兄弟姐妹的家庭成份便划归剥削阶级。受高校“不宜录取”政策的影响,哥哥虽是省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好几学期都是全班第一名,在绝大部分人顺利进入高校学习时,他落榜,被调节到一所很少有人报考的学校。而我,读高中时就感觉到家庭成份对个人的影响,进入大学,十分明显地被视为另类。读《大江大海》,王晓波平日的小心翼翼我并不陌生,恍惚中我也曾有木麻黄树下的孤单和忧愁。

我相信,两岸许许多多家庭有类似的经历。

穿过战火的硝烟,回眸历史的惨痛,我不仅产生许许多多的疑惑:

我一直以为,过去,直至现在,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直面硝烟弥漫的苍穹,横尸遍野的大地,我无法理解,什么价值能高于生命,值得以千千万万生命作为代价去换取?

两军对垒,会有一时输赢。但有没有终极的赢家?二战结束后,德、日、意三国的战犯被压上历史的审判台;盟军虽然制止了侵略战争,但在一次次惨烈、残酷的战斗中付出了血的代价。无数逝去的生命再也不能追回。在中国,两岸的沟通渐渐密切,国共再次携手。想起往事,我百感交集。

谁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且不论每一个家庭的动荡离散,生活的艰难困顿,骨肉的死生离别,就看那血染沙场的军人,受尽虐待的战俘,谁不是父母日夜思念的儿郎,谁不是妻子望穿秋水的夫君?

受害者得到理赔,显然太过奢望。但那远在异乡的坟茔,有没有一抔黄土回到亲人的身边?在他们血洒疆场的地方,有没有供亲人们凭吊、祭奠的标志?

战争强加于无辜者的,太多太多。书中触目所见的是,不由分说地强迫老百姓持枪参战,强行拉壮丁,暴尸于野,战俘的非人遭遇,战火中生命的毫无保障。那么,人性何在?人生命的尊严何在?

作者将她所能追寻的历史真实付诸于文字,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下一代,知晓过去发生过什么,作为“爱的责任”。我们,经历过或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们,有没有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知,追寻没有文字记载过而即将消失的一切,共同描绘真实历史的全貌,尽到自己的责任?

已经远离战火的后来者有没有责任关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关注前辈们曾经的艰难岁月,关注被卷入战火成千上万陡然消失的无数生命,关注他们的父母妻儿的凄苦,然后认真思考,作出判断,明智地选择未来,远离战争、远离杀戮,不要让历史重演,犹如飞力普一样?   

龙应台《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试读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chunshui(游客) 发表于 - 2009-11-24 0:42:18
chunshui(游客)我家干净猪不认得繁体字,我就每天给他读一章。某人不让我们看这书,我们就趁某人不在时偷偷看,偷偷流泪。作为母亲,我有责任让我的孩子知晓过去发生过什么,让他走进历史的真实。仅此而已。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很有责任心的妈妈!
要让小猪猪认繁体字,以后他就可以自己看很多书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吹笛在湖北(游客) 发表于 - 2009-11-24 0:50:40
吹笛在湖北(游客)一场国难,牵连几代人......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是啊!
其实,我不善于写书评,但看了这本书,觉得实在有话说。请笛子多多指教。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宣柔(游客) 发表于 - 2009-11-24 17:20:38
宣柔(游客)我很喜歡龍應台說的一句,這是獻給我們上一代的一本書.常常覺得不可思議,那父母所經歷過的大時代.人,怎麼也能挺過來呢?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人有非凡的韧性,所以为人。
这是獻給上一代,也是给下一代看的一本書。
龙应台在书的12页写道:“我开始思索:历史走到了2009年,对一个出生在1989年的人,一个生命经验才刚刚要开始,那么青春那么无邪的人,我要怎么对他叙述一个时代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于洛城(游客) 发表于 - 2009-11-25 20:23:46
于洛城(游客)恩?早就看到一些章节了,不过大陆能买到吗?很有兴趣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可以通过网络购买,比如在这本书的出版社的网络书店或者在淘宝找经营港台书的卖家买。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老花眼(游客) 发表于 - 2009-11-26 4:11:42
老花眼(游客)内战中死的都是同胞。杀死自己的同胞有些人觉得光荣,津津乐道。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是啊!不仅有人津津乐道,而且社会发展至今,现在还有不少影视作品反复虚构那时的战争故事、谍报故事上演。有意义吗?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白丁(游客) 发表于 - 2009-11-26 6:04:27
白丁(游客)淘宝好像买不到了。我有电子版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还是有书一册在手比较踏实。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幽篁 发表于 - 2009-11-26 21:11:35
幽篁我去买这本书时淘宝就已经搜索不到了。我是通过搜索有谁在卖台湾版龙应台别的书,然后再一家家问买到的。

Re:走进历史的真实
乐天蓝鹰(游客) 发表于 - 2009-12-1 1:35:07
乐天蓝鹰(游客)历史的真实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朝代的更替总是战争相仍,想躲也躲不了。——美好的愿望不能替代血的历史。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所以,人类需要反思,每个亲临者需要判断和选择。
躲,真的是躲不了的。

Re:龙应台,走进历史的真实
szzwq 发表于 - 2009-12-28 23:05:11
szzwq偶去弄来看一看。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值得!

Re:龙应台,走进历史的真实
球球(游客) 发表于 - 2010-5-12 10:29:45
球球(游客)请问在哪可以买到这本书啊 我看过了电子版的 想买本纸质的收藏下 可发现书店没有 网上也找不到啊 小郁闷!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真本书在大陆不可能买到,网上书店一样。
可以在网上找卖龙应台书的网店,然后问老板,点名要这本书。运气好就可以买到。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