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外地人
云归 发表于 - 2010-4-19 23:44:00

“上海人”、“外地人”这两个词汇在最近十余年来无疑是上海使用率十分频繁的词汇。

“外地人”又衍生出了“外来妹”、“外来媳妇”。

似乎这已经成了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比较突出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种种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

我不是上海人。不过,我定居上海已有三十余年了。

说我是明白也好,不明白也好,木知木觉也好,我居住在上海多年,一直泰然自若,不以为地域的不同会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鸿沟。

人家问起,我常说我是南通人。其实,并不准确。父亲告诉我,我家祖籍安徽徽州。先祖是盐商,清嘉靖年间到了沿海的南通。

我记住了我的祖籍是安徽。

偶遇一位先生,对我的姓氏发生兴趣,问我的祖籍何处。我说是安徽。他进而问我:“你左脚小脚趾的趾甲是不是分成两两瓣?”我大吃一惊。在我肯定后,他说:“你应该是山西太原人,当年你的祖先是从大槐树下走出去的。”

贾平凹的文章写到明洪武年间,山西因商业发达人口过于密集。朝廷进行大移民,易姓家族唯恐日后天南地北,失散流落,于是将左脚小趾甲剪成两瓣作为以后相认的凭证。

那我就是山西人了?想想未必。先祖的先祖说不定是为了做生意移居太原。

谁还能考证不可追寻的以住呢?

移居,比比皆是,可以说与人类社会共生。

有人研究过,南通地区启东、海门人面相不少是深眼高鼻,那是匈奴人中的一支迁徙到此定居。许多许多年后启东海门人还保留他们祖先的面貌特征。

广东的客家人人所共知,山东人闯关东亦是不争的历史。

华人移居东南亚,移居海外的一直源源不绝。

大部分匈奴人且战且退,他们的后裔就是现在的意大利人。

美国的黑人就来自非洲。

移民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人象水一样,永远在不断流动。流动给世界带来了文化、经济的交流,带来了活力;流动也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生活更有情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应为常理。

扯远了,回到上海。

1995年上海有过统计,上海本地人只占上海市总人口的15%。请注意,1995年上海的户籍还处于封闭状态。上海本地人指开埠前原称松江县时的居民。以后的统计已经很难将原住民和后来涌入上海的大量移民区分。

上海曾经的发展都是因为上海开埠以来来自各方人才的聚集。过去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海纳百川,有容为大,才成就了以后的恢弘。

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将流动的人口固定下来,我国的用工制度在干部和群众之间、工人和农民之间建立了鸿沟,强化了人们的地域、工作的区别,于是人们有了固定的身份符号,同时城市也失去了活力。

市场经济刚刚小试锋芒,上海无可奈何地显示了它的局促。

计划经济中风靡全国的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等等,早被经济大潮淹没。

有识之士指出,上海人口不进不出,优秀的人才无法进来,上海成了死水一潭,经济发展也失却了优势。

市场经济对上海户籍制度的改革亦推波助澜,人,流动起来了;上海,又重现了活力。

2008年,上海人口总数1888.46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非户籍人口(即外来人员人口)517.42万。另外常住外国人达15.21万 。

人口的流动也非单向的,2002年,全市迁往外省市的有5.88万人,市外迁入的有16.93万人。

既然如此,还分什么“新上海人”、“旧上海人”?我们同样在这片土地上谋事生存,走进上海的石库门弄堂,宁波阿娘、常州嫂嫂、苏州好婆、扬州奶奶让普普通通的日子多姿多彩,活色生香。

不可否认,上海人中确有人歧视外地人。

歧视的本质是势利。

势利,扎根在现实社会中,而且古来已有。陆放翁诗云“谁令骑马客京华,世事年来薄如纱”,说不定是他遭了白眼有感而发。

连语言也是势利的。80年代初节目主持人、歌手的港台腔我们该记忆犹新,令人不堪的是连对父母称呼,似乎喊“阿爸”、“姆妈” ,也远远不如港台腔的“老爸”、“老妈”时髦。不少赶时髦的立马就改变了对父母的称呼。

势利,是人性的卑劣。

我一直以为,上海人中歧视外地人的只是少数,是少数没有教养、不文明的人。

显然,没教养不懂道理的人古时候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凭什么要因他人的态度影响自己的心态呢?

所以,何必太在意自己的地区身份呢?我女儿大约五岁时,我在南通带她上了一辆长途车,车上有几个上海人,他们一看我女儿的衣着打扮,就问:“侬是上海小姑娘?”我女儿得意地用上海话说:“阿拉南通人。”引来一片笑声。

当然,歧视并非普遍现象。融入这个城市,你能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

上班去了,不用担心晾在外面的衣服。如果下雨,退休的老王伯伯会帮我收进来。

女儿在托儿所我挺放心。邻居新嫂嫂就在那儿工作,她总是格外关照。

放暑假了,天太热,没有去单位领工资 ,部门的头头帮大家领了工资,骑自行车挨家送来。

曾经五家人合用一个厨房。下班回来,大家急急忙忙地烧晚饭。葱、姜、酒常常共享。

我妈妈来上海,我女儿请她在功德林吃饭,然后我们叫了一辆出租车去外滩。经过人民广场,我用家乡话向妈妈介绍上海大剧院等景观,司机明显放慢了车速,到外滩下高架拐弯时,司机也慢慢地开,好让老人看得清楚点。下车,我一再道谢。

除了上海人、外地人的分类,还有80后、90后,是以出身的时间将人归类。

道理应该是明明白白的,出身的地域、时间、工作的职务、性质的不同,生活的富裕和贫穷等等都不是区分人尊卑优劣的标准。

人,难道就无高下之分?

有,那就是人品是卑劣还是高尚,行为是利人还是利己。

如果在社会中生存,人人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岂不是少了许多烦恼!

人,生而平等。

 

Re:上海人·外地人
幽篁 发表于 - 2010-4-19 22:17:43
幽篁不自信的人通常比较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哪怕是不合理的。
想要融入一个环境,自己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有些人抱怨别人不接纳自己,却没反思我是不是接纳过别人,我为别人付出过什么。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最要不得的是,自己先入为主地将自己当成外人。

Re:上海人·外地人
蘑菇豆丁 发表于 - 2010-4-19 22:19:12
蘑菇豆丁ls说得太对了!
最近在看书的时候,也看到 关于自信与自卑 接纳与付出 这一类的 话题。。。
真的不要想太多,做好自己,不要去在乎别人的眼光,外面的人对上海的偏见,也是源于那一小部分没有素质的上海人给人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如果你们不是上海人,我也没遇到过真正的上海人,但是在上海姑妈家小住过一段时间,那弄堂里的老太太除了有点儿以当地人自居以外,对人非常的友好~所以我在上海的日子,没有感受到太大的什么被鄙视或者什么什么不公平的待遇……ps:挺怀念那会儿每天下午吃晚饭去福州路书店淘书的时光…………:)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我认识的一个人说,上海人分不清“袜子”和“麦子”。我反问,你会不会穿麦子,而用袜子去磨面粉?

Re:上海人·外地人
吉霞(游客) 发表于 - 2010-4-19 22:21:05
吉霞(游客)凡在北京居住的,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是北京人的,都说自己是哪哪人,而从来没有说自己是北京人的,居住了一辈子的,都说是自己哪哪人,而不说自己是北京人,纯正的北京人,没什么可以令人骄傲的地方!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北京,是京城,与上海一样,往往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是妄自尊大的人。小部分人也会影响城市的形象。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chunshui(游客) 发表于 - 2010-4-20 0:39:00
chunshui(游客)
我女儿得意地用上海话说:“阿拉南通人。”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她生在在上海,在上海上幼儿园,不会说南通话。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veritas(游客) 发表于 - 2010-4-20 0:53:02
veritas(游客)俺奶奶也和俺说俺们也是山西大槐树那里的。。
难道这个是通用语言。
PS:俺老家是湖北的现定居杭州,奶奶说她是山西大槐树的(每年七月半设宴烧纸都要说山西大槐树的××们来拣钱哦~),爷爷说他是湖南的,只能说俺们中国嘎大!
PPS:俺的小脚指甲确实是两半,我觉得这是我妈在我小时候老给我穿小鞋的原因(一双鞋穿好几年)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我遇到一位定居美国的本家,她的小脚趾也是分成两半。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4-20 1:00:53
大树(游客)云归姑好帖,可惜没有科学验证。

最近几年来,我的恩师一直在进行心理语音学的研究,做地理分隔对方言形成的影响,这个系列研究影响必将深远,新华社发了通稿,您有空可以拜读。

我有机会,也得研究一下地缘文化与社会冲突的关系。

这些,都是可以实验研究的。写长篇大论一样的裹脚布,没用。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大树的文章,期待中。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欧金匠(游客) 发表于 - 2010-4-20 3:42:52
欧金匠(游客)最近喜欢上一个上海人——董其昌。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同好!他可是真正的上海土著,字、画、印俱佳。可惜无缘相识,只能对着他的字帖浩叹。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4-20 9:09:02
大树(游客)我的文章您用百度一搜就可以看到摘要的,幽篁姐知道我的名字。

在心理语音学方面,我最近还没有做研究的计划。

最近几年,我所关注的重点将在其它方面。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幽篁说,她从来不问网友的真实姓名。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4-20 9:34:55
大树(游客)对了,云归姑,我未来发文章,除非是国内约稿,一般只会投英文期刊,届时是否也发英文版本给您一读?谢谢!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我的文章九十年代就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过,而且是美国的杂志约稿,并非我投稿。此外,我做的英文期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认为是国内做英文期刊中做得最好的。
大树,不要老是自我感觉太好,这只能说明你的见识十分有限。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龐茄(游客) 发表于 - 2010-4-21 4:59:30
龐茄(游客)小小糾正:“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是陸放翁詩句~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谢谢纠正。我还是很多年前读过的,全诗只记得这两句,结果,连作者也记错了。我等会儿就去改。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苦丁(游客) 发表于 - 2010-4-21 6:21:01
苦丁(游客)上海的出租车司机也留给我十分好的印象。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4-21 7:44:16
大树(游客)
以下引用大树(游客)在2010-4-20 9:34:55发表的评论:
对了,云归姑,我未来发文章,除非是国内约稿,一般只会投英文期刊,届时是否也发英文版本给您一读?谢谢!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我的文章九十年代就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过,而且是美国的杂志约稿,并非我投稿。此外,我做的英文期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认为是国内做英文期刊中做得最好的。
大树,不要老是自我感觉太好,这只能说明你的见识十分有限。


云归姑,说老实话,您的这种约稿,其学术含量是非常有限的,20多年前中美学术交流中比比皆是。到底是谁感觉太好?谁见识有限呢?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大树常常强调实证,不知大树以上的说法来自哪些实证研究?
我无意与大树争论,我相信,在大树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见识也有限。
我希望看到大树在心理学界的学术成就。
到时候别忘记告诉我们你的名字哦。届时,我一定在独角兽博客上为你庆贺。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80后(游客) 发表于 - 2010-4-21 18:42:20
80后(游客)有人择偶还要分什么本地人 外地人。哈哈 简直天下第一荒谬之事。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我以为,择偶,主要看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同一地区的人差异会很大,以地区分会进入误区。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南宮世家(游客) 发表于 - 2010-4-22 2:42:00
南宮世家(游客)愚以為歧視與其受教育的水平有關,所謂"narrow mind",張愛玲當年來香港大學的時候,也曾譏笑香港,大上海的心態表露無遺,其時,這個"祖師"奶奶仍未完成大學教育嘛!哈哈!

這樣講,又可能落入"學歷歧視",受教育水平高的人也不等於"open mind",這項,大樹兄應深切明白的.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我亦同意南宫的看法。我在上海工作三十余年,在我的工作中还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不过,南宫所说的,大树一定不明白的。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4-22 12:26:11
大树(游客)
回云归姑的话,20多年前,在中美学术交流频繁的时候,美国人因为还不怎么了解中国人的情况,这样的约稿确实是很多的,有部分还登载在顶级的美国学术期刊上,如王重鸣就被ANN.REV.PSYCH.邀请在上面写介绍中国心理学最新发展的文章,1987年的那卷。

我有幽篁姐的手机号,到时肯定和她联系,就算你们跑到天涯海角,或者我找不到手机号了,联系个人还难吗?掘地三尺也要搭上线。不是英文的有份量的文章,我还真没脸拿出来!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4-22 12:28:09
大树(游客)
以下引用80后(游客)在2010-4-21 18:42:20发表的评论:
有人择偶还要分什么本地人 外地人。哈哈 简直天下第一荒谬之事。
以下为云归的回复:
我以为,择偶,主要看双方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同一地区的人差异会很大,以地区分会进入误区。



云归姑这个观点并不确实,择偶时倾向与找同一地区的是源于地缘文化的认同,并非完全是价值观趋同可以决定婚姻的。这方面,确实有大量研究支持。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4-22 12:31:08
大树(游客)南宫兄台,我自然不是所谓“OPEN MIND”;相反,我有很深的地缘文化认同。

我所奇怪的是,你是港人,说了这么多年广东白话,怎么就忘了本呢?

不知道本的人,还妄谈什么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呢?

在我看来,你是中了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的毒太深,隔断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认同。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上海人·外地人
南宮世家(游客) 发表于 - 2010-4-23 1:18:56
南宮世家(游客)大樹兄說的也是,南宮并沒有忘本,仍然主張用廣東話讀唐詩,廣東話背誦文言文,但這不妨礙南宮也能操流利的普通話,接觸,溝通是消除歧視的不二法寶嘛!這也可用心理學解釋的,接觸,溝通多了,少了恐懼,多了了解,歧視就不易產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