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包厢上看到了以《何清涟与崔卫平舌战》为题,转载的阿波罗网记者王笃若的一篇报道:《中国最重大问题的窗户纸被捅破后 大打出手——从刘□□没有敌人论到米奇尼克访问中国大陆引发另一论辩论》。
读完报道,感到记者王笃若报道有立场、意旨闪烁。什么“刘文称在中共控制下的活动空间更大”、“(政府)‘容纳’‘放行’当然是有条件的,刘□□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界线在哪里,一项行动,一篇文章,是否可以‘容纳’‘放行’,双方当然都有某种默契”等等。注意到,阿波罗网首页下的款铭是:“家在海外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这里边的确透漏出问题,后边再议。
把阿波罗网这篇报道读完了,又找来何清涟《他人的经验与我们的现实 ——有关米奇尼克中国对话的几点思考》一文读了。何清涟认为米氏的确“不了解中国”。
“不锈钢老鼠”刘荻针对何清涟的文章,写了《波兰的昨天和我们的今天》一文,也完整读了。刘荻提出何清涟也“不了解中国”。
何清涟女士在推博中——通过记者王笃若的报道——反应强烈,骂“不锈钢老鼠”没有“人格”。何女士激烈表示话语权被剥夺、自己被排斥。什么“这很不公平,海外民运人士都是为了反暴政而先后失去家园,如果还要剥夺我们的发言权,意味我们一无所有”、“你们那个小群体的人”、“我在东欧时听说,转型之前,反共的死硬分子都进了监狱;留下的是善于妥协的与‘被允许、被放行’的。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消解所有其它的声音”等等。
一口气读下来,我觉得何女士观点有剑走偏锋的倾向、情绪有压迫倾向;且其推博说话,根据的是“我听说”三个字。
说话有凭情绪之说,也有凭经验之说,还有凭道理之说。对于米奇尼克访谈核心观点的概括,何女士认为米氏提出的是“只有依靠党内改革派才能实现非暴力转型”之观点。
其实,米奇尼克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甚至不是这个话题。因为米氏说话有他的民主哲学与实践依据。他说的核心意思是:什么是后极权时代的民主(社会)运动?即使按照何女士理解的,他提出了一条关于中国如何对待共产党的选择,顶多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就是这一点,米氏也只是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的国家是所有人的国家,并不只是‘我们’的国家。不仅是民主派的,也是那些共产党人的国家。”米奇尼克并没有具体化到一条道路选择。
因为,作为存在主义者来说,个人存在总是在先的。先有存在,后有选择;人之所有,惟居人后。米奇尼克说他不生活在中国,“不了解中国”,当然也不会给出一条中国人的选择。
“理解”别人说的话,而不是“听说”,这里边是要经过现象学还原。何清涟听到米奇尼克的是“只有”,而米奇尼克提的是“并不只是”。这里边谁真正吃透了民主、谁比较深刻表达了民主,二者亲历生活所提供的民主之活水源头是大不一样的。
我尊敬何清涟女士,从她几年前的一本书开始。无奈“家在海外”的阿波罗们,的确是有距离的。
崔卫平女士不是一个通过统计和概括,而是一个通过叙事来说道理的人。萧索霍夫说过,带毛糙刺皮的树枝才是鲜活的真树枝。
- 上一篇:你跟领导讲法律 领导跟你讲政治
- 下一篇:说说二胎者的三个理由(1)


大吃一惊,刘的文章,貌似攻击对手,而非辨析真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现在中国地下的政治门派之争,已经成了热点?
刘的观点显然在偷换概念,推理上有明显漏洞。
比如,开头两句,自以为,“米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比国内人少,比海外人多”,这种对“了解”的歪曲,是有悖政治概念的。
另外,结尾一句,直接攻击对手的心态,太异常了。似乎但国内经济开放的环境,视为想当然的政治转型的理想蓝图,岂不是太无知了!
刘的文章动机,如此狭窄,似乎说明了“什么”?耐人寻味。
是的。刘荻大概从背后的具体情景出发多,我们不了解;从道理出发不足。

谢谢,跟着您的指引也读了。不过觉得还不如前一篇,呵呵。

http://www.ifunke.com/space.php?uid=25&do=blog&id=270

谢谢,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