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幸福的泉源
內觀研究所
下文摘錄自《佛陀是悲觀者嗎?》。文中,葛印卡老師試圖消弭一般人對佛陀及其言教的誤解。
斷言佛陀的哲學思想除了痛苦和苦難之外,別無他物,這也意味著佛陀本身也痛苦和不快樂。悖離真相,莫甚於此。身為一個完全覺悟者,佛陀已經完全解脫了世間的痛苦,不管處於任何境遇,他都過著全然地滿足與快樂的生活;對於別人,他所給的也是除了快樂之外別無他物。
佛陀永遠都快樂。
有一次,當他正睡在阿拉維(A?avī)的牛道旁,一個由樹上飄落的乾葉所形成的床榻上時,ā?avaka的王子哈達卡(Hattaka)正巧漫步路過。當他見到佛陀,便問道:「尊貴的長者,您睡得快樂嗎?」
佛陀回答:「是的,年輕人,我睡得很好。我是這世界上睡得快樂的人之一。」
經此一答,哈達卡便問,「這麼一個寒冷的秋夜、飄雪的季節;牛蹄使得道路崎嶇不平,床榻上的樹葉微薄,樹上殘葉凋零,寒風四起,而您衣衫襤褸。如何能睡得快樂呢?」
佛陀答道:「一個在家人或他的孩子,睡在一個備有枕頭被單的柔軟床榻舒適的房子裡;然而,感官享樂的慾望之火,可能在他內心燃燒著。如此,受制於慾望之熱,他就睡在不幸裡。一位成佛的人已經熄滅了他所有的慾望-將慾望摧毀、根除、並永遠的斷絕;就像一棵斷了樹幹的棕櫚樹一樣,新葉無法再生長。慾望不存於佛陀,也不會自他的身心內生起。佛陀是一位阿羅漢,阿羅漢總是睡得快樂。」
另一類似事件:
當賓頭羅尊者(Anāthapi??ika)首度到王舍城(Rājagaha)參見佛陀,時已值深夜。當時佛陀在曠野散步,賓頭羅尊者問他,「尊貴的長者、世尊,您睡得快樂嗎?」
佛陀答道:
Sabbadā ve sukha? seti, brāhma?o parinibbuto;
Yo na limpati kāmesu, sītibhūto nirūpadhi.
脫離了所有的感官貪著而心止,具梵行者(阿羅漢)經歷涅槃,總是睡得快樂。
接著他又說道-
Sabbā āsattiyo chetvā, vineyya hadaye dara?;
Upasanto sukha? seti, santi? pappuyya cetasā.
摧毀了所有的慾望,移除了心中的恐懼,獲得了內心真正的安祥;一個解脫的阿羅漢,確實睡得快樂。
不僅阿羅漢,每一個追隨正法者,都睡得快樂。因此才說:
Dhammacārī sukha? seti.
修行正法者睡得快樂。
sukha? supanti muniyo.
放下俗世生活、 堅定於正法道上的苦行者總是睡得快樂。
Dhammapīti sukha? seti, vippasannena cetasā.
每一個內心與正法之極樂共鳴者必然睡得快樂。
sukhito dhammarasena tappito.
滿足於正法甘露者,總是睡得快樂。
一個佛是具足正法者、具足梵行者,完全地心靜,總是睡得快樂。所有跟隨他的教導而證得解脫的阿羅漢,得到真正的快樂。
另一個例子:
來自釋迦王室受戒於佛陀的跋提(Bhaddiya),他不管處在樹蔭下,或自己陰暗的禪修關房,經常都會自然地說出:「喔,快樂!喔,快樂!」
佛陀問他:「跋提,為什麼你說著這些歡樂的話呢?」
跋提回答:「世尊,當我還是個國王時,皇家侍衛總是守護在身旁-無論我處在自己私人房內或房外,身在城內還是城外,在自己疆土之內或外。世尊,我的生活隱藏於這些侍衛之後,我的心無時不充滿恐懼與擔憂。相較之下,我現獨自住在森林裡,棲息於樹根或小室,寧靜、沒有恐懼、沒有疑惑、沒有貪愛,內心充滿祥和與信任,滿足於托缽得來的一切。世尊,觀察到自身這改變,我發出欣喜之語:「喔,快樂!喔,快樂!」
A?ahyamānena kāyena, a?ahyamānena cetasā;
佛陀的弟子永遠快樂地居住。
Divā vā yadi vā ratti?, sukha? viharati tādiso.
他不論身或心都不會經歷感官渴愛而來的煎熬;因此,不管晝夜,他都可以快樂地生活。
已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盎掘摩羅(A?gulimāla)聲稱:
Sukha? sayāmi ?hāyāmi, sukha? kappemi jīvita?;
Ahatthapāso mārassa, aho satthānukampito.
我睡得高興、住得高興,我的一生在幸福中度過。我擺脫了死亡的束縛。啊!因為世尊的慈悲而有如此的發生!
只要有貪愛和嗔恨的存在,就不會有快樂。除非從貪愛和嗔恨中解脫出來,一個人才有可能快樂地生活。任何人,只要產生了憤怒,就會變得痛苦。但是,若修練佛陀所教導的內觀,同樣的一個人-
Kodha? chetvā sukha? seti, kodha? chetvā na socati.
止息了憤怒,即可睡得快樂;止息了憤怒,即可活得沒有悲傷。
涅槃的永恆之樂
哈力達(Hārita)出生婆羅門,是舍衛城婆羅門家族的出家比丘。當他證得解脫時,說出以下欣喜的話-
Susukha? vata nibbāna?, sammāsambuddhadesita?;
Asoka? viraja? khema?, yattha dukkha? nirujjhati.
圓滿證悟者所教導的涅槃,誠然是究竟之樂;它是沒有悲苦、沒有瑕疵、穩固的。所有的痛苦完全止息於此。
邁向真正快樂的歡喜之道
Aggika Bhāradvāja 是來自 Uka?? hā的一個婆羅門拜火教徒。他曾經在森林裡,以各種不同的苦行來折磨自己的身體。自從遇見佛陀後,他學習了內觀。經過幾天修練此方法之後,他得到完全的解脫,證得阿羅漢果。當朋友問起有關此事,他回答說:
Ya? sukhena sukha? laddha?,
passa dhammasudhammata?;
Tisso vijjā anupattā,
kata? buddhassa sāsana?.
(離開苦行之道)運用這歡喜的方法,我證得了涅槃(究竟)之樂。看!這偉大的正法!(達到了阿羅漢的境界)我已證得三種超然的能力,圓滿了佛陀教導的實踐!
在家居士也可享有快樂
當一位學佛甚篤的在家居士,將把女兒嫁出時,他會給予她忠告:
要坐得快樂、吃得快樂、睡得快樂。
接著他解釋該如何做到這些:在婆家履行兒媳的責任,有助於幸福的生活。當長輩站著時,應等到他們都就座後,自己才坐下;服侍完長輩用餐後,自己才進食;服侍和打點完家中長輩所需後,自己才就寢- 這些都有助於快樂的生活。
對於在家居士,佛陀的教導中充滿對他們快樂的祝語。
舉一些例子:
Sukhā metteyyatā loke, atho petteyyatā sukhā
侍奉自己的父母親可為自己帶來世間的快樂。
Sukhā? yāvajarāsīla?
持守戒律至年老可帶來快樂。
Sukhā saddhāpati??hitā
秉信真理可帶來快樂。
Sukho pa??āya pa?ilābho
開展智慧可帶來快樂。
Pāpāna? akara?a? sukha?
戒除惡行可以帶來快樂。
Athamhi jātamhi sukhāsahāyā
當需要時從朋友或親戚處得到協助,可帶來快樂。
Tu??hī sukhāyā itarītarena
滿足於所擁有的一切可帶來快樂。
Pu??a? sukha? jīvitasa?khyamhi
善行帶來快樂甚至到來生。
Sabbassa dukkhassa sukha? pahāna?
(透過內觀的練習)根除所有的痛苦可帶來快樂。
顯然地,佛陀的教導不只傳達了脫離輪迴生死的究竟之樂,同時也為人們帶來了塵世間的快樂。稱佛陀為一個悲觀者,是多麼大的曲解啊!
佛為傳播快樂而出世
Buddho loke samuppanno, asamo ekapuggalo;
So pakāseti saddhamma?, amata? sukhamuttama?.
非凡獨尊的佛陀誕生於世,為人們帶來了真理之光-正法。他帶來了永恆無上的快樂之光。
因此這麼說:
Sukho buddhāna? uppādo, sukhā saddhammadesanā;
Sukhā sa?ghassa sāmaggī, samaggāna? tapo sukho.
快樂是佛陀的出世、快樂是正法的傳授、快樂是僧眾的聚集,快樂是大家群聚禪修!
佛陀所傳播的,除快樂之外,別無其他。
任何聖者在這個世間出世,都是非常稀罕的;更何況是佛陀。
Dullabho purusāja??o, na so sabbatthajāyati.
聖者在此世間乃罕有的,他並不隨處出世。
Yattha so jāyato dhīro, ta? kula? sukhamevatī.
聖者出世之處,該族眾生的快樂就會倍增。
一個普通的品德高尚之人,即會為他的族群帶來福利,而一個佛卻可以為全人類帶來福祉。他傳揚慈悲之教導,遵循者能過著安祥與快樂、充滿根基於實相正法的生活。
Dhammārāmo dhammarato,
dhamma? anuvicintaya?;
Dhamma? anussara? bhikkhu,
saddhammā na parihāyati.
活在正法中、專注於正法中、只思維正法並永遠覺知正法。一個比丘禪修者從不偏離根基於實相的正法之道。
如此的禪修比丘是:
Santakāyo santavāco, santavā susamāhito;
Vantalokāmiso bhikkhu, upasanto ti pavuccati.
身體安定,言辭祥和,擁有專注的心念,放下了世俗的不淨雜染。這樣的平靜比丘才真正堪稱為一位「寧靜者」。
一個依此得到寧靜者,活得快樂,睡得快樂。
Upasanto sukha? seti.
「寧靜者」總是睡得快樂。
證得究竟安詳者,必證得究竟快樂。究竟安詳即究竟快樂。證得涅槃者體驗到究竟至福。
Natthi santi para? sukha?.
沒有任何快樂,超越涅槃之寧靜。
如此證得究竟安詳的禪修者,即便身處逆境依舊快樂地生活。
Susukha? vata jīvāma
啊,我們快樂地生活;
Veriyesu averiyo
處在仇敵之中沒有憎恨;
āturesu anāturo
處在悲傷者之中沒有痛苦;
Ussukesu anussako
處在那些充滿執著者之中,沒有執著!
一個人如何證得這種究竟幸福呢?
Pavivekarasa? pītvā, rasa? upasamassa ca.
獨自的禪修及深深沉浸於發自寧靜內心的安詳裡。
Niddaro hoti nippāpo, dhammapītirasa? piva?.
禪修者於正法中體驗甚深的喜悅,變得沒有恐懼,沒有邪惡。
這樣的禪修者永遠活在快樂當中。一個沒有敵意之人,就沒有恐懼。如果一個人心中暴戾,充滿敵意,那他就會遭受來自仇恨的痛苦所折磨。
Yato yato hi?samano nivattati,
tato tato sammati eva? dukkha?.
任何時候心中放下暴戾,痛苦就會消失。
當痛苦被根除,生命就會充滿快樂。
要達到這種至福的安詳,力行禪修是必要的。一個人必須在獨自的關房內禪修:
Su??āgāra? pavi??hassa, santacittassa bhikkhuno;
Amānusī ratī hoti, sammādhamma? vipassati.
一位退隱獨居的比丘,以寧靜的心正確的方法修習內觀,將享有神聖的快樂。
他全身充滿無限至福的欣喜:
Pītisukhena vipulena, pharamāno samussaya?
當一個人正確地修習內觀時,他不僅會經歷到心的愉悅和身體的輕安,還會體驗到超越生死的無限愉悅和安詳。
Yato yato sammasati, khandhāna? udayabbaya?;
Labhati pīti pāmojja?, amata? ta? vijānata?.
每當一個人將注意力集中於身體的任一處(了解身和心的接觸),只是察覺感受是如何生起和滅去。他會享有至福與愉悅,並體驗不滅(即世尊們的境界)。
此即涅槃的無上快樂;無上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