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我的高考1977
晓路 发表于 - 2009-4-24 8:33:00
从老木匠的博客知道有一部叫“高考1977”的电影,据老木匠说,里面有太多肉麻吹捧邓小平的东西。我是不会去看这类电影的,因为对一个为自己赎罪的人,我们可以表扬他勇于改过自新,却不能去吹捧他。不过这却让我想到我自己1977年参加高考的情形。

1977年春节前,在上海漂染23厂学工(其实是把学生当不拿报酬的童工来剥削)学了半年之后,我算是从中学毕业了。虽然是77年毕业,我却是76届毕业生,不是77届。我们那时没有初中和高中,中学就是四年。77年春节前毕业是因为文革中教育系统革委会里面的人大概是精神病发作了,硬把合理的秋季入学改为春季入学,于是我们在小学呆了六年半,73年春节后才进入中学,所以77年春节前我在中学混了四年后毕业。

毕业分配时还是“两个凡是”的时期,一半左右的学生还是要被强迫下乡做一辈子农民。我被分到了江苏的海丰农场。江苏原来有一个劳改农场叫大丰农场。我读的中学那时是按地区划片招生的,我们家正好和一片棚户区划在了一起。棚户区的住户在为穷人奋斗的共产党领导下那么多年,居住条件和环境依然是恐怖至极。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学坏,所以我们学校里有很多小流氓大流氓的。大丰农场就是这些流氓出了事被判刑或劳教后的一个去处。我猜想海丰农场应该是在大丰农场的隔壁。文革初期的红卫兵血腥暴力运动过后,当权者为了便于控制已经被鼓动得有点喜欢造反的年青人,将大批城市青年送到农村变相劳改。海丰农场有可能是在这个背景下,参照大丰农场的模式为安置知识青年办的或者是改建的。和以前的下乡知青去遥远的黑龙江、云南、安徽、江西等地方偏僻贫穷的农村比起来,应该说这样有工资拿的农场是天堂了。

虽然“两个凡是”在1977年春天还是中共中央基本方针,但大家都期待着变化。而我更因为父亲长期卧病在床,学校也就一直没有来催我下乡去。从1977年春节到1978年春节,我整整一年失业在家。

1977年的9、10月份,政府正式发布大学招生的消息,报考者必须在10月份报名,考试大概安排在12月初。于是我去中学问,老师们对我说,因为我已经被分配到了海丰农场,我要参加高考必须去海丰农场报名,参加那里的考试。可是我连海丰农场在江苏哪个角落都不知道,而报名截止期没有几天了,两个月之后就要考试。如果我这时下乡,即使我能报上名考上试,也早已经被折腾得没有可能考上任何学校了吧。

于是我母亲找了很多人想办法,希望能给我一次机会。最后我所在的中学终于同意让我在那里报名考试,但有一个条件,我必须在报名之前把户口迁到乡下。我想这样做对我所在中学来说是划得来的:如果我考取了,我们这个以流氓众多而著名的中学就可以号称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如果我考不取,因为户口已经迁走,他们也就多完成了一个把无辜年青人赶往乡下受苦受难的艰巨任务。

我别无选择,唯有背水一战。学校老师告诉我和我父母说,除了去海丰农场之外,还可以选择去上海市郊插队。一般来说,人们以前更愿意去海丰农场,因为那是国营农场,有工资可拿,还有其他一些福利。如果插队的话,离上海市区不见得近多少,却要靠挣工分去和当地农民抢饭吃。而且插队之后身份是农民,不是国营农场职工,福利什么的就更没有了。但是对我而言,我知道我不会在乡下呆着的,即使考不取大学,我也会赖在上海另谋其他生路。如果去了农场,因为是国家职工,不去上班就成了政治问题了。我们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选择插队。于是我报名考大学的同时,填了户口迁往松江县张泽公社的表格。

报名时要填志愿,对我而言,户口能回上海市区最重要,所以第一志愿填了复旦,第二志愿是华东师大,第三志愿是我父亲以前教书的上海第六师范学校。北大清华自然是不考虑的,更不用说其他的外地学校了。不过那时的北大清华也不怎样,不会比复旦好。

接下来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就是复习,准备考试。但因为多数东西我没有学过,与其说是复习,不如说是要在两个月时间里学完所有高考中将会考到的中学课程。我们中学为摆脱了我而高兴,作为他们已经泼出去了的水,自然不会为我提供任何学习上的帮助和便利。好在我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向来是自己学,记得那时听过一些复习的讲座,包括姚晶的,不觉得对我帮助很大,所以后来也不去参加这类复习活动。不过很多时候题目做不出,花去大量的时间。有些难题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就在有能人来我们家时问一下。我父亲的学生、书法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黄简那时是数学老师,有好几次他来我们家,我抓住机会问了他一些数学题目的解法,比听复习讲座有用得多。

考试是在七一中学进行。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正经的考试。以前中学里也考试,但很多学生根本不考,自顾自地玩,甚至在教室走进走出的。老师还要恳求他们说:“毛主席说过,考试抄抄也是好的。”现在回过来看,像是天方夜谭。因为没有半点考试经验,所以考完之后实在吃不准究竟能不能考上。大约两个星期之后,我中学里的一个老师来通知说,下星期有一辆大车会把我们去松江插队的人送到那里去。我也只好做好下乡的准备。一星期之后老师来通知说,这次不下去了,再过几个星期。还没等到几个星期后再下乡的日子,我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我当年的准考证还在,上面清楚地写着,我是松江县张泽公社的考生。到现在为止,我一次也没有去过松江张泽。倒是我母亲在我收到录取通知之后,专门去了一趟张泽,帮我把户口从那里转到了复旦。
  • 标签:高考 下乡 
  • Re:我的高考1977
    老木匠(游客) 发表于 - 2009-4-24 14:40:34
    老木匠(游客)晓路这个经历倒确实有点曲折的。

    77届中学生参加78年夏季考试的人更多些吧。我们当时年级100人里,好像像晓路这样的77届中学生一个都没有
    以下为晓路的回复:
    我中学是76届,不是77届。77年春节前毕业是因为秋季改春季,所以晚毕业半年。77届学生的命运和我们相比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们从春节前毕业改为夏天毕业,所以毕业时间是78年夏天,有一年时间可以全力为高考而努力。77届中学毕业生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学生考上大学,而我们76届考上的很少,更因为中小学里什么都没读,很多人以后都被要求补中学文凭。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苦丁(游客) 发表于 - 2009-4-25 12:06:03
    苦丁(游客)其实我一直觉得,现在复旦也比清华北大强不少。
    大学,风气很重要。
    对文革后恢复高考,我还有印象。我有些认识的人,也是从那一次改变了命运。
    以下为晓路的回复:
    如果拿师资来比较,现在复旦大概也不见得比北大清华差,但拿学生来比较的话,北大清华现在绝对是超一流的,比复旦要好。原因并不是北大清华办得好,而是教育部居然给北大清华优先挑选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学生大多数都去了北大清华。

    我们那时正好相反,像我这样的上海人,只有在考不上上海的好大学时才有一些人会考虑去北大清华和其他一些外地学校,所以上海人(包括上海人去了外地的)中最好的学生都在上海的大学。而南方省份的最好学生也多数到上海的大学上学。这是那时和现在一个极大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讲,现在中国的教育是退步了。教育需要竞争,现在北大清华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来压倒其他大学,不只不公平,也不见得能真正办好大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ROC1911(游客) 发表于 - 2009-4-25 17:50:07
    ROC1911(游客)肯定是要吹捧的,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吹捧
    Re:我的高考1977
    visible(游客) 发表于 - 2009-4-25 18:58:10
    visible(游客)姚晶老师现在是我的高中的名誉校长。几年前我听过一次他的课。九十几岁高龄了,思路还很清晰。很难得。
    我不是很喜欢复旦,不过我也喜欢留在上海。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小青年(游客) 发表于 - 2009-4-26 9:30:47
    小青年(游客)没有经历过这场浩劫和争斗,没有资格说啥。不过非常的理解。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幽篁 发表于 - 2009-4-26 10:55:21
    幽篁恢复高考只是纠正错误,还没有对错误进行赔偿,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这么多孩子被折腾,应读书的时候被打发到陌生的地方,为参加高考再经历磨难。
    Re:我的高考1977
    自以为是的上海人(游客) 发表于 - 2009-4-26 11:45:52
    自以为是的上海人(游客)同样也可以说:北京甚至北方人,只有在考不上北京的好大学时才有一些人会考虑去其他一些外地学校,所以北京人(包括北京人去了外地的)中最好的学生都在北京的大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云归 发表于 - 2009-4-26 12:51:15
    云归可以想见,当时在上大学读书的迫切需要和被逼下乡之间,内心充满了煎熬。从此刻骨铭心。
    这种煎熬是本不该降临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在这片苦难的国土上,本不该发生而确实发生的事太多了!
    Re:我的高考1977
    老木匠(游客) 发表于 - 2009-4-28 21:52:11
    老木匠(游客)啊,对了,晓路应该是76届的,我们年级里76届是最小年龄的。有个女同学的情况和晓路一样,也是户口被弄到乡下去了,再考上倒腾回来的。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老木匠(游客) 发表于 - 2009-4-28 21:58:00
    老木匠(游客)当时上海填志愿都是这两个学校——华师大当时还叫上海师范大学,等我们进去了以后才改过来的。

    据说当时负责上海招生的是华师大的校长刘佛年,有意识的将年级大的考生录取到华师大,因此那一年的录取成绩是华师大比复旦高一点。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一枝梅,半解也(游客) 发表于 - 2009-5-1 20:34:12
    一枝梅,半解也(游客)非常不容易的报考过程.现在说起来,我儿子这样的人无法理解.
    去年在一个老师的追悼会上遇见了当年的叶校长.他应该算是晓路的恩人了吧,要是没有他的点头,晓路起码要到张泽乡去走一回了.当年老妈就差没跪下了.不过晓路拿到录取通知书,我可是着实地跟着风光了一番,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前,老师告诉我了这个喜讯,从学校的康定路到新闸路,我的身后足足跟了五六十个同学,象大游行.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我的高考1977
    大树(游客) 发表于 - 2010-3-26 3:21:41
    大树(游客)晓路前辈,后来您进了复旦什么专业啊?
    以下为晓路的回复:
    我进了数学系力学专业,不过进去之后非常不喜欢这个专业。但那时换专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能自己去听数学专业和物理专业的课,遇到有冲突的课只能自己看。四年下来,我大学里学了三个专业,接下来考上了数学所研究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