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经济学模型公式运用的“现代化陷阱”
也许不会有人在行驶的船上刻上记号,然后顺着这个记号到河里去找丢失的短剑。但是,肯定有人根据与我国情况截然不同的经济体中形成发展的经济模型公式,分析判断我国的经济运行,这未尝不是种“刻舟求剑”。理论的模型公式已经顺着外国经济的大船漂过去了,它上面的记号怎么能反映躺在河底某个位置的中国经济之剑呢?这种情况经常表现在朋友和学生抱怨中。他们说,明明用文字已经表述清楚的观点,非得加上模型和公式则不易发表。反过来,明明写的“月朦胧,鸟朦胧”的文章,只是加入写的人不明白,看的人搞不懂的模型公式,丑小鸭就能变成白天鹅,就能嫁入豪门(上档次的刊物),修成正果。甚至有人坦率地说,论文中模型公式不是用来证明文章的观点,而是用于忽悠编辑的。作为工具或仆人的模型公式居然变身为目的或主人,这就一定会造成目标的错位,以及反仆为主的张狂,理论研究势必出现偏差。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促使模型公式向它们的工具意义回归,更要强调中国经济的特殊性,不能轻易使用这些模型和公式,特别是越复杂越先进就越要当心。否则,非常可能跌入“现代化的陷阱”。
一、理论阐述与我国实际的几个不同
现代经济理论是根据市场经济的情况聚焦、凝练和提升出来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与转轨经济有着很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同,以至转轨经济中的变量和运作方式与市场经济中的对应方“叶徒相似,味实不同”。从理论出发的研究则会以为中国的变量具有理论所讲的含义、性质和功能,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的经济指标含义和功能与教科书所说的有很大的不同。按照教科书的阐述,价格反映商品的效用和边际成本,调节价格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率反映资金的风险和期限,调节利率可以实现资金跨时间和空间的有效使用;汇率反映国际收支状况,调节汇率可以调节国际收支。但是,在管理层的直接管控下,我国的价格并不能充分反映商品的效用和边际成本,利率与资金的风险和期限偏离甚大,汇率更是与国际收支状况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
中国经济指标的功能不像教科书所假定的那样不受遏制。譬如,按照教科书的阐述,利率变动影响投资,投资和利率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调节利率可以调节投资和国民收入。而在我国,投资规模为行政命令决定,利率的变动基本不足以带动投资变化,行政命令遏制了利率的应有功能。还有,按照教科书的阐述,货币乘数主要是准备金率的倒数,并且与准备金率反方向变动。但是,我国还有存贷款比例管理,规定贷款占存款的比例不得超过75%,实际货币乘数远远小于准备金率,准备金率支撑的货币乘数被存贷款比例管理遏制住了。
中国的经济运行缺失教科书所没有强调的重要前提。经济学的阐述中也有很多语焉不详的地方。譬如,没有强调产权明晰和无限生命的影响等。也许他们不必作充分的展开论述,因为这些条件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太为自然,太不可或缺得像是空气一样,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了。而在我们的体制中,它们几乎从来没有存在过,至今也没有完全具备。所以,教科书只说企业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关系重要性,却没有讨论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背离情况下,这两者的关系的变异及其影响。教科书只说重复博弈可以走向合作博弈,却没有讨论在有限生命的制度和文化中,重复博弈走向合作博弈的有限性和局限性。
由于上述教科书所说与我国实际的不同,以及远远不止上述不同的存在,加上没有对这些不同作充分系统的分析论述,这就决定了从我国实际出发,并以其为依托的理解难免发生偏差。在这种偏差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教科书的逻辑和各类复杂的模型解释我国经济的实际,并且把脉开药。殊不知,在基本变量的含义和功能有很大变异的情况下,按照经济学逻辑和模型推导的结果,以及相关政策建议与我国的经济就没有什么关联了。特别是越复杂的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性质和功能的规范性越严格,它们偏差和漂移的毫厘之差,越是可能造成复杂模型论断的千里之差。显然,如果不能指出教科书的含义与逻辑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的变异,就不能正确地理解经济学,也无法提出切中时弊的政策建议。
二、运用经典模型偏差的案例
在变量的基本含义、性质和功能都发生变异的情况下,以它们为基础和核心各种模型和公式对中国经济的解释能力也一定大大下降。IS-LM模型遭遇的挑战,甚至颠覆就很能说明问题。因为,教科书说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教师在讲解时则有意无意地以中国情况为例。于是,大家都以为中国的LM曲线与教科书所讲的一样,实际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就决定了不仅IS-LM模型,而且与这个模型有共同基础的理论等都不能直接为我国所用。
按照教科书的逻辑,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这个论断依据的货币金融制度是,国债买卖决定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央行高价买进国债,就是利率下降,公众卖出国债,持有货币就是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强。反之,央行低价卖出国债,就是利率上升,公众买入国债,少持有货币,就是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弱。然后,才有低利率和少的国民收入组合,以及高利率愈多的国民收入组合,才能实现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因为利率低则投机性货币需求强,国民收入和交易性货币需求都少,两者之和才能与既定的货币供给相等。同样,利率高则投机性货币需求弱,国民收入和交易性货币需求都多,两者之和也能与既定的货币供给相等。所以有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我国的货币供给主要通过央行买入外汇,而不是国债,存贷款利率由行政命令直接决定,与国债的价格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下降,公众把钱从银行取出来,买国债,银行中的钱也是手中的钱,手中钱少了,投机性货币需求减弱。利率上升,公众把国债卖掉,把钱存入银行,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加。如此关系决定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同方向变动,于是,利率低,投机性货币需求弱,既定货币供给中多出来的货币要进入交易性货币需求,国民收入要多。高利率,投机性货币需求强,交易性货币需求要与国民收入一起减少,两者之和才不会突破既定的货币供给,这就造成LM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一旦LM曲线与IS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了,就没有两条线的交点,以及后续很难过关经济分析的各种论断。
问题的严重性更在于,一旦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这个经典的论断在中国被颠覆,那就意味着所有以这个论断为基础的分析和模型都不能为中国所用,至少不能直接所用。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如果不能深入分析我国各项制度与发达国家的不同,那就几乎没有什么理论和模型能直接为我们所用了。连这个比较传统的模型都会遇到这样的挑战,那就更不用说对基本变量和制度要求更为严格的新理论和新模型了。这正是笔者强调运用经济学理论模型要谨慎的由来。
三、消除理论与中国实际背离的思考
所以,运用经济学的模型公式解释中国实际,非常可能跌入“现代化的陷阱”重要原因在于,模型公式反映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它们与中国的对应方有很大的,甚至根本的不同,所以,将中国变量放入模型公式,得出的结果势必与中国的实际相去甚远。进一步要强调的是,模型公式越先进,越是依据发达国家发展演变的制度规范,与我国有关变量的关系就越遥远,运用这些公式就越可能出现偏差。所以避免跌入,或者走出“现代化陷阱”,关键不在于追求模型公式的最新,而在于搞清基本原理,并将这些变量的含义性质,以及相互关系调整理顺得模型公式所要求的一样,然后才能依据这些模型公式,得出符合中国经济实际的解释。
可以肯定地说,不管在什么体制中,人们追求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都是大同小异的。即便短期中他们的行为有偏离,像我们文革中那样,长期中他们终究要向这个目标回归。所以会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理解和运用的变异,就在于它描述和分析在市场经济的约束和刺激下,人们追求效用或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决定各种变量的性质含义,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在没有直接干预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就会套利,资金就由回报低的领域流向回报高的领域,这就能形成基准利率,然后,管理层调控基准利率,就能将所有利率,汇率和所有经济变量都调控在期望的水平上。然而,在转轨经济中,人们面对的约束和刺激不同,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决策选择也会有根本的不同,这就造成经济变量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甚至整体经济的运行方式的变异。如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经济主体不能自主套利,资金不能自由流动,市场相应分割,这就无法形成“牵一发动全身”的基准利率。于是,管理层只能直接决定利率、汇率以及其他各种经济变量。经济主体只能在管理层的约束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这种追求的结果则势必造成调控效果的日渐递减。可见,不讨论这些有关制度的基本差别,而只是一味地运用人家的模型公式,然后指着我们的同业拆借利率,说他是基准利率,然后可以实现像人家一样的调控目标,这种结果的可笑性荒谬性已无需作进一步的说明。
有鉴于此,要消除理论与中国实际的背离,就应该尽可能原汁原味地理解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逻辑,并且将人们追求效用或利益最大化倾向,放到转轨经济的约束和刺激中,按照经济学的逻辑,重新分析他们的选择和决策。验证中国经济变量的含义和功能的特殊性,以及经济运行方式的可能变化,然后,建立符合和反映中国经济实际的各种模型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公式的先进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与中国的经济的制度规范相适应。这才是中国经济研究沧桑之道。
( 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 201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