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载入中……'s blog...

公告
载入中……

我的分类(专题)
载入中……

日志更新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留言板
载入中……

链接

搜索


Blog信息
载入中……






君虽“旧人”,其命维新
单正平 发表于 2010-1-6 0:52:00

——读《中国私学百年祭》

在中国,最有成就的中学应该是南开中学。据网上消息,近百年来,南开中学培养出了48位著名科学家;2位清华大学校长,3位正副总理(周恩来、温家宝、邹家华),9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成就和名气稍小一些的大学校长、科学家、文学艺术人才,多到难计其数。现在知道南开中学的人很多,但知道南开创办人严范孙先生的人很少。严范孙先生的光辉人格和对中国现代教育的伟大贡献,了解的人就更少了。老友李冬君博士的新著《中国私学百年祭》(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当能弥补这一原不该有的缺憾。

严范孙先生的人格光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他能于时代巨变中,对儒家的兼济独善之道执中而行:为官而限于学官(学部侍郎、贵州学政),以教育济天下苍生、救国家危亡。除此而外,从清廷苟延残喘到袁世凯专权再到北洋军阀乱政,这三十多年间,致仕后的范孙先生十数次被统治者征辟、罗致、礼聘,都被他一一谢绝。他很明白,在这样的政权中为官,兼济天下的良好愿望,最终只能变成助纣为虐的残酷事实;而独善其身的积极态度,未尝不可以成为报效社会、拯救黎元的道德动力。所以,他能以旧时代的“完人”(张季鸾赞词)、“好人”(周恩来评语),赢得各方尊重,周旋于官僚、商人、军阀、政客、绅士、学者之间,以他的人格声望从这些风云际会的枭雄豪杰和地主老板那里获得最大限度的资源,投入到他毕生致力的办学事业中。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和武训构成了近代中国重教传统的两个极端:一个是从底层出发,为了兴学(主要是识字)牺牲一切,包括个体的人格尊严;一个是从高端着手,为救国而办学,为办学而先立标杆,先造典范,并因办学而成就辉煌人生。两种办学,各有千秋,就对社会实际功效而论,武训主要是体现中国社会重教传统的一个象征;而范孙先生办的学校,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确立的南开传统虽因时代原因,确曾有过中衰时期,如今则又因时代变迁(甚或回归)而重新获得了更强大的生命力。

范孙先生人格光辉的另一面,表现在他能够超越新旧意识形态藩篱和具体成败得失,从国家大局出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他对袁世凯的态度上。袁世凯被贬,众人避之惟恐不及,他敢为袁送行;袁东山再起,他坚拒袁的入阁邀请,更不赞同他的复辟;袁复辟失败而死,他却亲自送其灵柩回河南下葬,真正做了一回“抚哭叛徒的吊客”。他的意见很明确,袁世凯是个难得的干才,却不宜成为统帅全国的领袖。干才要爱惜,称帝则不苟同。虽然袁的价值取向与范孙先生截然不同,但袁深识严的才能,敬重严的人品,也能算旨趣相异的知己。严范孙为这样的知己者一哭,大有古烈士之风,也合乎君子之道。周恩来领导学潮,影响南开大学和天津甚大,张伯苓不得已将其开除,范孙先生却给这个被开除的学生提供经费留学法国;周到法国一年后成为职业革命家,范孙先生仍按正规留学对待,给他提供了四年经费,而且南开派出的两个留学生的费用后来为周一人所用,范孙先生以为亦无不可。他知道周是中国一个难得的人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在范孙先生来说不是口号,而是终生的践行,但他并不强迫英才应该如何不该如何,他的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尊重人,而“人各有志”——这是他知道周恩来成为革命家后的从容表示。这种态度和蔡元培先生的兼容并包的办学立场完全一致,而其包容性尤有过之——他对“有志者”的宽容,已经超过了现代高等教育自由理念的范畴。

范孙先生对中国教育的伟大贡献,本书有详细介绍,粗略而言,厥有数端。一为适应洋务运动之需要而倡言在科举体制中创设经济特科,为国家选拔实用人才;二为首倡废除科举,规划\兴办现代学校,并与张之洞、袁世凯一道,使之成为现实;三为在天津、直隶创办新式学堂,极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四为自己出资并募集民间资本创办私立的南开学校和南开大学。前三件大事是范孙先生为官的政绩,现代中国教育史于此虽有记载,而对范孙先生的个人作用语焉不详。比如废科举,常被归为张之洞、袁世凯的新政举措,殊不知那时主持中国教育大事的灵魂人物乃范孙先生。冬君书中,于此有详细叙述,可纠以往史书之偏。

虽然如此,回首历史,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范孙先生的最大功绩,不在前三项事业而在创办私学之举。此话怎讲?形势比人强。时势发展到科举不得不废的地步,谁提出此一方案,谁操作执行,并不十分重要;换言之,世无严范孙,科举也必寿终正寝,新学也必渐次办成(事实上,同时期甚至略早,袁世凯在山东,闫锡山在山西,以及南方诸省,都已有官办新学堂出现)。但中国无严范孙,则必无南开;而无南开,中国现代教育即不敢说完整。现在人们公认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最辉煌之成就。在联大三校中,论实力、规模,都以清华最强,南开只能叨陪末座。但彼时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即是南开学校毕业,张伯苓的学生。抗战后,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更一度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回想一下,从废科举时严范孙先生执掌学部,到40年代张伯苓先生任教育部长,一先一后,现代中国教育的领军人物居然刚好是南开学校的创办人和主持者,则南开对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之意义,不问亦可知矣。顺便说一句,在二十年代,主政者曾数次请严范孙出任北大校长,均遭拒绝。根本原因在于,蔡元培与严修同为中国教育界声望最高的领袖人物,而且惺惺相惜。颇有古君子之风的严修,岂能取蔡而代之!

办学固然神圣,但绝不浪漫,更非仅凭美丽幻想所能成事。诚如本书作者反复申述的基本观点:办学乃是“思想者的产业”。有思想而不以产业对待学校,其学必不能办成,梁任公欲办东方文化研究院而未果,即是显例。办学既为产业,则以投资为先决条件。范孙先生办学经费之来源,除从自家产业中捐出部分外,主要经费得自于富商和军阀的捐赠,其次则有政府和外国的资助。而范孙先生和伯苓校长之所以能“化”来四方之“缘”,则是由于他们的办学成绩、人格声望和勤勉恳切的劝募努力可以使财神们慷慨解囊。

今日中国,有产者渐多,私立学校亦有星火燎原之势。但教育产业化却正在被诠释成赚钱的大买卖,办学者自然就应该是“投资”高手。这是对教育的嘲讽和亵渎。假如这个趋势成为普遍事实,我敢断言,那必将使中国教育事业雪上加霜,永劫不复。教育产业化的真谛,是能够以私人办学的灵活、节俭、高效的运作机制,吸纳社会资源投向教育,并永续发展,而不是把学校办成印钞厂。因此,当代私学的发展,有待于涌现卢木斋、李秀山(此二人对南开的捐助最多)那样的有产者,涌现更多邵逸夫、田家炳,更有待于出现严修、张伯苓这样以办学育人为终生志业的教育家。捐助者固然可以为大学盖起成百上千的大楼,但大楼要是没有教育家,没有教育家延聘培养的大批合格教师,那么这些大楼跟商场、旅店的作用就没什么差别。

因为,我们听到的教育丑闻和坏消息实在太多了——几乎没有哪个高校不直接或变相地售卖文凭;几乎没有哪个高校未发生教授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丑闻;至于奔走营求以图加官晋爵,吃请受贿乃至渎职贪墨的学校领导,更是所在多有;最令人难以置信者,还有身为教授和高校首脑,居然堕落到奸淫学生教师、招妓嫖宿的程度。尽管这样的士林败类只是极少数人,但即使只有一个,也足以让中国所有大学教授和校长蒙羞了。孔子曰;知耻而后勇。我们眼前的事实是,学校首脑,对于本校的丑闻,大都是能遮掩尽量遮掩,自曝其丑的极其罕见。而这样的气量器局,与现代历史上那些伟大教育家的精神境界相比,何啻云泥之别!要是以这样的教育家去向社会“化缘”,社会能像当年对待范孙先生和伯苓校长那样,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金钱么?或者,即使有邵逸夫先生、田家炳先生这样的慷慨者,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教育的堕落腐败,他们还会一如既往么?还会有更多的富翁效仿他们的善举么?我看大可怀疑。

让我回到本书。此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没有就事论事地写范孙先生的办学过程,她笔墨的重点在勾勒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巨变,表达作者对整个现代历史的总体认识,而且时时有精彩议论和出人意表的睿智洞见(限于篇幅,我不能一一 征引这些精彩议论和判断)。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上,范孙先生兴学的深广意义,得以充分显现,一如本书副标题所提示的,作者要揭示的是“严修新私学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关系。作者的基本看法是,中国教育从传统的官、私之学转向现代的国立教育体制,在此一过程中,范孙先生开创的新私学传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可惜这个尚未发育完足的优良传统,因为历史的剧烈变迁而被迫中绝。当代中国教育的痼疾,实与此一传统的被毁坏有极大关系。而如今,私学的复兴苗头,也预示着中国教育有可能重新回归严修开创的那个优秀传统。

作者提出“新私学”这个概念,并在书中有相当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若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和探讨,我相信对于“重写”现代中国教育史,对于当代中国民办(或私立)教育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此前学术界也有关于范孙先生的著作问世,但都没有引起世人足够重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著作多是就教育写教育,就严修论严修。结果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个翰林编修、贵州学政、学部侍郎严修,只不过是世纪之交中国庞大知识分子官僚群体中的一个优秀分子而已,他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作为引人注意。可是读罢冬君此书,类似看法,可以休矣。

冬君作此书,以卷佚浩繁的《严修日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和未刊的《严修年谱》为主要资料,又与严氏家族几代人多有交往。这使她对严修的“了解之同情”,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文白夹杂的行文风格,字里行间的感喟议论,常令我有不辨今昔的恍惚错觉:作者乎?严修乎?今人欤?古人欤?这与其说是一种缺憾,倒不如说是一个优点——它更容易使读者回到历史,而不是隔了思想和语言的双重阻障去审视历史。

百年树人。严修对教育的贡献,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人才的培养上。乘凉者所以感激栽树人,是因为他身在大树下、森林中。我略微感到遗憾的是,本书写到严修逝世即戛然而止。我以为,倘若作者能在书后附一表,简明介绍百年来特别是严修辞世后,南开所“树”的才俊和南开在政治、文化、学术上对社会的贡献,则读者对严修办学的伟大历史功绩,就能获得更为清晰、深刻的印象。

至于本书的体例、文体、辞采等技术层面问题,可以不论矣。

中国私学百年祭:严修新私学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系年
作者: 李冬君
ISBN: 9787310020652
页数: 370
定价: 30.0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4-4-1


阅读全文 | 回复(2)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君虽“旧人”,其命维新
本科(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6 2:50:08

本科(游客)那么晚了
老师还在工作啊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君虽“旧人”,其命维新
naco(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7 3:11:47

naco(游客)老师所言甚是,可惜现今中国教育之弊,与整个社会关系甚多,大有积重难返的感觉。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