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载入中……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5-11 21:33:00

 向继东

朱正先生说,他怕读血写的书。我比他脆弱,连泪写的书也怕读了。郭静秋老用泪写成《流放者之歌》,自印400本,分送亲朋好友。我这个晚生,也被列为好友赠之,盖因我们有乡党之谊。

十年前,我在湘西一隅,以编地方史志谋饭,识得郭老。他当时是湖南省艺术学校校长。他应约写给我的文章是回忆在家乡领导土改斗争的情况。几年以后,我也来到他居住的这个城市,但因为忙生计,并不常来住。去年底,老报人向麓先生告诉我,说郭老自己印了本书,要送我一本。我得到这本书,读完后,立即给郭老打电话,想说说我读后的感觉。可接话的是郭老老伴——当年京陵女子大学中国文学系肄业的黄克和女士。我说到书中她两个孩子的遭遇时,她竟在电话那头哭了,虽没哭出声,但抽抽噎噎,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时我只得以“一切都已过去”、“现在好了”之类的话安慰。放下电话,我怪自己不该触动郭老老伴那根痛苦的神经。

《流放者之歌》是郭静秋老的前传(他只写到1979年),但也是郭老一家的苦难史。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4-4 16:05:00

要研究近代中国,就不得不研究曾国藩。而唐浩明早已是海内外著名的曾国藩研究专家了。

有人说:唐浩明是曾国藩百年之后的“红颜知已”。曾氏当时的内心世界,惟有唐浩明知道。我以为,说这话的人是认真读过唐氏文字的,无论是其三卷本历史小说《曾国藩》,还是《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等。记得十多年前,读到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时,我被怔住了——过去脸谱化的曾国藩竟成了鲜活的人物。后又读到《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等,更是服膺他对曾国藩的洞悉。

唐浩明说,“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官员,在举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时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学习、徐图自强的构想,并在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加以实施”,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20多年前,唐浩明就主持编辑出版了《曾国藩全集》,研读了曾氏的全部文字,对曾氏的功过是非自然了如指掌。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军时,杀降很多,是事实,但说曾国藩是“汉奸”,就很值得研究了。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4-2 16:27:00

向继东

     《马歇尔使华》又名《马歇尔出使中国报告书》,系“中华民国史料丛稿”之一种,1979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马歇尔原系美国陆军参谋长、五星上将,曾出任美国国务卿。1945年12月,他作为美国总统特使来华,1947年1月被召回国。《马歇尔使华》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即以马歇尔本人的语气写成的(其实大部分为当时的美国驻华使馆人员所写)。应该说,本书叙述是详尽的,对每一次会谈,会谈者的对话,国共双方的建议和反建议,每一事件的经过等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如果要研究国共第三次会作失败的历史,《马歇尔使华》也许是一本不可不读的书。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3-29 23:22:00

——有感于《辫子、小脚及其它》

向继东

     读书先读序跋。朱正著《辫子、小脚及其它》(花城出版社“思想者文库”之一种,以下简称《辫子》)有个五百余字的自序,竟有一半是引来的——“人们对于苦难表示同情是很容易的,要他们对思想怀有同情则非常困难。真的,一般人对究竟什么是思想了解得太少了,他们似乎以为只要他们说那种思想是危险的,就等于给那种思想定了罪,其实正是这些思想才具备真正的才智价值。大凡不危险的思想都是根本不配叫做思想的。”这是引自王尔德《评论家也是艺术家》中的一段话。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2-7 14:07:00

向继东

我曾在一篇小文里说过:“历史就是一面多棱镜,或是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识得其真面貌,惟有远近高低看。尽管,结果难免片面,但正是这些‘片面’的组合,才能窥其‘全面’。”

收入本书的文章,都有自己的角度。单篇来看也许不是历史,但合起来看,或许就是历史的某一维度。如把书中林蕴晖的《三年大饥荒中的人口非正常变动》和茆家升的《大跃进中的安徽官场和一个人的觉醒》连起来看,感觉就不一样了。前者是史家大角度、全方位探讨“三年困难时期”究竟饿死了多少人,后者却是安徽一省个案的一个视角。作为中共党史专家的林蕴晖先生说:现有的半官方出版物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情况,大体有饿死1000多万、2000多万、3000多万到4000多万人四种说法。究竟哪一种说法最接近?至今还是一个谜。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2-1 11:07:00

向继东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9年3月2日发表陈述先生文章,《毛泽东的入党时间:1920年》。陈先生说:“关于长沙建没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中共历史界在二十世纪80年代曾经进行过激烈争论,经过广大党史工作者的调查考证和专门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长沙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还有,作者更得意的依据大概就是毛泽东1956年参加中共八大时自己填写的一份表,说 “这个登记表上关于入党时间的一栏中,清清楚楚填写的是1920年”。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1-26 23:03:00

向继东

龚育之先生2007年6月12日去世的消息,是韩钢先生用短信最先告诉我的。尽管我知道龚老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打电话问他近来还好吗,龚老说:“反正没死啰,还活着。”当时感到龚老对自己病情是悲哀的,我也不知说什么是好。这次他真的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朱正先生说起龚老的去世,都感叹他文章越写越好,可惜他去得太早了……

初访龚老

1999年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前夕,我供职的《湘声报》拟作策划报道,其中之一是要赴京采访湘籍全国政协委员。龚老当时是全国政协常委,我想采访他,但又从没和他联系过。幸好“周实时代”的《书屋》杂志与我有染,是“特邀编辑”,所以假《书屋》作访谈之名找上他。我还知道,朱正先生与龚老是多年的朋友,于是向朱正先生要了他的住址和电话,并顺便打听龚老是否好说话。朱正先生说:“他是官员里思想比较解放的,民间的声音也能听。”北京学者丁东先生告诉我,他听过龚老一次座谈会讲话,印象是滴水不漏的。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1-24 13:43:00

向继东

从民间视角看,2009年的大事,至少应该有巴东邓玉娇案、通钢陈国君之死、“石首再度失守”、乌鲁木齐“7·5”暴乱、还有重庆的打黑风暴……

这本小书,不可能记下当年发生的全部,但还是能看到一个大概:与2008相比,2009是平凡的,可又是不平凡的。去年汶川地震大灾难,收文数篇,几成一辑;今年仅录一篇:《映秀:临时与永恒》。地震一年之后,“眼下的映秀:一个住在板房里的小镇,一个什么都是临时的小镇”,让人感叹人力之渺小,也有几分无奈。“从某种意义上说,映秀镇目前并不存在”——读到这样的句子,确实有点儿苍凉。


……
 
 
向继东 发表于 2010-1-23 9:48:00

向继东

  这本小书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成书,时间不到一个月。我先是力邀谢泳兄来编,但他说:时间太急,且这一年对随笔关注也不够,还是你牵头,我来打帮。电话打给丁东兄,他也说了大致同样的理由。好在我这些年编过几本“年选”,并一直留意当下的报刊,对思想文化界动态也很关注。最后,我们三人商定了编辑思想,二位仁兄把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就推荐给我,由我来操刀。成书后,我征求了二位仁兄的意见,篇目稍做了些调整,最后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版本了。

 目前做“随笔年选”的不止一家,我们也有自己的追求,相信读者朋友自有一察。要文采,但我们更在乎思想内涵。收入本书的文章,要么深沉感人,如野夫的《江上的母亲》;要么耐人思索,如李南央的《那一代人的生活足迹》。尤其是萧功秦的《台湾悲情与两岸张力》,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能引发对两岸历史与现状的思考。


……
 
 
向继东 发表于 2009-12-20 0:41:00
作者:向继东

这是我编选的第五本“文史年选”了。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尘世里,做一件事,并且一做就是五年,无论对编者、责编和出版社,谁都不容易啊。冷暖甘苦,惟我自知。


……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5页  10篇日志/页 转到:

  日志分类

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访客留言

载入中……

  登录管理

载入中……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Blog信息

载入中……

模板制作:幽篁




feedsky
抓虾
pageflakes
Rojo
狗狗
google reader
bloglines
my yahoo
newsgator
netvibes
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