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斋闲思]香炉峰顶看红叶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11-21 15:44:00

    香山看红叶,是北京人的一大秋兴。现如今,外地人也加入了。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位天津的女士清晨六点就来了,第一批进入香山,就是为了看红叶。这样早到达,非得深更半夜出发不可。可见香山红叶的魅力。

    我刚迁居到香山附近的西山枫林,平时散步时就可去香山看红叶,不必像那位女士那样费力,也算人生一幸。我打算去一登已经四十三年没有再上的香炉峰----“鬼见愁”,并写一篇随笔《香炉峰顶看红叶》。还向友人做了预告,友人说:等着读。头天夜里,我竟在梦中看见了红叶如火的盛景。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历史与人]坛 口 怀 旧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10-12 0:50:00

    1953年冬季随母亲从南京来到北京后,在东黄城根小学念初小。1957年,母亲凭着邢台女师的毕业证书安排到朝阳门外的黄庙小学教书,我也跟随到那里上高小。

    从朝外路南一条窄狭的小胡同穿入,拐了两三个弯,就来到一座黄瓦红墙的喇嘛庙前。北边的大殿经过改建,中间是教研室,两边是教室。南面新盖的平房还是教室,西面也是平房,用做办公室和厨房,东面仍然是平房教室。大殿后院,种满花草树木,老喇嘛和工友住在里面。

    母亲领我与五年级的班主任刘育周老师见了面,她身材矮小,但皮肤白皙,人很精明。我要进的那个班,她一直带着,从一年级直教到五年级,学生对她很有感情。来到班里,刘老师对我做了介绍,因为是老师的孩子,同学们对我格外友好。

    由于教室不够用,五年级以下都是只上半天课,称为上下午班。我上午上完课,要等到傍晚才能随母亲在学校吃过晚饭后回家,所以整个下午都没有地方去,只好到街上闲逛。

    还好,不会寂寞。出学校,往东穿过一条胡同,就是朝外大街路南、人称小天桥的坛口。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含英咀华]从启蒙到普世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10-12 0:46:00

──刘再复文学思想的一条主线

  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有文学评论家、文学鉴赏家、文学考据家、文学理论家、文学思想家之分。我以为其中最为难得是文学思想家。所谓文学思想家,就是在文学思想领域里能够“从思想方法开始进行变革”的人。这种人要在文学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以自觉的主体性精神,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角度、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和逻辑结构,总结出新的概念,使人们从“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奴隶的奴隶式思考”中惊醒,换以崭新的思考方式,把文学思想史推进到新的阶段。而与文学思想家相区别,那些技术性的文学研究学者,却往往仅限于“技术化”地处理知识,缺乏“问题意识”,不具有理解问题特别是根柢性思想问题的兴趣与能力,对文学思想家提出的问题仅肯也仅能在技巧的层面作出反应。他们常常满足于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把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却无法使眼前的问题在与知识积累发生关联的状况下转变成新的“问题意识”。所以,尽管他们有时对知识掌握得很精确,资料积累很丰富,文章也写得条分缕析,甚至于很漂亮,但是却始终跳不出甚至意识不到奴性的思维窠臼,总是在奴性的思维定势制驭下进行着无效的劳动。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静斋闲思]我的话剧情结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10-4 1:36:00

    多少年没进剧场了!每天晚上看过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之后,就到书房读书、写作。年年如此月月如此日日如此,几乎已经与所有的文艺演出绝了缘。甭说话剧了!

    其实不然,我从小就与话剧结下了很深的缘分。心中一直存有话剧情结。

    1953年腊月,我随母亲和姐姐冒着北国的严寒从南京来到北京,住到东厂胡同安居里2号三姨租的一间简陋的南房里。出胡同东口,迎面就是首都剧场。当然,刚搬来时剧场还没有建,我是眼看着剧场在1954年一步步建起来的。

    当时我姐姐张梦甦在二十七中上学,著名导演梅阡的女儿梅贻芝和她是同班同学。俩人很好,梅贻芝常到我家来玩,姐姐也常去她家。所以我常听到梅阡先生的消息,《骆驼祥子》上演之前就听姐姐说梅贻芝的父亲正忙着一部戏,几乎天天都伏案工作到深夜。不久,《骆驼祥子》公演了,姐姐从梅贻芝那里拿到了赠票,我们全家四口都去首都剧场看戏了。事前听说是舒绣文主演虎妞,刚从外省桥梁工地回来的父亲很高兴,说他早看过舒绣文的戏,现在隔了至少二十年了。那时舒绣文的演技就很高,演什么像什么,这时一定更成熟了。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读鲁偶得]历史的淘洗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10-4 1:32:00

    为了写作三种版本的鲁迅传,最近阅读和重温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当然在重读之列。这本传记难怪是林语堂先生最得意之作,如作者本人一样爽快,二十年前初读时就感到富有豪气。如今重新细品,却化出两个关键词:历史与淘洗。

    什么是历史?几千年来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们,都在追究这个问题。我觉得用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来比喻最为形象、帖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确如滚滚东去的大江,不断淘洗着千古人物。

    而对于文学史来说,历史的浪涛也淘尽了千古诗文。就苏东坡本人来讲,他一生著作多矣,然而经过历史的反复淘洗,最后余下的最著名、最脍炙人口的恐怕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试想倘若没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的形象还会那么豪气冲天吗?中国文学史又会出现多么大的缺憾呢?

    而这首千古绝唱,竟是在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时自胸中漫然涌出的。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静斋闲思]科罗拉多的晚霞——洛矶山下刘再复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10-4 1:25:00

晚霞

科罗拉多的晚霞美不胜收。浩瀚广漠、苍茫浑黄的高原上,渐渐变暗的蓝天、白云在头上向后疾飞,正前方的西边,黑森森的洛矶山脉像横卧在天宇尽处的一条起伏的兽脊,铁色的脊梁中间背负着橘红的云朵。云朵拥抱着一轮血红的夕阳,放射出神秘而柔和的金红的霞光,把云层染成不同的颜色:瑰红、黄红、红黄、金黄、淡黄、黄白……

这就是我不远万里去看望再复时,在他的汽车上,从丹佛机场到他洛矶山下家中的路上所看到的美景,简直像一幅名贵的油画,一处天堂边上的仙境。

我和再复自80年代末在那难忘的广场上分别十六年以后,2005年5月才在日本讲学时相晤。两年后,我到美国看望女儿、女婿。他们问这问那,想尽办法尽孝心。我则说:什么都不需要,就是请你们给我订到丹佛的飞机票,我要去科罗拉多大学看你们的刘再复伯伯。

他们立即照办了。2007年8月5日傍晚,我终于又和再复在丹佛机场拥抱在一起,和他的夫人菲亚一同坐进他的汽车。

书屋

再复已经能够熟练地开车了。到高速公路关口又谙熟地用英语对话,他业已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但作为深知他性格和习性的老朋友,我心知他为此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读鲁偶得]沉潜鲁海不断出新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9-29 1:42:00


 作者:艾蘅

   《鲁迅学在中国在东亚》  张梦阳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版

    如果说张梦阳先生的《中国鲁迅学通史》是一部集大成式的鲁迅研究学术史,那么这部《鲁迅学在中国在东亚》则是前者的提炼与拓进。

    该书从学术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角度,系统梳理并全面勾勒了中国鲁迅学史发展变化的内在脉络和整体面貌、历史特点。书中“生如巨星照中国”、“身后影响胜生时”、“成果与扭曲并行”、“成为被利用的工具”、“走下神坛还真人”五节对中国鲁迅学史作了概述,又对《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杂文学史、史实学史、传记学史等成就卓然的专题史作了梳理。比《中国鲁迅学通史》更为简明扼要,更适于初学者阅读。

    更值得关注的是张梦阳先生沉潜鲁海,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该书开篇讲的就是《鲁迅的当代价值》。作者认为鲁迅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就是:“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柢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


……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读鲁偶得]《鲁迅学在中国在东亚》出版
张梦阳 发表于 2007-9-29 1:25:0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梦阳新著《鲁迅学在中国在东亚》,6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推出。该书四十余万字,是作者2005年4月至7月在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博士班的讲稿。在《中国鲁迅学通史》的基础上,对中国鲁迅学史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与提炼,并对中、日、韩三国在跨文化对话中形成的“东亚鲁迅”进行了新的研究,对新世纪鲁迅学的文化走向作了评论和预测。(卢家明)

 


 


阅读全文 | 回复 | 引用通告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6页  8篇日志/页 转到:
 

公 告


我的专题


最近日志


最新评论


留言板


管理登录


友情链接


站内搜索


关于闲思斋

模板设计:幽篁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