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明处与暗处
By: 苦丁 发表于 2008-4-28 11:16:00
 

    与一位多年的朋友聊天,说起了一个几年前发生在我们两人之间的故事。那时候我们都刚刚开始上网不久,用的是电话拨号。为了节省电话费,我们都只是在空闲的时候,应一个共同的朋友的邀请去某网站看看,也发发帖,偶尔回复一下。朋友比我到那个网站要早,而我开始上网的时候,也没有告诉他。那时候我也不知道他的网名,只是从他的帖子里,感觉到这个人肯定是他。一天晚上,我上线后,看到他也在线,就在论坛给他留了个短信。因为觉得与他是好朋友,他又是我尊敬的师长,就直接说:“XX老师,真巧,在这里碰上您了。我没猜错吧?”没想到,很快,收到他的回复:“你是谁?我在明处,你在暗处,这样是不公平的!”说真的,我实在想不到他的反应会这样的强烈。所以赶紧拿起电话,给他打了过去。
    其实没过多久,我就理解了他这个近乎神经质的反应。
    他作为这个地区学界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的文学刊物编辑。尽管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想在文学界还是有一个公论的:他主持刊物栏目的那些年,所发表的作品,是品味和质量最高的。而且,他不遗余力地推出和扶植年轻作者的勇气也是一再让人称道的。因为他那个时候推出和扶植的几个青年作者,后来差不多都在全国的文学界里很快具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令人羡慕的成绩。这样的成绩,来源于他对稿件的把握,来源于他从不徇私情、友情,只以稿件质量定夺的用稿标准。说来惭愧,尽管与他交往多年,而在他所主持刊物栏目期间,我的稿子却极少被录用过。他可以不厌其烦地一再跟我讨论稿子的修改,甚至可以动笔在我的手写稿子里改来改去,可以在闲暇里给我讲写作的技巧,讲做人的重要,讲读书的品味,讲他的过去,讲我们共同的朋友,讲人生……但他绝不肯降低他的用稿标准来讨得我这个晚辈朋友的感激。说起来,这些年,我们之间都讲过些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讲过,我实在也记不清了。记得的,我是在心里感激在我青春的迷茫时期里,在我人生的关键路口,接识了这样的一位朋友和师长。
    但是他以稿件质量定夺的用稿标准的做法,却招致了不少作者的“不喜欢”。也不只是作者,即使在身边的这个文学圈子里,他也是一个被不少人从心里“不喜欢”的人。因为他的以稿子说话,而不顾任何情面的耿直做法。
    所以,当他被朋友强行拉到网上后,很快,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发现了他的踪迹。网站上曾有过一次很轰动的“事件”:那些人不断用马甲(其实那时候我还真的不懂马甲这个词在网络上的所指),甚至不惜怂恿不明就里的一些年轻在校大学生(因为这些人里面,有些是大学里的文学讲师之类)来充当炮灰,对他的作品断章取义,进行攻击,其中也不乏一些人身攻击的言论。有几个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也参与了论争。只是,他却一直没有出面为自己辩护过一句。后来,我问过他为什么不反击那些人?他笑笑:“那些人不值得反击。反击他们是我虚弱的表现。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而且只能用作品说话。如果我的作品真的足够强大,他们是诋毁不了的。如果我的作品本身就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反击又有何益呢?”而且,他也一再地劝朋友们,不要理会那些攻击。因为他觉得,那些躲在暗处,以这种方式来攻击他的人,是可耻的。与可耻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哪怕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其实后来,当我来到网上,这个争论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我也写过一个简短的回帖,以回敬那些躲在暗处的人:
    最近,看到了关于XXX的“争论”——暂且称之为争论,因为我所看到的许多言论,其实已远远不是理性范围内有价值、有意义的争论:人身攻击者有之,恶语相加者有之,按一些不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点”者有之——,我不想发言,甚至还曾劝过一些朋友也保持沉默。“对骂”毫无意义,也无益于大家在理性的基础上交流思想和学术(首先声明,我不是什么“学院派”,也不想与任何人有什么对立。我只想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供大家批评)。
    说心里话,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想到,理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丧失得如此彻底——这个坛子,应该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至少,有不少人是读过书或正在读书的。可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时,又有那么多人彻底抛弃了一个读书人起码应该具备的能力(或素质)和德行,成了泼妇骂街般的下流和无耻无聊了呢?
    ……
    当然,我不是说不能批评XXX。能。为什么不能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发言的权利!而且每一个人也都有捍卫自己和别人发言的权利!而且就我对XXX的了解和理解,他个人也不会反对别人的批评——他所不齿的,是那些藏在暗处出招的行为,是那些不敢站在对面“论理”的冷箭。因为这不公平。所以他不还击。他不还击不是因为怕(怕什么呢?如果他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自信,有多少个XXX也早就不存在了。“文人相轻”,我知道他这不是第一次遭遇,我相信这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是因为不屑,是因为他早就意识到他有更多重要和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必须”去做。别人的“骂”于他其实毫发无伤。骂人的人其实伤到的只能是自己……人和人的精神储备是有高下之分的,至少,是有厚薄之别的。我曾经很多次想过一个问题——高度有多高?我的结论是:高度并不高,只不过有些人永远达不到而已。如此而已。
    ……
    批评,是进步的有力保障。但批评的话语方式和心理状态却很重要。不然,我们会在这样缺少善意的“批评”里沉沦,腐败。
    ……
    通过这个事件,我理解了他初次面对我这个太突然的留言时的过激反应。因为那时候,他正在遭遇这些攻击。所以,他才会回复“我在明处,你在暗处,这样是不公平的!”。这是他心里的话。也是事实。
    也正是从这样的朋友身上,我一点点看到了人性中一些不可忽视的东西。所以当我有了女儿以后,我也一直要求自己的女儿:不背后议论人非。我一直希望女儿能明白,如果她觉得自己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就当面去指责并批评别人的过失。如果没这样的勇气和力量,那么,就选择沉默。背后议论别人,不管你是怎样的正义,也是不公平的。就在2008年的春节前,我给女儿刚买的好记星电子辞典被她班上一个同学悄悄拿走了。她回来告诉我,言之切切,说这个同学确实有这样的毛病,我却没有支持她。我告诉女儿,你如果没有证据,没有抓住人家,就不能说这样的话。因为这样极有可能会对一个人的清白造成伤害。此后女儿再没提过这事。当然,后来证明女儿没有乱说:就在上个月,女儿在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观察后,终于在那个同学放松了警惕,把电子辞典拿出来玩时,被女儿当场要了回来——机器里还存着女儿从网上下载的歌曲。那个孩子毕竟也是孩子,见女儿要,只说自己在公共汽车上拣到的,就还给女儿了。我回来查发票上的机器号,没错。我表扬了女儿。因为她用一种有理有据的方式找回了自己的电子辞典。
    说真的,作为我个人,十分欣赏这种把事情摆在明处的风度。尽管,在现实中,这样做可能很多时候让人感到尴尬,但我想这实在胜过那些在暗处的说三道四。就像我一直很喜欢的唐·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他把手中那个明晃晃的长矛刺向硕大的风车,尽管,这个风车只是他臆想的敌人。但他是迎着风车,用自己骑士的信念和勇气,举起手中的长矛的。至少,他是磊落的,不是猥琐的。

            

 
 
发表评论: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时 间 记 忆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模板设计:部落窝模板世界

 
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