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客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模板设计:部落窝模板世界



 
 
教科书的命运
老木匠 发表于 2007-7-19 0:28:00
 

最近正在校对(实际上是在修改)一部教科书,不由得感慨在中国,高校的教科书实际上与它本来的使命几乎是毫无关系。

照理说,大学教科书应该是对一门学科进行完整描述、归纳其要点的书籍。这就需要作者对于这个学科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记得在日本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往往听到国立大学的教授在即将退官以前,感叹的说:“现在可以写一本教科书了。”自己认为学问差一点的、名气不够响、号召力不够强的教授,一般就不敢去写教科书。

另外教科书面对的读者是初次接触这门学科、经过学习必须要掌握这门学科的学生,读者是没有选择的。因此教科书应该是引人入胜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要深入浅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并且要提纲挈领、循序渐进。使学生牢固掌握学科基本逻辑结构、基础概念、基本的方法。应该有生动的描述性的语句文字,精要的论述与论证,精彩的事例。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苏联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实在没有书、无聊透顶的时候也时常翻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那完整的结构,列举典型事例(不同字体排印),章以下的各节、目标题用一个花边的方框提示,每一章的后面有一个“简短的结论”。后来到了大学以后,逐渐阅读了一些外国教材,才知道这是大学教科书的常用格式,比如看过一本美国戴维·波普那《社会学》教科书,学科描述完整,概念介绍精确,有很多典型事例及其分析,每章有小结及详细的阅读材料。文笔通畅,能够让人得到阅读的快感。又如最近在看的一本《探寻玛雅文明》,也是教材的格式,全面介绍现有的成果,没有定论的也介绍各种主要观点,指引阅读资料。即使是一些理科的教材也是如此。比如索金斯《地球的演化》,是地貌学教科书,也有很多精彩的比喻、提示,能够让外行乐于阅读。

看一下充斥国内各个大学书店的大学教科书,几乎没有一本能够达到教科书的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仅就我所熟悉的社会科学而言)。编写教科书的人五花八门,每一本书少则5、6、多则几十个编者,每人写一章一节,所谓的主编往往只是挂名,下面的编者也往往是“诡名”,实际的写手则是刚刚接触本学科没有一两年的研究生。一本书里,文风各异,深浅不一,甚至前后矛盾,颠倒重复,东抄西录,命之为“轧姘头”书,实在恰当。

往上推十几年前,大学教师们编教材主要是为了“扬名”。当时也没有什么专著可出——大多数教师回到讲台还没有多少时候,刚开始静下心来弄学问。考虑到这个,那时各个大学里编教材还是算“科研成果”的,于是大家都抢主编做,经常会一本书有4、5个副主编、甚至双主编、三主编的。无论自己的水平如何,都敢抢编教材。几个学校教师联合起来,一窝蜂来编教材,各自承包发行数(摊派给学生就是),于是大家都有了科研成果,大家都可以评职称。越是大路的学科,教材越是多。最极端的例子,比如《中国文学史》就听说已经编有了1200多种,平均每个高校编一本。像我从事的这个热门专业的冷门学科,谷歌一下居然也有“约有299,000项符合查询结果”,就我看到过的就有150多种。

到了新世纪,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不再把编教材当作“科研”,可是大学教师们编教材的积极性好像并没有受到打击。原因简单之极:“赚钱”而已。教科书是有固定销路的,出版社愿意出,教师也就愿意编,来赚取版税。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促销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评奖”。一如80年代那些部委热衷于在企业评选“国优”、“部优”、“省优”一样,从来不干正事的主管教育的部门,最喜欢干的就是“评奖”,一评奖,部里的官员们就有事干了,可以往下面跑、自命“钦差”了。于是想出种种名目,“新世纪系列教材”、“面向21世纪教科书”、“规划教材”、“重点教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甚至现在又想出50年代的老法子,搞“统编教材”,特别是在被认为关系到意识形态的那几门课程,投了大笔的国家经费,来搞这个“统编工程”。终于在今年宣布大功告成了几本,即将投放到各个高等院校,首批开印数据说达到了500万册的天文数字。至于教师愿不愿意教、学生愿不愿意学,领导发话:“这种课程就是要照本宣科。”显然主事者自己都知道没有实际效果可言,那么唯一的驱动力就应该是项目经费以及庞大版税本身——一个钱字而已。

即使是看在钱的份上,为了市场需求,也应该编得好一点吧?

一点都不。因为赚钱的目的已经明确,而读者的市场并不存在自由竞争,质量也就无须挂念。于是一般的办法是把自己承包编写的教材章节向研究生们一推,而暗中心怀不满的研究生(他们上不了台面又在大多数情况下拿不到稿酬),根本也不把这当回事。

即使是教授们自己写,质量也难以保证。现在的教授绝大多数在读大学的时候并没有读到过什么好教材,即使是海归分子,一旦登陆,回归传统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大学教授都以给学生上课根本脱离教材而自豪,即使是自己编的教科书也很少提及。于是编写的时候一般是把自己发表的论文、自己的某一专著、书籍里剪一段放到教科书里,才不管教科书的体例,也不管其他的编者写了些什么。学生是否能够阅读,更是不加考虑。

对于这样编出来的教科书,学生们的反应也是意料之中的:就是尽可能的不买教科书。只要不是预扣教材费的摊派,能借就借,借不到也不买。反正上课很少会和教科书搭界。即使买了教科书的,也很少有学生会去通读一遍的,最多不过把它当作块应付考试的敲门砖,考试一结束,教科书也就立即转让。毕业时实在卖不掉,一扔了之。

从制造废纸始,以再化纸浆终,这就是现在大学教科书的命运。

 
 
  • 标签:大学 教科书 
  •  
    Re:教科书的命运
    liangreynold(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4 16:32:52
     
    教科书的命运,似乎牵扯到了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崩溃,学生不相信学的东西,也没兴趣去真的学;老师也不相信教的东西,所以没有兴趣去认真写教科书。大家按照潜规则在玩,在世俗化的社会,知识只是藻饰的工具,可怜了大好的纸张,还没有真正存活过,就已经进入轮回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教科书的命运
    neddy(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4 16:43:10
     
    学法律的人,用词都那么生猛么,动不动就崩溃,一张嘴就重构...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教科书的命运
    liangreynold(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4 17:30:18
     
    崩溃一说,是市委党校老师在谈到“有上帝的市场经济和没有上帝的市场经济”时候提及的,偶只是现学现卖
    回过头来再想崩溃说或许是值得商榷,因为在善于割裂和断代的国度,价值体系或许从未构筑起来,也就无所谓崩溃了
    人人心里都有神,这个神就是他自己,众神横行,筑就了神的国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教科书的命运
    语词(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5 9:50:10
     
    现在的很多教科书唯一的优点就是读起来快——只要看大标题、第一段第一句就可以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教科书的命运
    Jenny(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6 10:08:20
     
    郭老师真的很勇敢!连“面向21世纪教科书”都敢举例。很支持郭老师。
    民商法类的教科书真的很杂很乱。我一般买教科书只好看出版社是哪家。
    顺便说一句,“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三册装的很经典,主编的名字我就不在这里提了,以免有做广告之嫌。88年第一版的,至今都没有过时,观点、评价很客观,是我见过最好的教科书,虽然离开上这门课有一段时间了,但是有空依然希望拿这册书出来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教科书的命运
    monkey(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7 22:52:20
     
    看得令人难受
     
     
     
    Re:教科书的命运
    耗子(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7-28 8:58:15
     
    恩,郭爷(还是喜欢这样称呼您),其实到了大学,包括中国法制史在内的几乎大部分本专业的教科书我都是在每堂课后都会及时看掉今天上课的内容,一个学期下来,不敢说研读,也至少能算通读一遍。可是我想问,如今的教科书到底还有什么用呢?活生生身边的例子让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个专业,就是上课抄笔记,下课扔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默笔记。也难怪很多学生根本不买教科书,除了价格的原因以外,教科书本身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到底还有什么用呢?
    有时候根本不想看教科书,从功利的角度说,因为不看教科书的有些人,考试依然可以考的不错,即使是通读过,也不代表考试能考好。但是我还是为了求个心安,老老实实地看了。正如上面的一个评论所说,看教科书变成了只要看标题,第一句话。实在觉得……不爽啊。呵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大名: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