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
智效民 发表于 2005-4-4 15:25:09

十多年前,房龙的《宽容》在读书界引起轰动,仅1987年的第4次印刷就印了整整10万册,这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尽管如此,那洋洋数10万册的发行量,好象并没有让宽容这样一个高度文明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以至发生了那种令人发指的事情……

如今,张中行先生在长篇回忆录《流年碎影》中,以“自由与容忍”为题,来介绍北京大学的“红楼精神”,也是颇具匠心的。但我拜读该书之后,却感到作者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点语焉不详。比如在这一节中,他虽然为胡适用墨不少,却没有提到胡适的那个著名的论断:“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缺憾。

胡适的意思是说,假如没有容忍,所谓自由就只能是一句漂亮的空话。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裴多菲的那首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如果说为了自由就可以抛弃生命和爱情的话,那么为了容忍又该如何呢?换言之,对于抛头颅洒热血的人们来说,谁会相信“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呢?

房龙说,所谓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这使我想起胡适的一件轶事。1934年,他因为爱惜人才,先后推荐一个年轻人到中华教育基金会所属的社会调查所和北京大学去工作。此人步入晚年后,还十分感动地说:“胡先生明明知道我是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在政治立场上我们是不同的,……但他并不以此而歧视我,而且处处提拔我,帮我的忙,他从没有想以他的政治思想强加于我或企图影响我,而处处表现出一种宽容精神。”(台湾《传记文学》1992年1月号)可见在这类问题上,胡适堪称一代楷模。

至于为什么要容忍,胡适也有明确的解释。比如在1925年年底,北京发生了火烧《晨报》社的事件之后,他曾给陈独秀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晨报》近年的主张,无论在你我眼睛里为是为非,决没有‘该’被自命争自由的民众烧毁的罪状;因为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仔细咀嚼体会胡适这“争自由的唯一原理”,对于培养我们容忍异己的雅量,对于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或许不无裨益。

在这封信的最后,胡适忧心忡忡地说:这几年不容忍的空气充满国中,“我怕的是这种不容忍的风气造成之后,这个社会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惨酷的社会,我们爱自由争自由的人怕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既然如此,所谓“不容忍”又何以产生呢?对于这一点,胡适晚年在那篇《自由与容忍》的文章和同名演讲中,曾有深刻剖析。他说,“人们自己往往都相信他们的想法是不错的,他们的信仰也是不错的:这是一切不容忍的本源”;但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的古训又告诉我们,“真理是不容易弄明白的,这……是我写‘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的哲学背景”。胡适的话使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可见,我们不仅要明白“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还应该知道浅薄无知和狂妄自大乃是容忍的大敌。看来,房龙的《宽容》从一个“无知谷”的故事讲起,是有道理的。

               1997年9月


 

Re:容忍与自由
pro popper(游客)发表评论于2006-9-2 9:47:52

波普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解决了为什么要宽容。他以绝对清晰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人类认识都不是确实的真理,而是一个个猜想。我们选择当前还没有被证伪的猜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此猜想极可能是一种过渡性的,会在某一天被新的观察,试验,或发现的内部矛盾而被推翻(即使碰巧我们得到了真理,我们也无法却指责就是真理);即在久久不能解决这些矛盾时,有人提出了替代的新猜想,不仅解释了旧猜想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新的问题。当然,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新猜想(即理论)取代已成为“共识”的旧猜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数学以他的1+1=2,而以确定性闻名。但是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数学要是实际的,就不是精确的;要是精确的,就不是实际的。"200多年前,高斯测量了三个山头构成的三角形,发现其内角和不等于180度。不仅如此,哥德尔定理证明,在一个数学系统里,可以构造出一个断言A,我们永远无法知道究竟是A对,还是“非A”对。 数学里也没有天堂。 确实证实一个猜想是不可能的。不少重要的观念,如宗教,习俗,也无法证伪--所以我们要给信仰留下足够的地盘。 如果不改变自己“真理在握”的观念,必然不会宽容--别人的想法都是毒草,除掉还不应该吗?这些人平时就会有圣人(皇帝,领袖)崇拜心理,甘愿匍匐;而一旦大权在握,就成为人主。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要快速的了解波普尔的思想,《赵敦华讲波普尔》是一本好书。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容忍与自由
蝈蝈(游客)发表评论于2006-3-6 16:40:24

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胡适的这句话挺好,借作签名几天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大名: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博客日历
网站公告

最新发表

最新回复

留言簿

关于

友情链接
Get RSS
站内搜索
Get RSS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