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提案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今后大家即便不使用,也要知晓,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文化,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南方都市报)。
且不论繁体汉字作为一种符号,在根文化中的份量有多大,单说这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条件,认识繁体字是否是一个必要条件,如果不认识繁体字,是否就一定隔断中国文化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传统中国文化被隔断的事实是什么造成的,其一是源自五四时的新文化运动,把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这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有其必然性,实际上新文化运动主要针对的,并最终隔断的,并非是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其中那些扭曲人性,限制自由,奴役民众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上升到法律和政治的高度来封锁、毁弃和禁锢传统文化。而是首先通过知识分子个体性的觉醒,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新的,更加尊重人格的文化道德体系慢慢建立了起来。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也同时被保留了下来。
第二次被隔断,便是臭名昭著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这是发生在简体字实行的过程中及其以后。在文革中,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被禁锢,所有的封建社会时代的图书被禁止阅读,读古书会受到揭发、批斗,一顶封资修的帽子会让一个人成为人民的敌人,而他的罪过只是读了古书。这个时候,大多数识字的成年人,还都是认得繁体汉字的,而认识繁体汉字不是你知识丰富标志,而是一种有罪的标志。
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之后,传统文化才慢慢又以它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开始一点点的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的文化管制慢慢松动的过程。
从现在的实情来看,几乎所有的古典作品都使用简体字排印出版了。作为一般大众,只要不是研究古文字学的,想要学习阅读古代的书籍,已经非常方便,绝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认识繁体字就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全貌。而繁体字本身,作为一种符号,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是不是需要让小学生也进行必修,我想这肯定是一个没有脑子的问题。
如果说繁体字因为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就让小学生也要必修,那么,汉隶也应该让小学生必修了,它比后代通行的繁体字更“根”,当然,也绝对不能冷落了大篆小篆甚至甲骨文,这样,中国的小学基本上就成为文字学研究院,小学生就成为中国古汉字研究员了。如此想想也真是蛮令人敬佩的。宋祖英等人的脑子如果不是因为过多的使用嘴巴而长期闲置被废弃的话,如何能萌发如此奇妙的想法呢?
中国文化并非就是文字文化,文字只是一个载体,文字文化本身有其特定的价值。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不是传承文字,或文字文化,而是创承思想,传承精神,如果想达到更好传承中国文化的目的,应该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古典作品的比重才是正道(当然,这也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但这至少是与传承中国文化有直接关联、有因果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与传承中国文化南辕北辙的问题。
当权力对文化的管制消除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有它的发展规律,从八十年代开始,传统文化的繁荣是五四以来最为壮观的时期,特别是近年兴起的国学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研究、发展慢慢地走向一条健康的道路。我想,只要文化可以自由地发展,没有人强制封锁、禁锢甚至焚烧、镇压,简体字根本无法造成中国文化的隔断,过去的隔断,是因为权力的野蛮,而不是文字的简繁。简体与繁体本身孰好孰坏,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与中国文化整体的传承,没有必然的联系,繁体汉字充其量只是一个中国文化传承的有利条件而已。
而把繁体字上升到国家统一、民族兴旺的高度,我想已经不是脑子被废弃所产生的幻觉了,而是一种病态思维的结果。我实在想不出繁体字对中国的统一有什么具体的作用,香港在没有统一文字的情况下不也照样回归了吗?台湾的问题是繁体字问题吗?繁体字能让中华民族兴旺吗?这样没脑子的人是怎样去当的代表,并且还大把大把地浪费纳税人的时间和钱财在两会上如此的信口雌黄,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