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书的历程,可用四个字概括:攒,淘,选,点。 学生时代,穷,一块钱,得掰成两块花。因此,课本之外,不可能有买闲书的钱。看上了自己心仪的书,只有一个办法,从吃饭的钱中挤,而后,一点点攒起来,买。九一~九二年,超喜欢诗歌。那时,常常,吃半天,饿半天,攒钱,陆续买了顾城、舒婷、北岛、席慕容等朦胧派和后朦胧派诗人的诗集。九三年十月,顾城杀妻,而后自杀。诗人的残酷,让我震撼,满脑子的美好幻想,一夕破灭。从此与现代诗渐行渐远,改读散文。初,喜欢余秋雨。彼时,余秋雨作品尚未在大陆流行,只偶然见。于是,凡是有余秋雨散文的杂志报刊,我统统搜来收藏。后来,还喜欢过余光中。学生时代还买过一部超级大部头的《追忆似水年华》,那是我用老爸给我买毛裤的钱买的。为此书,我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饿,还忍受了整个冬天零下十几度刺骨的冷。 后来出来打工。前几年,收入少,除去日常花销,剩下的钱,屈指可数。去书店的次数,比学生时代自然是多多了,但还是不大敢出手。大部分的书,是在二手书摊淘的。陆续淘来的书有马丽华、雷达、李元洛、李敖、简媜、罗兰、林清玄、司马中原、三毛等人的文和集。《约翰·克里斯多夫》、《漂亮朋友》、《红与黑》、《好兵帅克》、《茶花女》、《卡门》、《甘地传》等,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那些名著,大多都是那时候淘出来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精力真是过人,每天上班十三四个小时,还能每晚挑灯夜读。看完那么多文字,第二天仍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 舍得在书店买书,则是在零六年之后了。书架上的书,渐渐多了。虽然人到处漂泊,仍无一处固定居所。但经济收入,已经能负担租屋独居了。所居之所,空调没有,可也;冰箱没有,可也;大餐没有,可也;好书没有,不可也。于是,周末,常常整日泡在图书城,精挑细选。《寻找家园》,《蒙田随笔集》,《人·岁月·生活》,《光荣与梦想》,李白、杜甫、白居易、李清照、李煜、纳兰容若等人的诗词选,康德、休谟、黑格尔、狄德罗等人的文集,胡适、周有光、何兆武等人的口述史,陆续被我搬会宿舍。惜乎,好书越来越多,读书的时间,却似乎越来越少了。 去年底,人漂到了山东莱芜,一个偏僻的地方。临走之时,衣服之外,几乎啥也没带,唯一下了决心全带的,是我的书,通过物流,托运了过来。公司在我的宿舍里,准备了两个书柜。自然是不够用的。于是牢骚了几句。结果,行政部的兄弟,一发狠,又在办公室加了四个。多余的书,搬过去,只放满了一个,剩下三个,空荡荡放在那里。看着空旷的书柜,我的心又开始痒了。地方偏,不是问题,现在不是有网络了嘛。每天下班,人去室空,剩下我一人的时候,抱着电脑,开始俺的“点击”旅程。偶然读到《读库1000》,超喜欢这个系列的书,一咬牙,咔嚓,35册,一并搜罗了来。《罗马帝国衰亡史》,久闻大名,未睹真容,就它,咔嚓。不久,六册,到了。余光中,对,喜欢他的《等你,在雨中》,《听听,那冷雨》,百读不厌,干脆买全集来看看。咔嚓。九册,来了。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十四行诗,一直没有机会买他的集子,干脆收藏一套《莎士比亚全集》吧,八册,咔嚓;《世界十大文学名著》,十四册,咔嚓;《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二十册,咔嚓;《世界文明史》,十一册,咔嚓;《私人生活史》,五册,咔嚓……都是想看的,都是割舍不下的,怎么办呢?咬了牙,买。直到前几日,我检视到山东一年的成果,才发现,这一年来,俺的钱包,仍如前,瘪瘪的,所有赚来的钱,几乎原封不动,送给了卓越和当当,俺唯一的收获,是又增加了满满三书柜的书。 于我而言,剩下的,将不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什么时候,才能赚够钱,给我的这些宝贝们安个家——把她们放在公司里,总有种不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