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在的故事
作者:野夫 日期 2010-9-11 14:41:00

早上起来一弯腰,忽然像被高手点穴一般,定住了,腰间巨疼,身体顿时僵在那里。慢慢移步躺下,浑身冷汗,我知道椎间盘终于出事了。

这几乎是多数坐着劳动者的必然下场。

咨询医界的朋友,处方唯一,那便是睡硬板静养。将身段放平,无所事事,这原本是多数人的惬意梦想。于我,即便内心衰朽,但假设如此早早就被固定在一块木板上,其生命之无意义,则与故乡之停尸何异?

我算是喜欢在路上的人,每年几万公里的行程,疲惫之余的兴奋,仿佛生命随里程而得到延展。我曾经在电视中看见那些北极熊的晃晃悠悠,漫无目的显得百无聊赖,却在突然的遭遇中厮杀或者享受——我似乎羡慕这样的生与活。我在诗中这样诠释它们:

白熊行走在雪原上 
为饥饿所驱逐  愤怒地行动
沉默如冬眠的河流

大地啊遗忘伤痛的季节
熊群却难以入梦

跟随风跟随落叶的方向
踏上寻找粮食的路熊群
在冬天格外醒目

远离家园的游荡所到之处
荒凉如夭折的爱情

熊似乎是少有的可以冬眠的肉食者,它们在季节里休息。而我却病态一般被道路所诱惑,当其他器官都开始厌倦这样的游历时,最后发现只有脚掌,还是自己患难与共的忠诚兄弟。

垮掉派的前驱克鲁亚克描述过他们那一代《在路上》的心灵历险和成长。显然,沉迷于途中生涯的非我仅有。中国的往圣前贤,多数也是喜欢出游的人;孔孟墨老的背影,大抵都能在列国的黄尘中绰约遥望。

问题是——出行,何以具有如此的诱惑呢?

 二

十年前买过一个法国的版权,花钱翻译了,最后却没出版。作者是谁也忘了,书名被那个在乌干达监工的工程师译为《无所在》,因为怪异,便记住了一些片段内容。

作者大意是说——人的存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有所在”,一种是“无所在”。所谓有所在,就是指在一些规定的房屋、区域和路线上的生存。而无所在,便是那些走出固定格局的状态。包含从私人领域翻越到公共空间,比如大地、道路,乃至车站码头,都是典型的“无所在”现场。

有所在给人提供安全感,暗示宿命;无所在则予人以无限想象和诱惑——作者认为,人类美好的经典的故事,多数发生在无所在的状态下。也因此,人类的常态是有所在,但个体的内心却往往暗怀渴望,时不时地憧憬着无所在的生活。

无所在似乎没有保障,但却能遭遇无数个意外;这些意外所构成的惊奇体验,仿佛你在参与上帝这个魔术师衣袖中抖出的神秘。如果一个人每天从家里走向单位,再从菜场走回家里——这种日复一日的“有所在”,注定其生命安然而寡味。

最近的一次还山,老同学聚会竟然见到了三十年前的校花女生,虽然略显憔悴,但风韵依然。问起来,惊讶地知道,她自从毕业分到那个中学,一直教元素周期表教到了今天——这是唯一没有变动过单位的同学,她像她教案中的元素一样,自从出现就这样被固定在那个表里了。

也因为这样,这个当年最时髦的女生,现在依旧单纯如处子;几乎完全不知道她校园外的世界,已经经历了三十年最激荡的变局。

通常的理解,乞丐是因为贫困而走向他乡。但事实上,肯定有很多丐者是出于迷恋漫游。他们像托钵的行脚僧一样,冲州过府,恣意尽情地体验着尘世的善恶。即便他们在故乡早已可以安身立命,他们还是忍不住要筚路褴褛;其中的美感和享受,肯定不足与源外人道也。

我曾经在云南某地,参加过纯粹民间的“花子节”——也就是传说中一年一度的丐帮大会。这是来之久远的一个民俗节日,半隐秘地在春天汇集。当地政府对此至少是有些厌恶的,因为突然出现的庞大乞者群,似乎在昭示社会贫穷与不公。当然,历朝历代要想彻底取缔把乞讨当事业追求的人群,也确实很难。廊庙有廊庙的法则,江湖也有江湖的道行。大家两不相干,也就臻于和谐了。

花子节的叫花子们,在那一天像收到“绿林箭”的游侠,从三山五岳呼啸而来,整齐有序地排成直线坐卧于街心。街虽是那种背街,却很漫长,乌烟瘴气之中忽然冒出这样一干奇形怪状的队伍,场面确实壮观且令人惊吓。

这是我们在寻常岁月里难以注意的人群,很多形貌怪异闻所未闻。他们平时也许深藏不露,自卑而隐蔽地存在着。这一天他们啸聚了,仿佛野百合也有春天。关键是他们在这一天的乞讨,几乎是为追索一种失传已久的仪式——他们每个人面前放一个盆筐之类,等着那无数行香祭祖的农民,来给每一个篮子里施舍一把米。对,就是一把米;我的故乡一直把乞丐就叫“讨米的”,对粮食的渴望,应该是丐帮最初的动机和纪律。至于今天城里那些只要现金的乞丐,那基本就是欺师灭祖之后的变种。

廊庙失去了法度,江湖也跟着乱了规矩。只有在这些边远的民族地区,民间还残存着一些道统,在一些世道人心上,显出一点古风犹存的样子。当然,也因为我的无所在的生活,得以撞见这个世界的一些隐秘之美。

 四

《无所在》的作者大概这样说过——当你走出家门来到街道时,故事就要开始了。也许你会在街角无意撞上一个人,或者踩住一道裙边,一声道歉,你们彼此认识了、、、、、、剩下的就是无数经典电影的回放。

在古代,侠是需要游的,所以叫游侠子弟。即便没有学成什么武艺,那也要寻访江湖,非如此不足以磨练身手。在乐府诗歌中,这样的人群被情人怨妇们嗔骂为荡子;传到东土之后叫浪人。

书生诗人即便不为赶考,在史书上也是到处晃荡,到处找陌生人喝酒聊天。我少年时一直想不清楚,李白那样不务正业的盲流,其酒钱何处觅得?访道或者游仙,真的可以成为生命的永恒诱惑吗?

但是现实的大地中,确实不乏永远的漫游者。一个木偶的奇遇,几乎从童年开始唤起我们的向往——假设生命没有奇遇,没有镜花缘一般的梦境提供诱惑,那我们最后所交割的生命,该是怎样的坐尸睡肉啊。

在《廊桥遗梦》中,一个叫着金凯的男人,像骑着彗星来到那个乡村桥头,而那里刚好伫立着一个偶尔走出“有所在”的女人。这个一生都几乎安于有所在的人,被这个无所在的男人在早晨邂逅,之后便照亮了她的黄昏。她甚至试图翻越她那个“有所在”的栏杆,撞进他无所在的旅程。即便最终她收回了她的裙边,而那个无所在的男人依旧在孤独的萨克斯中被回忆和念想。

无所在不承诺现世安稳,却赋予了今生意义;使今生在最无聊的时代,看上去还能缀上一点超越凡尘的花边。

 

发表评论:
载入中……
About Me

载入中……

Category

载入中……

Newblog

载入中……

Recent Comments

载入中……

Recent Message

载入中……

Login

载入中……

Links

Search

Statistics

载入中……





feedsky
抓虾
Rojo
google reader
my yahoo
bloglines
鲜果
哪吒
有道
QQ邮箱
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