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详
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直到2006年9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还在继续讲述着这个故事:“人类的脚负担着身体的重量,于是在站立和行走中会留下脚印。脚印的深浅取决于承接面的硬度,松软的雪地显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脚印。不过,马克思几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图书馆学习,终于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脚印,看来,毅力和恒心也能磨出脚印。”
我进了图书馆以后,自然好奇当年马克思坐在什么地方。就和图书管理员问起,马克思当年坐的那张固定的位置在哪里,她笑着告诉我,很多中国人都问过她这个问题,但是,每天来这里的人这么多,我们是绝对不会为某一个特定的读者安排特定的座位的。更何况,他也不可能每天坐在同一个座位上。
我当时很惊讶,继续追问,得到她非常肯定的回答,她只告诉我,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fable),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把地上磨出一个坑这么可笑(funny but impossible)的事情了。
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我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看木乃伊,就是为了看马克思当年的座位。所以我继续问了里面的更高的主管,他非常耐心地和我解释,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他们对每一个读者都一视同仁,至于地板,他风趣地和我说,我们的地毯是经常换的,他估计连地毯都磨不出洞来,别说水泥地了。
清华大学的刘兵在他所写的《大英博物馆点滴》一文中也记述了相同的经历。他说,“恐怕许多中国人都会熟知马克思的故事,其中很有名的一段,就是说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当我走进这个阅览大厅时,头脑中自然也有这一故事的背景。按照博物馆的介绍,在这座阅览室里,150年来,无数的学者、革命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学生和抄写员曾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一圈的说明牌中,果然有一块牌子是介绍马克思的。这块以‘阅览室与革命’为题的牌子上写道: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 最深地植根于这间阅览室的政治体系是共产主义。卡尔·马克思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每天来到这里。1850年6月,马克思最先被旧的阅览室接待。从1857年起,他在这里从事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数项计划的研究。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离他所需要的参考书不远处的L、M、N、O、P几排的座位。
当我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谈,问起这块说明牌的介绍,并讲了在国内流传的说法后,一位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回答说,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说法应该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马克思并不是固定地坐在某个订好的座位上。不过,那位工作人员又说:我告诉你一个故事,某年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来这里参观时,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他们只好告诉戈尔巴乔夫说,马克思当年就坐在某某排某某号,因为那里离参考书比较近的一个座位。结果戈尔巴乔夫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不过,这位工作人员又补充说,在那么多年里,至少马克思应该在那个位置上坐过一次吧,所以他们回答戈尔巴乔夫的话也不能算完全骗人。”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一篇文章中也说道:“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都会记得我们当年读小学的时候,有课文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面读书,然后留下了很深的脚印。所以我当时想,我将来如果到了伦敦看大英博物馆,我肯定会去认一认哪两个是马克思的脚印。但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我怀疑这个说法,因为博物馆、图书馆你可以去占一个位子,但不止你一个人坐,所以怎么辨认哪些是马克思的脚印,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不比少林寺里面的练拳,可以不断地跺,最后看得出来哪些是少林僧人的脚印,这种情况在大英博物馆基本上不太可能。后来到了那里以后,突然就发现这纯粹是一个好玩的想像。这些大概只能说是我们出于对马克思的崇敬编出来的,但是这个说法非常流行。”“后来我问到英国人,‘你们知道马克思的脚印吗?’他们全都不知道。”
来源:博正学术
延伸阅读
刘小飞(刘文彩孙子):《收租院》的真相
《色·戒》英文原稿曝光私函揭示真相
寻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真相
美国解密沈崇案:哪个才是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