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Isaiah (SKIASONARANHR), 信区: Reader
标 题: 朱学勤——学术界的又一个“汪晖”?(完结篇)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ul 9 08:17:02 2010), 站内
以上内容,虽然是很严重的指控。但比起下面要说的,却又几乎不算什么。
实际上朱学勤受惠于Blum的,又岂止是几段引文和个别观点而已。毫不夸张地说,从书名到中心思想,从结构到具体内容,从材料到语言,朱书都大量借鉴,沿袭了Blum的著作。这种行径,已经不能用单纯的抄袭来形容,而必须说是赤裸裸的剽窃了。
Blum书的基本框架,即是对卢梭“德性”思想的解析(1-6章)以及对其在法国大革命中影响和作用的考察(8-14章),这两个部分又以卢梭死后,大革命之前其形象和地位的变迁为连接(第7章)。这和朱书的三部分主体结构恰好相对应:1-4章讲卢梭思想,第5章过渡,6-8章讲法国大革命。Blum的书,专门讲德性概念(朱学勤翻译成“道德”,有一定学理问题,姑且不论),线索比较明晰,朱书则一会道德理想,一会先验理念,一会价值理性等纠缠不清。但中心思想都是一致的,即是讨论何以一种崇高的道德观念会演变成恐怖的意识形态的缘故(参见Blum书第30页)。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如“语言转换”等也有相似点,在此不细论。
既然主题,结构和基本观念都是类似的,朱学勤相当于从Blum那里借了个基本框架过来,就可以向里面填充自己的材料。可惜自己的材料还是太少,最终不得不大抄特抄起来。前面提到其抄高毅的著作,实际上比起直接抄Blum的还是小巫见大巫。
下面举几个例证,朱书第152-153页:
————————————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激起启蒙哲士激烈反对。伏尔泰写有三封长信驳难卢梭,狄德罗则说:“卢梭在说教反对破除道德禁令,与此同时他自己就写了一部破除禁令的小说”。但是。公众的反应却是出奇热烈。太子妃读它,称为绝妙作品;王妃读它,一口气到凌晨四时,卸下已套好的马车,不赴舞会。人们感谢卢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标准,以取代正在衰竭的神性道德。一个叫作查理斯?庞考克的读者干脆写道:“只有神,甚至是一个强有力的神,才能把人从悬崖边拖拽回来,而您,先生,就是这个创造奇迹的神。”③
③转引自布罗姆:《卢梭和道德共和国》,P65。
————————————
这一段抄自Blum书第64-65页的一段,为便于理解,我大致翻成中文,原文中有而朱学勤未抄的部分则略去:
————————————————
卢梭的道德性发展的最新阶段被伏尔泰所攻击,此人目前已经完全和卢梭敌对了,他写了三封“论新爱洛伊斯”的信,拼命讽刺作者。……狄德罗对此嗤之以鼻:“卢梭宣教要反对道德放荡,自己却写了一本放荡的小说。”但这些尖酸的哲人只是少数派。大众则发现它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启示,关于性道德的新标准……卢梭收到了很多信,感谢他把作者从道德堕落中拯救出来了,其中一个叫查尔斯?庞考克的写道——(以下略同)
————————————————————————
很明显整段话都是从Blum书中照搬的,只不过加上了太子妃读卢梭等轶事。最后的“转引自布罗姆:《卢梭和道德共和国》”只是障眼法,因为所谓“转引”看上去指的只是最后的信的内容,而前面的大量内容则似乎是朱学勤自己的。
如果说这一段还有个“转引”遮羞的话,下面几段则连这个遮羞布都扔掉了:
————————————————————
《忏悔录》记载,他7岁时已熟读普鲁塔克《名人传》,“我10岁时对事物的看法比恺撒在30岁时还要高明”;“我不断想着罗马与雅典,可以说我是同罗马和希腊的伟人一起生活了”,“我竟自以为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了,每逢读到一位英雄的传记,我就变成传记中的那个人物。”④
1741年卢梭进入巴黎:“有一点我毫不怀疑:我总有一天会超过他们所有人,不管我痴心妄想迷上哪一行,我总是抱着同样的逻辑。”⑤
1747年首篇论文《论科学与艺术》,惊世骇俗,一鸣惊人,其核心是这一页:“神呵,您将说,罗马的唯一光辉业绩就是征服全世界,然后使世界服从道德的统治……”,在这里卢梭以先知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思想,他以法布利希乌斯自况,成了一个Rousseau—Fabilicius。正如扬?斯特罗宾斯基所言:“现代控诉思想从范塞纳堡(按:狄德罗监禁地,卢梭是在赴该地探监的路途上萌发这篇论文的灵感)的幻觉中找到了语言”。⑥
④卢核:《忏悔录》上卷,P 25、P 7。
⑤卢梭:《忏悔录》下卷,P 357。
⑥扬?斯特罗宾斯基:“法布利希乌斯的自拟”,《科学人文主义》杂志第161期(1976),P 96。
————————————————
上面这一页长的内容,几乎全部抄自Blum书中。只不过是从37-40页中杂抄了一些内容拼凑到一起,形似作文缩写,并且没有任何注明:
同样,笔者将原书中相关的内容略翻译如下:
——————————————
他描绘他自己早期的自尊植根于把他自己想象成普鲁塔克的英雄,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成了我读的传记中的人物……”(37-38)
……最后他被带到了巴黎,他再次急于吸引人的注意……“我并不怀疑最后我会强于他们,对我来说这就足够支持我了。”(39)
首篇论文的最初核心是这一页,题为“法布利希乌斯的自拟”……“神啊,你会说……让其他的人以其虚浮的才能去赢得名声吧,对罗马来说唯一有价值的就是征服世界和让道德统治世界。”(40)
……正如扬?斯特罗宾斯基所言:“现代控诉思想从范塞纳堡的幻觉中找到了语言”(41)
————————————————————
可见,不但任何一处引文都源自没有提及的Blum书,其次序,结构都是一样的。接下来(154页),引了一段《忏悔录》:
————————————
我又把别的许多类似的回忆都勾引起来了。不久我就看到,凡是在我青年时代曾使我感到飘飘然的对象,都集拢在我的周围。……我不能求得实在的人物,便把自己投进了虚幻之乡,我既看不出一点现存的东西值得 作寄托狂热的对象,我就跑到一个理想世界里去培养我的狂热……我就喜欢这样翱翔于九霄之上,置身于旁边的那许多可爱的对象之中,在那种境界里流连忘返,不 计时月。⑦
⑦同⑤,P357。
——————————
这段话实际上完整见于Blum书第42页,又是一个转引的例子。
再下一页(155)开始直接大段大段抄Blum的原话,同样毫无注明:
————————————————————
在卢梭青年时代,大约25岁以前,他的自戕习惯是如此强烈,以致引起华伦夫人的惊恐,为分散他的性幻想,而把他召唤到她的内室。卢梭回忆起这一变化,说在 他们的关系中 “有一种难以置信的忧伤毒害了它的魅力”⑧。西方卢梭研究者大多对此发生兴趣,抓住问题发问:在这段时期里,究竟是自戕,还是与一个女人真正发生关系对他 更为合适?其实,对一个严肃的研究者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史实: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生平第一部歌剧——“那喀索斯”。
⑧《忏悔录》下卷,P243。
————————————————
实际上这段话是完整抄自Blum书第59页:
In his youth, some 25 years before, when he was living as the protégé of Mme de Warrens, his masturbation had been so obvious that she, alarmed at his habits, took him to her bad. He reacted to this change in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n invincible sadness which poisoned the charm”(1:197). Hi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place the origins of the problem of whether it was better to masturbate or to enter into a real affair with a woman during those years. It was at this time, probably around 1729, while he was living at the home of Mme de Warrens, that Rousseau wrote his first play: Narcisse.
再明显也不过,朱学勤的那段中文就是对下面这段英文的翻译,只改动了极少的地方,比如加上“西方卢梭研究者”几个字,来掩耳盗铃地表示这段话的作者是东方人。但是稍一对比,就能揭破其谎言。
以上是连着三四页的整体剽窃,就是说一个大的章节,整个基本构架和主要材料都是用其他著作的,只是中间再添些自己的私货,或者加一些议论。类似的整体剽窃还有很多,譬如以下两处:
朱书172-182页,基本是拷贝Blum书135-142页。
朱书298-301页,基本是缩写Blum书260-277页。
在这些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对Blum书的引用的脚注,但是却混杂在一堆脚注里(其中大部分是Blum书中本身的注脚!),起止范围不明,甚至故意误导,使人们无法凭朱书判断出,这长篇大论、广征博引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而令朱学勤本人声名鹊起,受到追捧。凭借洋人的研究成为国内的卢梭权威,法国思想权威,岂不怪哉?
这种剽窃方式,和近年某林姓青年学者很接近,不过林同学不幸生也晚,未逢其时,否则大可以凭借过硬的西文功底和纵横恣睢的文风与朱教授一争高下,或者早已成为国内著名学界权威了也说不定。不过即使成了权威也有可能被拉下马,特别是拉别人的时候,更容易坐姿不稳,露出本来藏得好好的红屁股,这恐怕是令人始料未及的了。
继续查证朱学勤教授博士论文中的抄袭问题,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即使和Blum书的对勘,我也只做了不到三分之一。三百多页的书中,目前已经查实的抄袭内容至少有三十页左右,实际的数量可能要超过一百页。不过,基本的事实已经明确,以下不过是技术细节问题而已。Blum的原书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收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我的工作,目前就到此为止了。
转自:豆瓣
朱学勤回应涉嫌抄袭:不会是第二个汪晖
作者 任绍敏 来源 一财网 2010-07-11 22:54
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早年的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被网友Isaiah指称存在“抄袭嫌疑”后,迅速成为新的学术关注事件。
事件的核心人物朱学勤今晚8点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电话采访时称,自己已经接到很多媒体的电话,正在写正式的回应文章逐条反驳,将不日发表。朱学勤在电话里语气平静,他说:“不会像汪晖那样一言不发,不会成为第二个汪晖。”
“非常希望启动调查机制”
朱学勤表示,在回应文章里,他会指出,其一,Isaiah在网络和报纸上,一直不敢公开真实姓名,这是对学术界以及对Isaiah自己的不尊重,应该有胆量对其言论负责;其二,Isaiah很多说法属于不实之词,不能成立,他会逐条加以反驳。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关注了“朱学勤事件”,他今日对本报称,不论是对于汪晖还是朱学勤事件,他们是否涉嫌抄袭自己并没有专业能力判断,但是解决学术争端的基本制度应该是一致的。
熊丙奇表示,认定汪晖是否抄袭,应该由授予汪晖博士学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然后进行处理,不管有多少人“挺汪”还是“倒汪”,最终解决纷争的根本途径还是取决于独立专家组的调查、听证,然后给予处理。
而同样,授予朱学勤博士学位的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也应该启动类似的调查,这是还被质疑者一个清白的途径。“这对朱学勤本人和学校的声誉都很重要。国外大学遇到检举、质疑,依靠的就是这样的基本模式”。熊丙奇说。
学者易中天7月9日也在《新京报》上撰文《汪晖教授请勿坐失良机》指出,没有权威机构的结论,你就永远是“涉嫌抄袭者”。
对此,朱学勤坦言,非常希望复旦大学启动调查机制。
另一当事人的说法
Isaiah通过将《阳光与闪电》与《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比对,Isaiah指出,《阳光与闪电》一文,“抄袭了Dunn的研究成果”(苏珊•邓恩,Susan Dunn,美国威廉姆斯大学法国文学与思想史教授),“将间接引用伪装成直接引用,并抄袭了杨小刚等人的译文”。
对此,《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一书译者杨小刚表示,关于朱学勤涉嫌抄袭事件,涉及到的一些事实和背景,可能Isaiah先生不太了解,所以造成抄袭的错觉。杨小刚现为第一财经员工。
杨小刚称,其在上海大学读硕士时,学校需要一些科研成果,包括翻译学术书籍或者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才能毕业。朱学勤老师便推荐了Dunn这本书要他翻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觉得此书还有点价值,所以要求出版,并请朱学勤写了一篇序言,这序言就是《阳光与闪电》一文,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序言没有随书一起出版。
“或许因为朱学勤觉得此书的一些思想跟他《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可以互相补充,就在这书再版时把这篇序言收录进去作为附件”。杨小刚说,如果这篇文章作为Dunn译本序言,引用一些文章内容,并无不妥,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当它作为该书的序言时,如果还在文章中注明出处,就多此一举了。何况,朱学勤的文章在开头就介绍了Dunn的这本书。
至于是间接引语还是直接引语,杨小刚认为,直接引语要求原文原话毫无偏差地引用,但是如果作者出于不能完全保证忠于原作者意思的情况下,间接引语或许更妥当。
学术何时自治
最近涉嫌抄袭、造假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建立防止学术腐败的有效机制?熊丙奇开的药方是建立学术共同体,学术自治,摆脱行政的影响,学者贡献不由官方认定,不由媒体认定,而是遵从学术共同体认定的学术标准和规范,不看所谓的影响和江湖地位。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峰今日对本报称,自己并不了解朱学勤事件,对事件本身无法置评。但是,他也表示,抄袭成为学术界的病症,不能因为学术体制的弊端为抄袭辩护,有些学者遗忘了对社会的责任,谋求体制下的利益,而“学术良知是知识分子的最后立足点,学者应该安贫乐道,良知不改”。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公开姓名的指控,非常不严肃,可以称得上‘懦夫’,此前,不管是指控汪晖还是为汪晖辩护的人,都是公开姓名的。”朱学勤说,真相总有大白天下的那一天,坏事会变成好事。他还希望读者不要看一面之词,可以去看书本身。
- 上一篇:美国全面反思转基因技术
- 下一篇:美国画家Scott Belcastro的旷野意境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587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