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振 雩 文 集
 
博 客 公 告
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载入中……



模板:幽篁

 
余秋雨: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
杨振雩 发表于 2010-11-10 19:36:00
 
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九江演讲摘录
整理/本报记者杨振雩 高明磊

    图为演讲会场。

    摄影/本报记者胡杨

    10月14日晚,应九江之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九江白水明珠,作了题为《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演讲。以下为报告主要内容。

    那年来九江

    那年来九江,对我人生很重要。1979年,全国一个文化会议在庐山召开,我是最年轻的代表,被选为秘书长。离开九江到上海,我在船边思考了很多,其实,我完全可以做很热闹的事。此后,我读了十多个国家许多著作。当时,我外文水平不高,翻字典读,读的大多是外文书。7年后,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九江出发的旅程很重要,我要感谢九江。

    公共空间

    城市是什么?城,防守;市,贸易,这是它的原始意义。发展到今天,城市的概念有了变化,城市成为人们聚居的公共空间。这个概念,中国人有些陌生,中国文化在此是有盲区的,我们很难找到相关古书。在中国人看来,人们居住在城市,只是客居,终究是要回故乡的,城市不过是临时居住之地。

    中国文化只对“两庭(廷)”(即朝廷和家庭)负责,所谓忠孝两全,而对朝廷与家庭之间辽阔的公共空间缺少了解。官员所在的地方都要“回避”“肃静”。一回避,一肃静,公共空间就没有了。

    而文人是不关心公共空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官员与文人都不认可、不关心公共空间,谁来关心?

    中国游客在旅游景点,习惯于高声喧哗,打牌,他们不懂得遵守公共空间生活的规则,也就是不讲公共道德,这是由来已久的事。缘于他们对公共空间不熟悉不了解,以至成为现在城市管理的软肋。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在公共空间方面还要重新学习,全都是孺子。

    中国文人常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针对的是朝廷,对公共空间则不管。我在《抱愧山西》中曾经写过,山西晋商创造金融奇迹,创造了了不起的票号,但遗憾的是,在文人书籍中,看不到片言只语,不予关注。文人“两耳不闻窗外事”,看不起“窗外”骆驼运着财富走过,他们不知道财富也是事关天下兴亡的大事之一。晋商的发展,没有文人帮他们在思想上做准备。

    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课堂。

    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诗歌、小说、绘画固然是文化,但文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文化是一种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这是文化的主体内容。

    跨国婚姻离婚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文化性的差异。

    人的第一身份和最后身份都是文化身份,不是别的,不是处级、教授。文化身份是指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中华文化何时跨入文明门槛呢?公元前21世纪进入文明。文明标准有三个:文字、城市、金属冶炼。

    河姆渡不具备以上条件,只能是史前文化。

    中华文化自夏开始步入文明社会,准备时间七八百年,有6位伟大帝王: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贡献最大的是黄帝。

    中华文化4200年前跨入文明的门槛,排在世界文明史上第几名?第一名是巴比伦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史称两河文明;第二名为埃及;第三、

    四名为中国和印度。严格意义上说,是四大文明古国。希腊的克里特岛文明,是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在海上的遇合。波斯文明是两者在陆地上的遇合,它们缺少原创性。

    四大文明

    四大文明活到今天的,只有中华文明,人们很难想象几千年文明没中断地活着,因此排第几并不重要,关键是活着,这就是伟大。

    公元前5世纪,中华文明和人类其它文明古国均进入了智能大爆发时代,全世界最聪明的人都一起出生了,这被称之为“轴心时期”,有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

    他们大体上有分工,希腊人研究人和物的关系,印度人研究人与神的关系,中国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人对物和神不感兴趣,而兴趣所在为“治国平天下”。希腊因而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达,印度研究超验世界,宗教达到高度,中国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际关系最为复杂。

    公元前21世纪,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5世纪伟大时代出现,中华文明都没有缺席,并占有重要地位。紧接着进入帝国时期,我们总以为帝国不好。其实,文明是被野蛮包围的,文明与野蛮打仗,总是野蛮获胜。不管哪个文化巨人,说得再好,没有行政力量的保护,就会随风而散。没有帝国,文明就保护不了,野蛮就会乘虚而入。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被北方蛮族灭亡,欧洲进入漫长的黑暗中世纪。中国也遇到过北方蛮族匈奴,秦帝国建造长城,汉武帝攻打匈奴,把匈奴赶到了西方,结果,他们与日耳曼人民一起,把罗马帝国灭亡了。

    中国曾被鲜卑族所统治,出现了冯太后和孝文帝这样杰出的领袖,祖孙两代主张鲜卑贵族不讲鲜卑语、不穿鲜卑服、迁都洛阳、与汉人通婚等措施,汉文化不但得以保存,而且还得到强化,他们既有汉文化,又有强悍的雄风,为隋唐帝国的形成作出了充分的准备。孝

    文帝做了中华文明的学生,还隆重引入了印度的佛教,其中有希腊文明特征,还做了巴比伦、波斯的学生,融合了当时各民族文明的优势。由于谦虚,造成世界大融合,把所有文明拉在了一起。原本一个小小的民族一旦把自己的血缘融入到大民族中去,就会造成一个更伟大的民族。

    应该说,给炎黄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除了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外,还有孝文帝。他让中华文明在很可能灭亡的时候存活下来。在罗马不到5万人的时候,唐朝的长安城达到100万人,70多个外国使团,3万多名留学生,幸福指数很高,几乎每个人都在写诗。

    所以,现在有的国家指责我们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们倒要问问,当我们建立全世界最高文明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当欧洲在长梦中醒来时,意大利马可波罗传教士用游记告诉欧洲人,有一个地方比他们漂亮多了,那就是无以复加的中国。

    中华文化的本性是什么?

    有三点:在社会模式上实行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实行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实行中庸之道。这些处世之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大结构。

    现场观众认真倾听余秋雨先生的演讲。摄影/本报记者胡杨

    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

    平心而论,城市文化虽然成为大家的口号,但是,城市在文化方面的力度远远不如在城市经济方面的力度。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很快,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我们现在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城市文化急需“用力”。

    很多官员指出“发展经济有迹可循,发展文化无路可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发展城市文化呢?下面我向大家推荐十几年前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会议,会议的主题是《经济发展与文化选择》。经济学家们在这次会以上得出共识,那就是——不发达是一种心态。发达不发达不是上天所赐,也不由自然条件所左右,而是完全取决于文化心态。

    例如早年间,欧洲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不断转变文化观念。它向人们传输这样一种观念,财富,是上帝对好人的赏赐;贫困,是上帝给人类的惩罚。转变观念后,人们对发财就没有邪恶感了,大胆地发展资本主义。所以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一个文化观念的转变,也就印证了不发达是一种心态。

    拿我们国内来举例,我的家乡在三十年前和中国的西北贫困程度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特殊的自然和地理优势,它的经济发展就是文化心态所决定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相比,终极性的东西还是城市文化。

    我们得出结论: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是由货币目的达到非货币的目的。

    一个人为什么要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呢?为了幸福感、为了自由、为了安全、为了尊严、为了慈善,这些全部都是文化课题,所以经济只是短期欲望,文化才是长期欲望。文化目标决定生活的品质,决定生命的价值。希望大家对文化投入更多的热情,否则,再美丽的城市也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方向的城市。

    历史声誉与历史古迹

    在城市建设时,我们都会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同时我们也要更努力地把城市的文化记号留下。留下历史的痕迹,留下历史的脚印,历史的脚印告诉我们,人们在争取经济利益的过程当中,也曾经有过一些人,想着留下

    一些远远超越经济生活的符号。例如在九江,白居易一定要留下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声,让所有的人都沉醉其中,这就是文化的记号。

    一座城市的文化名声和文化古迹相比,留下一些文化古迹更重要。文化古迹能够证明文化曾经产生过力量、产生过尊严留下了记号。

    在留下记号的同时,有两种方式供大家参考,一个是遗迹保护,一个是适当重建。这两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矛盾,但是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适度选择。

    九江可以根据遗迹的性质进行选择,古迹多且重要的地方以保护遗迹为主,不要重建,如果遗迹的程度已经不多,层次也不是第一流,那么可以在附近重建。

    现在中国已有这两者做得都很成功的典范,西安大明宫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例子。大明宫作为唐朝的宫廷所在地,要修复它,需要牵动10万个拆迁户,浩浩荡荡地拆迁人群之后,要把唐朝宫廷的遗址开挖并保留下来,如果这时在遗址的上面重建辉煌大明宫就显得不可行了,因为建造出来的是现代的建筑,让它以土坯的形势保留下来才是最科学的方法。建议在遗址的附近可以缩小规模建造,也可以用3D动画合成,用仿真技术让大家感受到宫廷的存在,这就不会造成对遗址的破坏,也有一种震撼的力量。

    可供我们选择的方式很多,但终究都是要保护它。我们要给遗迹必要地体谅,让它展现出眼前的光彩,让我们以更加崇高的心理走近它。古迹是一种文化,保留它可以让我们告诉后代、告诉外国人,我们对于以往的文化非常重视,更何况对于现实的文化我们也会尊重。

    地理的大汇集带来了文化人

    的大吞吐,在加上名山大川的厚爱,和宗教的集合,这种种原因使九江的名声很响,名山大川留下了,而古迹容易被历史所破坏,所以我们要留住它。让上庐山的人看到,他的山脚下有一座极其有尊严的城市。

    文人成绩与公共审美

    现在很多城市在讲到城市文化的时候,往往突出“名人效应”。宣扬我们这里多少文人、有多少画家、有多少书法家,引起了多少影响。但是对于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公共审美,而不是个人对美的创造。

    公共审美指的是建筑、街道、绿化、水,这些东西的组合,这些才是一个城市公共审美最主要的信号。我对九江城八里湖新区的建造有一个建议,就是严格审查建筑的设计水平,严格审查建筑的设计风格。因为建筑是一种不可动摇的公共审美,而且是一种“强制审美”。

    一座丑陋的建筑会败坏全体九江人的审美尊严,而且我们的下一代一旦适应了丑陋的建筑,那一堂负面的审美课程就完成了,教育也就失败了。实际上,我们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我们的审美课堂是城市本身。难看就是在培养着难看,丑陋也是在培育着丑陋。欧洲的漂亮恰恰是漂亮在端庄和谐的建筑样式上,是它的建筑让各国的游客流连忘返。

    怎样提升公共审美呢?简约再简约。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花花俏俏的线条、五颜六色的玻璃、各种标牌,各类广告,将整个街头的公共审美都被破坏了。今年国庆我从北京的东边行至西边,没有看到一条标语,我发现熟悉的北京怎么变得如此美丽,其实什么也没增加,只是减少了广告、标语。简约是最美的,“让文字回归书报,把色彩还给花草”。

    世界上只有一种艺术,它用简单的黑色贯穿千年,这就是中国的书法艺术,中国史最懂得单色美的无限华贵。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诗,他的诗歌从来不用形容词,正是这样,他的诗歌才流传千古。九江也应该做到公共审美的简约,审美是文化的最高标准。

    精英思维与共同观念

    城市文化当中,共同观念比精英思维更重要,精英思维要变成共同观念才有价值。

    一个城市发达与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一座城市把荣誉交给了地位、身份,那么一定不发达;把荣誉交给了创造、奋斗,那么一定发达。2.在兴奋点上,如果城市的兴奋感完全落实在某个人过去所拥有的一切,那么一定不发达;如果兴奋感落实在起步状态,那么一定发达。3.在思维习惯上,城市如果迷醉于空话、大话上,那么一定不发达;如果落实在守时、守法等具体的问题上,那么一定发达。

    这些方法无非是表达这样一种观点,优秀的城市文化要建立一种共同观念,观念是发达和不发达的根本原因。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合格的知识分子,要敢于在一切公共领域,运用理性把我们的研究变成一种公共观念。”当公共观念和公共生态形成了,那么城市文化就发达了。

    旅游设施与生活品质

    在现在的城市,很多地方安排了大型的旅游设施,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提升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

    我在纽约的演讲中指出,人类文明共同的城市有三座,他们是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现在的纽约。但是纽约有它的遗憾,它和长安相比没有“诗意”。巴黎很美却也颇脏,满地的狗粪和流浪者,给巴黎减了分。

    真正的文化中心,是能够吸纳全世界的人来此创造,再向全世界发射文化成果的地方。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生活品质,而正常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坐标,品质就是文化,包括生活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做到“街道整齐、眼睛干净、生态丰富、饮食优良”,我们的生活品质就将大大提升。

    生活品质就是文化的一种标准,我们不要把文化看的太粗浅了。

    综上所述,复杂的综合对比构成了城市文化的选择。

  • 标签:余秋雨 演讲 
  • 发表评论:
    载入中……

    载入中……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