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客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关 于 本 站

友 情 连 接

模板设计:部落窝模板



 
 
1、“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
[ 2006-12-30 2:08:00 | By: 赵启强 ]
 
我们之所以在对社会价值系统的紊乱表示痛心和检讨时,首先指向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缺陷,是因为知识分子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人类未来的思考者;更重要的是,知识分子还承担着营造社会价值系统,构建民族精神结构的责任。
  知识分子,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他们同时还担负着守护和维修社会精神结构的职守,当社会精神结构出现松动、或千疮百孔时,知识分子有责任担当起对其进行重建、更新和修补的职能。
  如果连创造者、构建者、维护者自己都已经败坏、堕落,那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知识分子的堕落,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自己的事,他们的社会示范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事实上,我们在知识分子群体高端身上看到的那些令人不齿的行为,正在向中低端蔓延……
  一位署名楚舟的大学生,给人民网编辑部写了一封信,就当前的学术腐败,和大学生的可悲现状,向社会各界发出恳切而焦虑地呼吁:“不要忘了‘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
  这封信在学界和广大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信写得真切而忧心忡忡,他的反省和忏悔精神让人动容,也让人想起那许多在事实面前也绝不认错、绝不反省、忏悔的师长们;这位本科生的行动还表明,来自高、中端的无耻渗透,或许还没有完全泯灭莘莘学子的良知。
  这应该是一丝安慰吧;至少,它说明我们还来得及呼吁:“救救孩子……”
  下面是这封信的全文——
  
  编辑老师:
      您好!
  我怀着沉重而焦急的心情给您写这封信。这段日子,我不只一次地问自己:我们这些本科生会不会变成将来的“剽博士”、”剽教授”、“剽院士”?
  最近,学术剽窃事件在媒体上频频曝光,那些“剽博士”、“剽教授”、“剽院士”成了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报载,重庆大学副教授李俊博士因剽窃其学生的论文而被告上了法庭,因为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剽窃的那篇论文是其学生剽窃原告的(《中国青年报》3月31日头版头条)。透过教授们的一个个学术剽窃事件,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我不得不审视和反省我们自身的学风。
  一方面,我们本科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抄袭、剽窃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事实:本科生的抄袭、剽窃行为与教授们的学术腐败是一脉相承的,今天的“窃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剽教授”,而“剽教授”的剽窃行为又可能诱导学生继续剽窃。这不是危言耸听。下面我就把我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和亲身经历的,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的“四抄”摆出来。
  考试作弊,算第一抄。作弊与考试好像是孪生姐妹,形影相伴。一次调查表明,54%的大学生在考试中有过抄袭行为。
  抄袭的并不都是那些不学无术的差等生。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在我的身边就有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因抄袭而被揪出来。他们中有的是因为厌倦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铤而走险;有的是为了更优异的成绩,更高等的奖学金,更多的表彰和证书。
  就是在现今考察学生的评价体系下,就是在现今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下,“好强”、虚荣、急功近利的天之娇子欣然、无奈而又悲哀地成了抄袭的俘虏。那句在小学就会背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学生的绝招”,如今在大学校园里仍有不小的市场,这不得不令我们感到沉重和悲哀。
  作业抄袭,可谓第二抄。在期中和期末考察中,老师常常把所留的论文作业作为考试成绩,所以只要想顺利过关的,没有谁敢怠慢。尽管时间的限制一般只有一两周,但作为我们这些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是能集“平生所学”,按照老师的选题要求“制造”出一篇篇“高档次”的论文的——这就是师兄师姐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被我们认为合情合法的“剪刀+浆糊=论文”的创作公式。
  由于怕在老师那儿出现“双胞胎”作业,我们一直都很谨慎。所以你到图书馆翻阅学术期刊时,发现某篇文章上写着“某某级已用”、”某某级又用,请勿再用”、“老兄,来不及了,我就再用一次吧!”之类的“标榜”是不足为怪的。
  其实,老师们对我们论文的来源是再清楚不过了,因为我们的今天就是他们不会遗忘的昨天,这也许又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学术先知先觉派”的论文创作,第三抄。那些洞悉到了在大学期间发表一两篇论文便可大大增加自己就业、考研、保研砝码者,这里暂且称为“学术先知先觉派”。悟出“玄机”后,他们便绞尽脑汁,费九牛二虎之力,用视死如归的精神东抄西剪。路子摸熟了,他们便一发不可收。
  我了解的一位本科生“学者”竟在大学四年发表论文6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恐怕令有些教授也望尘莫及。但此人的学术水平的确不敢恭维,中文系的学生竟写出令行家教授们都汗颜的心理学、生物学方面的论文,真是“博学多才”。然而这位“学者”在应聘时竟击败了硕士生,轻松进了某省级研究室,理由是科研能力强。像他这样的“学术先知先觉派”代表,我就幸运地认识四位,一位分到了某高校搞行政工作,一位被保送为研究生,一位进了成都某区政府。那位去成都赴任的师兄临行前很义气地把发论文的经验传授给了我。从感情上我对他确是感激不尽,但从道德上我又不得不谴责他。
  ……
  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第四抄。人到大四会处在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中。回忆中的留恋与遗憾,明天的挑战与茫然,眼下的情感、实习和就业等事情纷扰而来,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准备上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某高校的一项调查表明,该校约57%的“大四生“都是在工作“尘埃落定”以后,在系里的催促下才着手作自己的毕业设计的。为了给自己大学四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一些大四生又不得不采取一个立竿见影的“上策”——抄。
  最近,我在同一个打印室里就不止一次地看见大四生将期刊上的论文删加几笔便拿来直接打印,此时,大学四年的智慧与学养不得不被悲哀地诠释成浮躁、功利和剽窃。
  我们本科生中的“四抄”现象与社会风气的浮躁、学风道德教育的缺乏、学术制度的不健全、学生评价体系的不科学等等,不无关系。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往往就是我们所忽视的一次次小的抄袭行为,养成了我们一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而这种大而坏的抄袭习惯就会渐渐地成为我们性格中最顽固的一部分,最后我们这些“窃学生”也就成了“剽硕士”、“剽博士”、“剽教授”,甚至“剽院士”。
  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在抄袭的包围中挣扎的大学生,我真诚地向大学生们、我们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呼吁:不要忘了“剽教授”后面必有一批“窃学生”,学术道德教育请先从我们本科生抓起。
                                        (网友:楚舟)
  
  这封信中所暴露的大学生问题,不仅仅是学风不正、素质不高的问题。
  问题要严重得多。
  学业是大学生的主业,是年青人走进社会之前必须完成的人生大课。当代大学生如此不负责任地对待事关自己前途的大事,可见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坠落到何等程度!
  对现代社会来说,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大学的青年,无疑是一个民族最宝贵、最富有生机的群体,因此毛泽东才说,“年轻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鲁迅才叹息,“看看今天的青年,就知道二十年后的中国!”
  青年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争取历史进步和捍卫社会正义的先锋——
  面对苦难和罪恶,青年比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更敏感、更冲动。因此,他们在苦难和罪恶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同情、愤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往往强于其他阶层,并常常成为黑暗中的一线光明,成为点燃民众的一星火种,成为若干次在历史紧要关头,能引发全体人民起而抗争的动员令。
  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个历史关口,中国青年都能冲锋在前——无论是外敌当前的民族危难时刻,还是在“内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青年都会挺身而出,振臂高呼,成为攻打历史罪恶的先头部队。
  “自古英雄出少年”,不是指青少年能在学识、技能和智慧上能超越成人,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被世俗所污染,他们不会因为世故而变得麻木,不会因为功利而出卖原则!他们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态度往往比成年人更积极、更有锐气和创造性。
  那么,到底是什么会把我们的青年,我们青年中的骄子——大学生们变成了这样?
  就凭这一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对我们的教育以及从事着教育工作的知识分子来一番深刻的检讨和追问……
 
 

发表评论:

    大名: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