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生平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从最初的构思到完成历时25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取材于北欧的神话和传说《尼伯龙根传奇》,全剧分《莱茵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四个部分。《众神的黄昏》虽然是《指环》的最后一部,却是瓦格纳最先构思的部分,其他三部分都是从这里发展的。《众神的黄昏》最初名为《齐格弗里德之死》,初稿完成于1848年,即德累斯顿暴动事件的前一年。暴动发生后,瓦格纳对生命、对艺术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把《齐格弗里德之死》改成了《众神的黄昏》。
萧伯纳写过许多音乐评论,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萧伯纳的《瓦格纳寓言》。《瓦格纳寓言》凝聚了萧伯纳在文学、社会学、音乐、艺术领域的高深造诣,从瓦格纳的人生、创作过程、剧情、隐喻、音乐、甚至演员等不同角度解析《尼伯龙根的指环》。书里有大段的音乐和拜鲁伊特的评论。对不懂音乐只看故事的我是种浪费。
《瓦格纳寓言》是瓦格纳与萧伯纳两人智慧的碰撞,而从《尼伯龙根的指环》与北欧神话的差异中能解读出瓦格纳的寓言。
莱茵女儿们在河中欣赏着黄金的美。为爱情而来的侏儒阿尔伯里希在遭受莱茵女儿们的无情嘲笑后,发誓放弃无价的爱情而拥有了隆代克的黄金。瓦格纳相信爱是最重要的,爱情无价是不变的真理,唯有放弃爱情的人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
众神之首沃坦,在传说中是为了喝口“智慧之泉”而放弃一只眼睛。在《尼伯龙根的指环》被改为他为娶到拥有“法律权利”的妻子弗丽卡,他自愿拨出自己的一只眼睛作为代价。一如精神领袖为得到世俗权力,不惜用眼睛交换,其后果可想而知。
沃坦让巨人为自己建造宫殿,约定的酬劳是拥有青春力量的佛莉雅女神。失去佛莉雅,众神会日渐衰老。很笨的众神居然在签约时没想到这点。巨人完工后,沃坦先想拖欠巨人民工的工资不成后,把坏脑筋动到阿尔伯里希身上,以正义的名义夺取黄金,用黄金代替佛莉雅女神作为给巨人的酬劳。巨人对黄金的兴趣胜于女神,同意交换。
在北欧神话中拥有青春力量是绮瞳(Idun),佛莉雅(Freya)是美与爱之神。神佛莉雅(Freya)有条布里希嘉曼项链,只要戴上它,佛莉雅的魅力无人能挡。项链也不是白拿的,是她给侏儒当了四天“三陪”挣来的。
新建的瓦哈勒神殿落成,众神搬踏上彩虹桥时听到河水中传来莱茵女儿失去黄金的哭泣声。掌管智力、辩才、幻觉及理性的神娄格嘲讽地说:“你们在黄金的光芒下沐浴惯了,以后得学着在众神的光芒下生活了”。莱茵女儿回答是:“真理自在深处与暗处,上方的荣耀都是虚伪的。”
齐格弗里德与沃格琳德相爱时,歌唱的主题是“爱绚烂了生命,嘲笑死亡”。这成了他们爱的结局。
诸神与凡人同样面对权力、财富、爱情、生死……直至诸神的黄昏。
《瓦格纳寓言》译者曾文英的对书中人物名字的翻译有问题,比如娄格,一般翻译是洛基(Loki)。女武神沃格琳德应该是布伦希尔德(Brynhild)。
作者: (爱)萧伯纳
译者: 曾文英
ISBN: 9787563337538
定价: 14.8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2-12-1
以前介绍的Arthur Rackham版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插画和John Bauer的北欧神话插画,是我最爱的两个版本。著名插画家Carl Otto Czeschka也画过个非常有名的插画版本《Die Nibelungen》,极具装饰性,有瓦格纳歌剧风格的炫目。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如果猫窝能跟着肉肉一起长就好了
- 下一篇:王喵呜皇家全能猫粮白吃体验

插画我很喜欢,应该说是非常喜欢。
你看肯定读到的东西比我多。书中有很多音乐评论,可惜我不懂。

小时候看书,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插画,以前精装本的书里一般都有插画,可惜现在的书倒是不多见了。书的包装也没有以前用心。
我也没修养,不懂音乐和歌剧,所以萧伯纳谈音乐的部分我也没仔细看,光看他分析剧情的部分。
别说小时候,现在的书如果没插画我都不太乐意买。

很特别的风格。

我根据你的指引去了老米的博客,丫今天过得很滋呢!
我很喜欢老米文字的幽默。

人名写错了。:)
书上是这样翻译两个人的名字的。我也纳闷好多名字都翻译得挺怪的。


老米动不动就“老子”怎样怎样,笑死我。
所以老米好玩嘛。

不是怪不怪的问题,而是一个错,一个张冠李戴了。
齐格弗里德是和布伦希尔德
齐格蒙德是和齐格琳德(而没有什么沃格琳德)
齐格弗里德是和布伦希尔德在书里翻译成齐格弗里德和沃格琳德。齐格蒙德在书里翻译成了齐格蒙。

我想萧伯纳不可能写错。

音乐剧和歌剧好像有点差别的。

谢谢指点。

曾经特意找过全剧试着听,真的是很累滴。看来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啊。

上海引进《尼伯龙根的指环》 后曾讨论过是不是提供毛毯什么的。

看了这本书后,我曾找过尼采的《众神的黄昏》想看看尼采对诸神之死的解读,但没读懂。


你文中说:“齐格弗里德与沃格琳德相爱时,歌唱的主题是“爱绚烂了生命,嘲笑死亡”。这成了他们爱的结局。”
确实,在《齐格弗里德》一剧中,最后布伦希尔德的唱词正是“leuchtende Liebe,lachender Tod”。(不幸译者这里也有小小的误译,正确的中译应为“绚烂(闪亮)的爱,大笑的死”,lachender做形容词用,与leuchtende并列。脚本的英译是radiant love,laughing death,作者把做形容词用的laughing翻译成了动词。好,这个且不纠缠,只是把布伦希尔德翻译成沃格琳德实在是贻笑大方!因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且看Bruennhilde和Woglinde两个名字的拼写有和相似之处?任何知道一点瓦格纳歌剧的人都知道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是最著名的一对情人,而且布伦希尔德没有别名。

那么让我来斗胆猜测一下译者是怎么把布伦希尔德和沃格琳德搞混的。(上面已经说了,不存在可能把布伦希尔德正确地译为沃格琳德的可能性。)
瓦格纳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莱茵河三水仙女之一的沃格琳德(Woglinde)本来叫布隆琳德(Bronnlinde),后来他怕人把她和布伦希尔德(Bruennhilde)搞混,专门改名为沃格琳德。可能萧伯纳写作的时候,用的是旧名布隆琳德,结果,瓦格纳还真有先见之明!我们的中译者见到布伦希尔德的名字,还真就把她跟布隆琳德捏成了一个人!而后,或者是译者突然回家做了功课,发现今天大家都管布隆琳德叫沃格琳德,或者是萧伯纳自己有注释说布隆琳德也叫沃格琳德,总之,棒打鸳鸯散,布伦希尔德靠边站,齐格弗里德愣是被拉成了莱茵仙女沃格琳德的郎配。话说齐格弗里德一辈子也就在最后一剧《众神黄昏》中见过沃格琳德一面,而且沃格琳德还混在另外两位水仙女中间没有单独唱段。
偶像啊!太谢谢你的解释了。


歌剧、芭蕾、河南坠子,平生最恨这三样东西。



一般说来,歌剧只能听不能看,要求演员唱得好又与剧中人物形象贴近很难做到。我在电视里看了在上海演出的科隆版指环王,看不下去,感觉全毁了。女主角整个一苏珊大妈。

我理解弄个现代版纯粹是为省舞美、戏服的钱。俺妈说那是《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经济版。书好像是没了,豆瓣上只看到有二手转让的。

我看了萧伯纳评论的瓦格纳后又去看了《偶像的黄昏》,还是没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