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最新留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户登录
载入中……
 
友情连接

部落窝

 
载入中……


 

只想着离开铁舌国——公民1776问答录

By: 阿啃1919 发表于 2008-4-15 20:58:00
 
1. 公民兄就要大学毕业了,现在找工作是一个大问题,每次招聘大会就像一次浩大的集市。去参加过吗?有什么样的感触?你如何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求职之难?
  
  人生如梦,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再加上四年大学转瞬即逝。
  我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院校混日子,SY建筑工程学院,校长还曾被方舟子抓住过,不过至今仍在位。在我报考的半年前有幸赶上了改名之潮,现作SY建筑大学,属于二本,除了在建筑业内,基本上一提及此学校无人知晓。专业全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听上去煞有介事的,如果换在浙大清华之类的顶级殿堂里,毕业后很容易进电力局这样的垄断企业享受上优渥日子;不过在我这里,因为是以建筑为脊柱,所以学校宣称所有专业皆以建筑为特色,在学科建设上以此为立足点。故我的专业细而朝着建筑电气、或者智能建筑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些都是校方的唬弄蒙蔽之词,我去施工单位实习时一提“智能建筑”这样高深优雅的来头时,人家一头雾水,及至我连手比划才明白,“哦,不就是水电安装嘛!安装没钱挣的,大头都让土建拿走了。”踌躇满志的优越感不见了,我顿时灰头篷脸,交了四年学费不过给人当个配料。
  荒诞而巧合的是,我签的工作偏偏让我转行干土建结构,同学问我“土木工程你会吗?”我直扔一句话“咱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出去又有几个会的?”就是啊,即使从事本行,我还是无所适从,一切都得到了现场后重头学起。从工作实况上讲,建筑业这行,是经验主义、工具理性至上,胡子长的比没胡子的吃香,满腹经纶而不会适当偷工减料就一无用处。看看身边的人,从施工员到项目经理,高中甚至小学毕业大有人在,人家照样混得好好的,香车豪宅,丝毫无受文凭学历的羁縻。
  招聘会我去过几次,有些其实是大企业的专场宣讲会,比如第一场宣讲会来的是碧桂园集团,人山人海,因为贪图房产业的高薪及相对轻松,纸质简历和网络简历都投了,俱石沉泥海。后来听人说,碧桂园来这里纯粹是走过场,压根没想要人,因为从它的路线安排上看,其他的全是响当当的名牌大学。
  第二次是中建国际,也是人潮汹涌,那一次我空着手进去。一者我也有自知自明,二者我是痴想,去这种鸟不拉屎的北非沙漠或非洲丛林里呆上三年,我买书怎么办?还要与一群最有着共同语言的自由化分子们生离死别,受不了。就在中建国际走后没多久,从巴基斯坦传来噩耗,有公司职工无辜丧命在恐怖袭击里,倒吸一口冷气。这家单位,基本上带走了各专业的精英分子。
  随后是从中建一局一直到八局一字排开,各大局又是拖家带口带来属下的分公司和区域子公司,去年11月份的大型双选会一完事,专业六个班二百余人所剩无几,余下立志考研的坚持者。此后,陆陆续续有大小公司前来要人,原先又要四六级又要学生会,现在顾不上挑三拣四了,是男性就签。所以我的求职并不难,相反,供不应求,但是起点低,刚上岗时平均月薪1千三四百左右,除了中建国际,那里是拿着美元骂着美国的。
  我的症结在于,北方的学校,来的多是北方的企业,虽说中建系统是全国性覆盖的,但是在浙江、上海、江苏一带项目都让如日中天的民营企业和地方上的国企(譬如浙江建工、上海建工集团)抢走了。所以除了向碧桂园和保利房产进行过无望尝试,一直按兵不动,家里给我辗转关系安排进了绍兴的中成集团,估计是去上海做施工。上海,多么动心的城市啊,那倒不是因为外滩和陆家嘴的存在,而是星罗棋布的报刊亭,每周二的《南都周刊》,书店和出版社门市部之多自不必说了,尤其是那地铁口死也不打折的季风书园。
  我对求职的感触是非常世俗、低媚的,有现成可用的社会关系最好,来得省心。没有办法,潜规则无处不在,这自然是与理想中的清高、自由而相悖,但只要不是侵犯到他人合法利益的,不妨以此作为敲门砖。也许这同我的经历有关,我没有亲身体验过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职场竞争,想当个施工员,要求不高,在许多骄子眼里不屑一提。
  看待求职之难,我是半个局外人,虽然是这个群体里的一份子,但就业前景的火爆使我免却了这点折磨或是磨砺,虽说钱少了点,全校最优异者亦不过两千六的起始月薪,除非自己想办法挤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或者公务员。于是尘埃落定后,大家皆后悔大学四年应该玩得更疯狂些,对比人家自己逃课太少而感觉面上无光,追悔没谈恋爱或者次数太少,去网吧包宵还不够痛彻,假使早知道找工作那么容易的话。外人看起来绝对荒唐,而且由于学校课程设定的无聊无效以及就业时的一切重新做人,使得我们有更好的理由、更坚定如磐的信念在作弊中慢慢成长,想开者早在大一军训完事后就彻底放松自己了,电脑一买、网游一挂就过上不知今宵的糊涂而幸福的生涯,我是介于学和玩之间的,但是——学,也仅仅学英语,为了最要命的四级证,这是一大弊病。有道是经常有学弟学妹们锱铢计较五一、十一的放假天数,堕落者皆觉好笑,我们一年四季哪天不是在放假啊。
  大三下学期搬上高层留学生公寓告别宿舍里的集体生活,生活为之一改,我有了博客,有了“公民1776”的网名,遂马不停蹄地读书、写字、上网、看碟,日日如此。然我自认为充实的,无愧光阴流逝的,也唯有住高层的最后一年半生活,我戏谑为“云上的日子”或“没有上午的日子”,来由是住得高,熬夜睡懒觉。
 2. 你如何看待目前大学生乃至研究生考公务员的热潮?
  公务员报考热是盛行不衰,这种趋之若鹜的大众心理不必苛责,该归罪于政治体制的畸形。谁不想获得轻松的工作、优厚的薪水、稳定闲逸的环境、关怀到不能再细致入微下去的各项福利保障,还有那些有形无形的灰色收入(当然不是所有公务员能升级到此境界),就像以前国企在人们心中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象征。这是人的本性所致,除非是四大皆空的圣人,天为被地为床,已经不再为衣食住行所费心周折,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有着七情六欲,离不开消费时代、世俗世界里的花花绿绿。
  有个很好的对比例子,马英九选上总统的翌日,网上就有帖子借助照片告诉我们第一夫人依然挤公交上班,跟往常无异,而且任何人有权在媒体和公开场合批评她是作秀,当然我看不到作秀的痕迹。于是出来一句极为“刻毒”的冷语:“都混成这个鸟样了,还不如投诚过来当个村长夫人!”
  官僚机构不断地臃肿庞大,并大量吸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进入谋事,直接的恶劣后果如密尔所言“把这个国族的经验和实际能力组织成一个有纪律的团体,为了对其余的人进行管治;这个组织自身愈是完善,它从群体各等级中为自己吸收并训练最能干的人员愈是成功,那么它对包括这官僚机构的成员在内的一切人们的束缚也就愈加完整。因为管治者自己也成为他们的组织和纪律的奴隶,正不亚于被管治者之成为管治者的奴隶。”最后,所有人都在体制的裹挟下身不由己,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开始祛魅的后极权时代,作为体制中人,私下里吐露的是真性情,可工作大环境下欲坚持独立人格、公正行事的可行性微乎其微,只能不自觉地说着假话套话。而国家的价值,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个人价值之上,个人被压抑了,这个时代也随之扭曲。
  不过,从老左们过渡到这一批技术官僚,我还是看到了希望。中国的政治改革一部分寄望于这批人,他们亦将会是宪政下的政府官员,毕竟有文化有经验,而且成熟在娱乐时代的新秀们没有什么意识形态上的政治诉求,对那套鬼都不信的乌托邦理论可以随时抛弃,他们惟一对政治改革的抵制理由会是担忧既得利益的损失,这点可以通过具体的妥协商议达到目的。龙应台曾提出一个转型时期下的正义执行,那么多东欧国家都一路无险走上了正途,所以不乏可操作之道。
  在我看过现在的公务员考试卷子后,不免惊讶,它并不像研究生考试那样要对你强行洗脑,其上的政治成分不多,尤其是意识形态上的灌输教诲,更难以见到或者隐藏得较为委婉。行政策划能力简直是百科全书派的作风,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申论的立题多与具体社会民生有关,显得较为专业,有城市规划、医疗保障、三农问题等,我感觉任何一篇《南方周末》上中庸立场的评论文章足以拿到高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3. 很多人都有一种观念,觉得8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缺少兄弟姐妹,比如在家里是“小皇帝”,因而身上有很多缺点。像自我中心啊,不读书啊,都有。你如何看待这些质疑?你觉得80年代作为一个“代”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这一代有什么最重要的东西,区别于70年代或者60年代?
  80后一代人诞生在当时新出炉计划生育制度下,小皇帝、小公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度成为时代的关键词,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来分夺父母之爱,故原先浇筑在一帮人身上的精力与感情通通由一人来承受,他们受宠,他们骄横,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以自我为中心与不读书完全是两回事,自我为中心的那种优越感会在步入社会后屡屡碰头的现实面前逐渐认清自我,重新在他人利益与自我权利间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而读书一事,与自小的环境熏陶密不可分,目前读书思考冷清的局面并不源于这一代人的家庭养育环境,父母们源源不断的灌宠在此无甚影响,而是一个时代里社会风气的作用,或是胁迫,或是误导、或是诱惑。在科技的新浪潮下,今天的他们较之先前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视、游戏机、卡通漫画、各色玩具、还有电脑与互联网,无疑,在这样的声光炫目下,传统的读书空间受到了强大冲击,这是一个面临选择的概率问题。比如傅国涌对于《读书》换帅事件提出的看法就是在一个以互联网分享、获取信息的时代,一本杂志改变一个时代风气的历史已经过去。
  我很怕80后一代这个词,网上的“代”争流言蜚语不断,前辈们骂80后玩物丧志、精神颓废;80后骂70后、60后,因为他们的过失才导致了80后的成长环境的暧昧、残酷,其实没甚意思。比如我,就跟你们这些70后混得好好的,有吃有喝有话说。作为一代人,他们与前代的分别,这个界限当然是隐隐存在的,有时也是模糊难分的,比如一79年出生的人和80年出生的人,硬要将其按标准划分归类,简直是吹毛求疵。假以时光,往日的小皇帝、小公主们都长大了,一旦当他们成为社会中坚人物,肩负起各自的责任时,我坚信一切还是有条不紊的,与前代无异。这一点,我可以参照美国,出生于二战后“婴儿潮”的一代人,他们迷惘过、叛逆过,他们是嬉皮士,他们被忧心忡忡的成人世界视为“垮掉的一代”,是啊,这样的指责一点不过分,吸毒、滥交、颓废、流浪、肮脏,五毒俱全。然而,凯鲁亚克记录中“在路上”的人们不可能无穷无尽放浪下去,终有回归主流社会和传统价值的一日,瞧,那位吸过大麻、逃过越战兵役的昔日嬉皮士——克林顿都当上了总统,现在他们有人正满脸严肃将看不惯的年轻人责为新嬉皮士,一个命运的轮回。而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作为70后一代人的史诗,也有如此归宿味,结尾处的汽笛原来是开水烧了,而不复是那站台上催人远行的火车汽笛声。
  这一代人,最重要的东西或许是他们的可塑性,这方面是一代强于一代,虽然他们的教育历程中依然少不了受意识形态的强暴,但这已经是一个祛魅的时代,谁也不把严肃的政治说教当一回事,固可以游戏政治,也是游戏人生的一种投射。大部分人对政治素无兴趣,各自朝着自己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大步行进,在我这样的年纪里,还能找到对共产主义怀有虔诚信仰的人吗?有的话那也进了精神病医院,用周星驰的话说,那叫“不正常人研究中心”。所以他们的可塑性较强,我可以做个假设,假如CCTV的百家讲坛换成那些秉持良知、关怀公共事务的学者们,不消一阵子,多少人会去捧徐友渔、朱学勤、秦晖、袁伟时、傅国涌、谢泳、崔卫平、肖雪慧、王怡……就像他们今天满心喜欢余秋雨、于丹等,这是一个话语权争夺的问题,当然在一个宽容包涵的社会里,自由主义者们、新左们都可以上电视演讲,哪怕是朱大将军神情激昂来鼓吹核战争的好处。好坏有待观众们评说。
  对于这一代人,我深为其中体验到的一个忧虑是一股强烈的民族主义,因为我也曾是一份子,9•11事件我拍手叫好,伊拉克战争我盼望美军损失惨重。不过囿于中国人的性格,这仅是一种口舌之快,我不相信真会有人绑着满身炸药去向美国挑战。伯林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耻辱心理的表现,是对伤害的反应,因为强大的民族是不会产生民族主义的。我倒觉得本土化的民族主义是官方几十年的狼奶喂灌所赐,它不是自然发自民间的,我们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好捍卫,我们哪管它什么异族统治,谁来了都一样,只要现世安稳即可,反正到头来蛮族都被汉文化给同化了。
4. 与上一个问题相关,你觉得你们这一年代的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特质?能不能简单说说你观察到的大部分年龄相近的大学生,他们关心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样的希望和追求。
  
  身边年龄相近的,又是大学生朋友是要远远多于没念大学的人,因为我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冠之以“重点”两字,不过我们一群人中间现在混得最好的却是高中没念就做外贸的同学,短短几年都已经开上一辆二手车了,听说明年就要结婚,祝他幸福。所有人追求与希望大致雷同,挣钱,还是挣钱,有房有车,有个美满的家庭。我的小学同学人才辈出,北大、南大、中科大、中科院……一些人现在都在等着OFFER回复,他们很有信心,除了哈佛、耶鲁外你能叫得上名的学校都递交了申请。
  这些是他们世俗生活、物质追求上的体现,他们的精神领域如何,我不得知。聚在一起时,也只能述说述说遗失在时间沙漏里的点滴。高中同学会上除了黄段子以外,我几乎找不到共同话题,所以在高中同学眼里,我可能是个吊儿郎当的轻浮者。有一点是确定的,在我接触博客之前,身边没有一个读书朋友,那时我是自饮自酌,不知天高地厚。
  以往,我对进入重点大学的同学是极为羡慕的,现在是无所谓了,除却了一些名牌大学,去哪都是混日子,都是在作弊中成长。主要的还是靠自己把持自己。神圣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年代逝去了,传统失去了,太难得了
  
  
  5.对于我个人而言,觉得认识你是一件很惊喜的事情。后来逐渐了解到,你有现在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的原因,因为我们都是有来历的孩子。那么你能不能谈一谈,从你懂事起,那些事件或经历,对你有较为重大的影响,如何影响?
  我出身一个工人家庭,家里几无藏书,除却父亲插队时读过的鲁迅,剩下的都是些乡土风情和通俗历史故事之类,但父母的伟大在于他们能主动在我识字后毫不吝啬地为我添书,那许许多多的书都是他们为我选的;爷爷有一堆的评书、历史演义小说,并将此奉为他的正统历史观,深锁在一个木箱里,从不让第二者染指,直至过世后被我悉数拿走;外公的书倒有三书柜的收藏,受时代的局限性,这些书籍无可避免地带着意识形态的深刻烙印,旧书中以反特和“革命”战争小说为主,新购者大都是“革命”战争的报告文学,而且外公一直在大手大脚地添购,直到他视力不济时才缓解下来,直至今年年初去世时,依然没有真正停止过买书,虽然此时的我早已变了。他是鼓励我读书的,但凡我要借书买书,从不含糊。阴差阳错的,我自识字起爱上了历史,这些书籍在不遗余力替我洗脑时,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热爱读书的习性,而无论书的好坏。虽然说我站的起点非常之低,可是日后有个吊诡之处在于将历史推倒后只需上下颠覆,便完成了新的知识构架。
  在如饥似渴地阅读谎言书物和观看爱国主义肉麻电影岁月里,我面临了一个两重选择,父亲从我记事起就有收听美国之音的习惯,他潜意识里已将“卵毛党、拆白党”之类的秽语作为口头禅,一日三餐,耳濡目染。更荒唐的是,在我读五六年级,也就是1998、1999年左右,身为退休干部的外公,竟然从摆书摊的朋友那里大肆采购从香港流传过来的盗版书籍,触目惊心的书名,比如《黄祸》、《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最多的是关于中共高层权力斗争的风向猜测和一些马后炮议评,多由何频、高新两人执笔。热衷于党史和战争历史的我,对那些事件和人名如数家珍,崇拜之情自然如附骨之蛆;同时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知道89,知道魏京生、王丹、方励之等名字。小学及以后的日子,就是在出走与回家间反复折腾,班级里谁都知道我是个反动分子,“过于看重中国的阴暗面”“只知道月亮是外国的圆”这些是老师对我的批评。
  2001年,初中毕业,初次接触网络,泡在《舰船知识》的论坛上,其时所议的多是技术上的事宜,顶多叫嚷着去收复南沙。到高中毕业时,论坛上的民族主义情绪愈积愈浓,我被新来者骂得一塌糊涂,身心疲惫之余跑到了子陵,那里是右派的大本营,今天的凯迪猫眼看人常使我恍惚间以为又回到了昔日的子陵。到子陵被改版整顿的时候,我已经爱上了世纪沙龙。再往后,什么都没有了,网络世界对我一片苍茫,只有靠用自由门打发时间,不过良莠不齐,看更多的是政治八卦。
  依次排定对我有重大影响的因子:短波收音机(美国之声、自由亚洲电台)——外公的盗版书(多为直排繁体)——子陵社区——世纪中国——自由门软件——余杰(包括贺雄飞的那把草原烈火)——阿啃的博客(以此为散发基点)。初次之外,还有外在的一个现实世界,成长历程,是信仰崩溃之途。从此我的读书写字时代开始了,只是在那之前漫无目标,今天刚读完《日瓦格医生》、做完对朱学勤的读书笔记,明天或许津津有味捧上了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
  
  6.你就要工作了,工作进入社会,我觉得是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你有焦虑吗?或者,你对将来的工作生涯有怎样的想象或者设计?
  从学校步入社会,一种理想主义的情绪中可比作从象牙塔到十字街头,当然,我认为自己根本压根没有踏入过学术殿堂一脚,现在还哪有西南联大的精神与风气,大学四年是一路稀里糊涂过来的,在毕业之前,我没有一丝的焦虑,想着告别东北这个铁舌国,心里恨不得时间飞逝。施工生活包吃包住,一天到晚、成年累月在工地项目部“劳改”,没有双休日,除了春节没有节假日,但无须租房、赶交通或自己买菜做饭,忙碌一天后可以静心坐在办公室里忙自己的事,只有在浇筑混凝土时期需要不舍昼夜地连续工作。这不是我一厢情愿的梦呓,在上海实习时经历过类似生活,大部分同事一到晚上都泡网吧去了,倒也悠闲。
  这样的单调重复生活一个好处是没有琐碎的负担,但只适合过单身,是一种过渡性的日子,绝不适合养家糊口。所以我最大的忧愁是怕找不到老婆,长年在外,谁嫁给你。同行的无山就是这么劝告我的,先结婚再出去做施工,此解决之道更不现实,我只能苦笑置之。这么一个简单的选择在现实中倒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纠缠无奈。当然,不太可能干一辈子的施工。
  具体至于职业规划,我除了幼时绯色梦想连篇不断外,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太多挫折后应该理智不少,我是向来不读那些职场规划、厚黑励志和成功学宝典的。一个比较清晰的前途,争取在够资格唱响侯德健《三十以后》时能当上项目经理,或自己做个小承包商,说得下里巴人点就是包工头,在媒体中通常是拖欠民工款项而形象不佳的那号人物。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难,工作时间够资格后考出注册证件,而那样的社会性考试,鱼龙混杂,初中文化的都能通过,我在教育隧道里摸索了16年,还能到不达吗?何况还可以花钱买,跟进党校涂金一个道理。这行业苦中作乐,对灿烂钱途,我并不担忧。
  像草根一样生活,像上帝一样思考,读书已成了习惯,绝难舍弃改变,惟一与现在不同的是侧重点改变了,昏天暗地、随心所欲的读书写字生活不复再有。如此,我是心甘情愿的,首先要安身立命,能过上有尊严的物质生活,然后才足以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可以一方面头戴安全帽、腰挂对讲机匆匆来回于现场,另一方面到了华灯初上之际鬼祟挖掘起柏林墙,这跟人格分裂是两码事。
  我曾开玩笑过以现身说法作为工地版《白天遇见黑暗》,其实比起劳累困顿的民工兄弟来,我已经是“高人一等”了,哪有如此多的悲伤与绝望可以体味到。
  日后的工作生涯里,必将有许多的不快与沉闷,种种滋味留给随后到来的岁月去品尝,一路走来一路看。现在只想着离开铁舌国。
 
 
  • 标签:教育 思想 命运 
  • Re:只想着离开铁舌国——公民1776问答录

    By: 访客HLc5FR(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4-16 19:51:37
     
    访客HLc5FR(游客)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只想着离开铁舌国——公民1776问答录

    By: 中国新闻周刊(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6-19 10:59:35
     
    中国新闻周刊(游客)你好阿啃1919 ,我是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柴冬,刚看到你对绍兴中考加分的分析文章,很有见底,我这周就准备做这个报道,希望能联系到你!我的电话13522937522,01083995566转107,[email protected],望速联系我!或告我你的联系方式,不胜感激!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只想着离开铁舌国——公民1776问答录

    By: 访客8cs1VJ(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6-22 0:04:43
     
    访客8cs1VJ(游客)沈阳建筑的,就这鸟样!认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