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载入中……
 
博客公告
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最新留言
载入中……
登录管理
载入中……
站内搜索
博客信息
载入中……
友情链接
博客订阅

feedsky
抓虾
Rojo
google reader
netvibes
my yahoo
newsgator
鲜果
哪吒
有道
QQ邮箱
九点
帮看
http://wap.feedsky.com/zoewang

 
连接历史与现实的都江堰

胡海鸥 发表于 2010-11-8 14:20:00

从小我们就知道,李冰父子建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但是,我们对它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概念上,既不知道都江堰是怎么回事,也无法真正体会李冰父子的伟大所在。这次到都江堰一游,把历史和现实连接在一起,都江堰的概念才变得饱满和鲜活起来。使我感到震撼的不仅是李冰父子造福成都平原人民的这项工程的本身,更是它所体现的顺乎自然,取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的深邃和匪夷所思。

都江堰边上有座供奉和祭祀李冰父子二王庙,在李冰塑像边上还有李冰夫人的塑像,夫妇塑像一起供在庙里的现象很少见,因为二王庙实际上是道观,道家讲究阴阳调和,男人的军功章里也有女人的一半,李冰庙中有了夫人的象才算和谐。李冰儿子的塑像供奉在正殿里,他的地位甚至比李冰还要高。尽管,历史上的李冰并没有儿子,但是,成都人民还是将李冰的儿子塑成灌口二郎神的形象。更妙的是导游的解释,灌口二郎神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有建造都江堰的力量,而官员与百姓的关系就是父子关系,所以李冰就是二郎神的父亲。离二王庙不远的地方是禹王庙,供奉着大禹的塑像,他看起来格外地坚韧、刚毅、风尘仆仆,这是非常少见的,因为大凡神像大多有些养尊处优,没有像他这样结婚三天就离家治水,13年3顾家门而不入的。庙宇门口的横匾和对联都是孙中山手书的“上善如水”,“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所以水为上善,因为水低调、负重、锲而不舍、润物无声、以天下之至柔,克天下之至刚,人品如水,善莫大焉。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既需天地正气的滋润,又要有古今完人的楷模。中国历史上有的是伟大人物,但能望及大禹项背者鲜有所闻。

北门的入口是座观堰楼,它的古色古香,雕栏拱斗、飞檐流枬,简直像是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实不过是2004年为了便利近处观察都江堰全景而建造的。站在观堰楼上,可以把整个都江堰尽收眼底。所谓都江堰指的是在岷江上筑的一道坝,这道坝的起首被称之为鱼嘴。从岷山下来的水流,到成都这里来了个急拐弯,水流碰到鱼嘴就一分为二。外面一半进入外江,可以让岷江上游水流向下游,里面一半为内江,通过这里的水可以满足成都平原灌溉的需要。当年的灌溉规模为200万亩,现在已经达到1200万亩。其余的水就沿着外江,到达乐山,与大渡河和青衣江汇合流入长江。在都江堰的建成之前,岷江发生过很多次水涝灾害,都江堰建成2262年来,成都平原在没有洪涝灾害,难怪成都人对李冰父子感激不尽。他们认为没有都江堰,就没有成都平原旱涝保收,也没有成都人爱摆白龙门阵,打麻将的悠闲生活。当然,今天都江堰已经用钢筋水泥替代了当年鹅卵石和竹篾等围堰材料,但是,它的主体部分和基本思路仍然是李冰父子留下来的。

都江堰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能够发挥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更在于它匪夷所思的设计理念。即无须人为调节干预,都江堰都能自动地保证枯水时节的有限水量尽可能多地进入内江,洪水时节过多的水量尽可能多地进入外江。因为枯水时节,上游的来水少,水的惯性较小,拐弯时冲往对岸的力度有限,60%的水顺着此岸就缓缓进入内江。洪水时节,上游冲下来水的惯性很大,碰到拐角后,急剧冲向对岸,60%的水顺着彼岸进入外江,40%的水进入内江。尽管有这样的初次分洪机制,60%的水量仍然可能过多,所以都江堰还有两个分洪机制。一是在鱼嘴后面内江200多米飞沙滩的对面江底放上一块直径20厘米,长2米左右的铁块,称之为卧铁。对面飞沙堰高度为此卧铁2.15米,如果水位高过这个位置,它就溢过飞沙堰,流向外江。这是避免成都平原供水过多的二次分流。三次分洪设在宝瓶口,这里原是一座山,没有水的通道。李冰父子带领堰工在山体上挖了40米深,20米宽,数百米长的口子,口子的对面,脱离了原来的山体,这就是著名的离堆。如果上游下来的水太多,水位上升,则可以通过离堆边上另一个泄洪口流向外江。

现在的离堆是个很大的公园,历史上它曾经是历代四川高官的私家花园,里面的草木秀丽,郁郁葱葱,还有各类一人多高的盆景,各种形状的奇花异树,给人留下了微缩自然界山水和似鸟似鹤似鹰一飞冲天的丰富想象。院子里还有十余座分成两派对保护都江堰有功的官员的青铜塑像,从诸葛亮到丁保帧,他们有的明昭日月,有的或有瑕疵,但个个都栩栩如生,配上青铜颜色,更使人感觉他们保护都江堰的坚毅和历史的凝重。走在离堆公园的路上,我仿佛看见几十万堰工在李冰父子的带领下,他们胡子拉楂,筋肉暴突,衣衫褴褛,不管风雨如晦,还是烈日暴晒,他们坚持几十年,艰难地用炭火把山体岩石一段段烧红,再猛地浇上冷水,让它爆裂,就这样几乎一寸一寸地挖出了这数百米长的宝瓶口,其艰难不易,怎样想象也不算过分。更不易的是他们怎么知道利用水流大小的惯性进行初次分流,又怎么知道在卧铁上的2.15米水位是成都平原的灌溉要求的上限,还有,他们怎么算出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是防洪泄洪的最后保障。所以成都人认为李冰父子不是人,而是神。因为在当时的自然科学条件下,人实在不太可能拥有如此丰富深刻的思想。

按照现代人的思想,要防范岷江可能造成的洪涝,无非是在进入成都灌溉系统的入水口装上一道阀门,然后根据水流大小进行调节。按照这种设计理念,这就需要有人常年监管和调控岷江水流,如有失误,仍很可能造成灾害。而按照李冰父子的设计,都江堰一经建成,则不需要有人为的管理和调控,水流的大小完全可以由这个系统自发完成,这就是道家顺乎自然,取法自然的思想。不是人为地再追加一个力,改变水流的方向,而是形成一个格局,使之自然而然地实现预期目的。显然,这样思想不仅有比现代水务管理更高明的地方,甚至还有可以为社会管理所用的地方。

我们现在惩治腐败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但是,腐败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其原因在于潜规则太强大,但凡置身这个体制中的人几乎很难超越这个潜规则。就有人这么说,不是我们想要搞腐败,实在是浪太大了,一不小心打湿了鞋子。这就表明我们现行体制的运行方式有着迫人腐败的一面,然后,再加大惩治力度。这与让太多的水流入并非期望的方向,再进行堵截是一样的。而按照李冰父子取法自然的思想,首先要改变现行体制的运行方式,使其具有促人廉洁的力量,然后即便没有很强的监管惩治力度,腐败的案发也能有很大的下降。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李冰 都江堰 
  •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