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书评《历史的点与线》
魏得胜 发表于 - 2006-5-21 23:13:33

www.cq.xinhuanet.com   2006年05月17日 14:42:50   来源: 新浪读书论坛

历史还可以这样读

府山洗马hyr211

 

这本书买于2006年2月,在绍兴鲁迅电影院下的人文图书书店,一起买的还有王彬彬的《往事何堪哀》,和许纪霖、刘小磊、傅国涌三人的各一部著作合成一辑“往事书系”,只是当时后三者找不到,后来在东街书市那个品位较高的书商那里也发现了前二本,问起傅先生的《笔底波澜》,他告知还没出来,便有心一直等待,好象现在是出来了,有机会去看看。

说到买《历史的点和线》,不是因为作者,说实在的,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作者的名字,确实是被内容打动了一回,又被封底林贤治的介绍怂恿了一把(当时正读林的《鲁迅的最后十年》、《午夜的幽光》,觉得这个人挺厉害的),后来想想还有自己长久以来对中国古代史的喜欢,但很多东西又不甚明了,便有心再去学学。

一直说文史不分家,虚拟的文学总要和真实的历史相辅相成,方可构成文化中很厚重诱人的奇葩。历史,其实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可以发千古之幽思,思通古今。可惜在中学里接触到的是极端狭隘又为升学而功利化的历史片段残肢,在大学的不成样子的文学专业里,又偏偏人为地隔绝了历史。所以一直对历史抱有敬意,但总不知所从。好在后来看到一些有些另类的历史书籍,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之类,实在可谓是学史的一股清风,洗去了沉沉积尘的历史表象的沉重,曲径通幽地、趣味化、家常化、故事化地探到了历史内核的真实。这次遭遇到的《历史的点和线》,读罢,生出的最大印象是“不同”,感受很深的是“批判”。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到清末封建帝制覆亡,几千年的历史,被作者看似轻巧,实则精心地化解成为数并不多的“点”和“线”,按的也是时间顺序,讲的也有朝代更迭,可如何取舍那就要看作者的大手笔了,如何叙述更是充满了语言的智慧和灵性。他截取的是一个个历史的片段,呈现情节的真实,以此为点,大致地划出了古代历史的线索,可谓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而不乏教益。

先说作者自己对读史的方法和态度。在开篇《神话·传说·煮一锅》中举美国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把目光锁定今后的发展为例,指出陈独秀、李大钊诸先贤的观点,“应舍弃从前,着重当下和未来”,来引出自己的史观:“知道一点中国的历史的框架就行了,尤其没有必要被无聊的浩如烟海的历史给掩埋掉。”(第5页)就便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吧,也是为什么几千年历史可以被轻巧地压缩进一本不足300页的书中的原因。

作者能这样做,自然有他的原因:这个古代历史太漫长了,进展太缓慢了。尽管战乱纷乘中朝代更迭频繁,但历史都是惊人地雷同,甚至是原地踏步,甚至会后退,何必花费笔墨反复渲染那些陈旧雷同呢?于是我们便只看到那些有代表性的“点”和“线”了,作为典型材料,它们被一根主线紧紧拴起:那就是“专制主义”。(封底林贤治语)

尽管这是并不新奇的“专制主义”,可是在魏先生笔下,叙述的材料因为其真实而可贵,行文因其文笔诙谐而生动,更可贵的是,纵横捭阖地论古说今,结合当下发生的林林总总,和古老的历史对上了座,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感触颇深。比如说春秋时的城邦制,就联系希腊式城邦制;讲到项羽乌江一幕,便联系张国荣的人生选择;讲到犬儒,便以苏格拉底、傅雷、张志新、遇罗克、林昭、李九莲等作为对立面映衬;在司马迁一章里,把汉武帝对待战俘的态度和1942年分别在菲律宾和新加坡向日军投降的美国少将温斯特和英国中校帕西瓦尔受到国人敬重作了比较;还有布什、萨达姆、希特勒,以及电影《英雄》、电视剧《大宅门》等都能被用到历史的某个点上,产生比照参考的力量。这就是“不同”吧,不同于暮气沉沉的学究式教科书,不同于意识形态下对真实的回避、增删或扭曲,不同于就历史而历史的“考据”学风。

对“专制主义”的批评是书中着墨最多的,比如秦汉隋明等朝,最触目惊心的是为王权展开的屠杀,《皇室·皇权·血连连》——“专制政府就是流血的地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朱元璋、朱棣父子是杀人魔王的典型,120-123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汉亡后一个长达数百年的尾巴,朝代的更替犹为频繁,书中对屠杀场面的描写更是令人不忍卒读,石虎、苻生、高洋刘子业个个嗜杀成性,具体可参见有关内容;而对专制产生的腐朽腐败等刻画则最露骨,作者用一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权力腐败,生殖器腐败,金钱腐败。晋帝国就是这样一个腐烂的国家,司马炎为代表;隋朝也一样,杨广犹甚,其出游被形容为蝗虫所及。

对与专制统治相始终的儒、道学说,作者也是大加厌恶,几乎抹杀了孔子、老子以及其后人在文化史上的光辉形象和作用,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韩非子的罪恶。在《孔子·出道·显其暴》一节中,用孔子出道时先斩后奏地诛杀少正卯一事,指出这种“暴力”作为非常危险的传统政治策略,为后世执政者打压异己提供了范本。又引范文澜的观点,称老子的言论(清静、无为)是“凶恶的学说”,“儒家替统治者制定贵贱尊卑的秩序,使他安富尊荣;道家替统治者发明驾驭臣民的方法,使他地位巩固”。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子,作者认为他主张人人平等克勤克俭,纪律严明,言行一致,崇尚科学,是有很多在现在看来仍是国际主流的思想的,是实在了不起的,最接近于当代知识界精英思想,只是因为独尊儒术,又不利于统治阶级,就难以生存流传。上述在《诸子·百家·数墨家》一节中有具体说明。

当然书也不是一味地批判否定,中间也有温情的一面,稍稍地赞扬了一下唐太宗,到结尾的时候很有感情地写了两个人,一个是《西行·一路·故人至》的林则徐,一个是《荣辱·绝代·李鸿章》。林则徐禁烟形象很高大我们都知道,作者也不说,单从贬配新疆的一路说起,这一路竟然一反以往仕途失意文人凄苦潦倒的常态,竟是受到英雄凯旋般的接待、照顾和欢迎,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地方首脑。温馨啊,真是“故人”来的感觉,壮志难酬,悲愤填膺的林则徐应该会老泪纵横,出于感动和理解。“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作者在这一节中,很有意思地提出了让林“西出阳关有故人”的主要原因——村民自治,在集权社会中出现的联邦运作的某种特征,但是随着清政权的颠覆,这一趋向也被颠覆了,所以,有时候,历史不是一味地前进的。

至于李鸿章,以前我们大多认定他卖国,对一个清末风云人物来说,太简单化了。从书中的照片来看,李鸿章实在很正气、很明亮,一个仁厚慈祥的老者。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来概述李鸿章:“是一个弱国外交的大师,在可能采取坚定立场的少数情况下,他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在不可能的时候,便做出最小的让步。”“李鸿章应当得到更为积极的评价,他一生都显示其个人的勇气,他的干劲和执著,在缺乏敢于作为和甘于奉献精神的官场中有如鹤立鸡群。在资金靠不牢、批评攻击不断会使一个平庸之人沮丧的时候,李鸿章实现绝大部分自强计划的成就令人瞩目。”

书的最后,有对钱穆历史观的批判,我对钱穆了解不多,也无评判。

 

(原载《新浪网·读书》 2006-5-17)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