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三一八那“十三龄童的热血” 
 邵建 发表于 2010-3-26 10:16:00
 
托洛茨基曾经声称:俄国革命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这是铁与血的新纪元。当俄国人把他们的革命输出到中国时,1926年1月,有两个人就此发生过一次笔争: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职业革命家陈毅。徐志摩当时正在主持《晨报》副刊,陈毅则已经离开读了两年书的北京中法大学,专务职业革命。其实,即使在中法大学,用该大学校长李书华以后的话说:“陈毅作为学生,哪儿是读书!读书是掩护,其实是在搞革命”。

  这是列宁去世两周年的忌日,陈毅把自己《纪念列宁》的油印稿投给“晨副”,意在刊登。稿子照例到了徐志摩手上,结果陈毅的稿子没发,他就此而写的《列宁忌日——谈革命》,却近水楼台地发在了自己编辑的版面上。

  文章开头先引一段陈毅原文,比如:“中国共产党是什么?那就是他的领袖列宁生前所训练所指导的第三国际党的中国支部。这支部以列宁主义为武器”,当然就要执行第三国际布置的任务。这任务是什么呢,放在当时,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因此我们看到:“在这一年中的中国,国内的国民革命运动一天一天的高涨扩大。五卅运动的爆发,反奉战争的胜利,全国驱段要求国民政府的普遍。广东革命政府对内肃清反革命派对外使香港成为荒岛,这些重要事件都是列宁主义在俄国得了胜利后的影响且为所促成。”

  徐志摩对革命的态度历来消极,温和如胡适有时忍不住喊上几嗓子“干干干”,都要被他讥为“最不斯文”。到过苏俄的他,拜谒过列宁遗体,更失色于一进门所见到的那个通体染血的地球仪,那含义分明是要把铁血革命广之于世界。因此,当陈毅说中国支部是以列宁主义为武器时,徐忍不住直白:“我却不希望他的主义传布”,因为“我怕他”。“他生前成功是一个秘密,是他特强的意志力,他是一个Fanatic(意为“狂热分子”,笔者注)。他不承认他的思想有错误的机会;铁不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他是一个理想的党魁,有思想,有手段,有决断。他是一个制警句编口号的圣手;他的话里有魔力。这就是他的危险性。”这是一个“卡里斯玛”式的人物、魅力型的党领袖形象,徐志摩看得很准,刻画地也很准,比如“铁不仅是他的手,他的心也是的”,入木三分。

  徐志摩不仅消极革命,更惧怕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搞俄国人的革命。除了“俄国革命是人类史上最惨刻苦痛的一件事实”,更在于,这个革命是出于一种阶级战争的学说(徐志摩以较大的篇幅加以批驳),而它的目的又是要抵达一种乌托邦式的人类大同。徐志摩并不流畅地指出:“盲从一种根据不完全靠得住的学理,在幻想中假设了一个革命的背景,在幻想中想设了一个革命的姿态,在幻想中想望一个永远不可能的境界。这是迂执,这是书呆。”话错没错?但,错的仍然是他,不仅历史不以诗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这里的“迂执”“书呆”他指的是别人,其实在别人看来,正是他自己。

  仅仅一个月以后,徐志摩耽心的革命就发生了。这就是我个人最早从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知道的“三一八事件”。它发生在徐、陈笔争的一个多月以后。事实表明,历史选择了陈毅而没有选择徐志摩,陈毅和陈毅们选择的俄国革命终于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就“三一八”而言,它是国共两党以运动学生而发起的一次学生运动,它的性质用发起者李大钊的话就是“首都革命”。今天通过当年苏俄解密档案,可以知道,它背后有苏俄导演。导致这场革命发生的天津大沽口“炮击事件”,是由苏俄枪炮支持和指使的二流军阀冯玉祥一手挑起。而苏俄支持冯玉祥、搞掉段政府,不过是想把他扶植成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由大沽口的炮声到段执政府门口的枪声,“三一八事件”被鲁迅称之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但这一天的内幕鲁迅当时多有不知。比如他不知道他的朋友李大钊是这次革命的实际领袖,陈毅在这场运动中虽然是李大钊的辅佐,但也是领袖人物之一。

  这是1994年老画家董寿平在中日友好医院回忆“三一八事件”的口述,董老时年已是90高龄,而当时他正是这场学运的参加者。那是3月17号的晚上:“李大钊说的我记得很清楚,他说应该拿上棍子棒子,咱们是首都革命。他这是对学生领袖讲的。现在美术馆前面有个胡同叫翠花胡同。翠花胡同八号,那是国民党的总部。院里挤得满满的。李大钊在中间,陈毅、于树德在他左右。陈毅当时是中法大学的。……那是对多少学生训话,……听人家训,站着听。”后来董画家急流勇退,没参加第二天“三一八”的请愿,而是回乡学画去了,以至后来成为一著名画家。但三一八那天,除了刘和珍等年轻人喋血外,更有一位校长令从一个十三岁的小学生“前往执旗,遂遭击毙”。这是惨案中年龄最小的遇难,而且不止一个。事后,沉痛的徐志摩有纪念三一八的梅花诗,诗中有句:“白的还是那冷翩翩的飞雪”,鲜艳的红梅,却是“十三龄童的热血”。

  从“三一八”首都革命,庶几可以感知什么是托洛茨基所声称的“铁与血”。用学生的身体去撞军阀的枪杆,让学生的生命在军阀的枪下倒下。前者是铁,后者是血。革命就是用血肉筑长城。这样的革命让徐志摩动容,而陈毅却从这血路中杀出,一路成为共和国元帅。

 

 
 
 
Re:三一八那“十三龄童的热血”
 豆腐干(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3-26 21:26:55
 
豆腐干(游客)惊见此文,天呐,历史竟如此不堪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三一八那“十三龄童的热血”
 一个追随者(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3-27 5:34:59
 
一个追随者(游客)我总是想,一定要尊重历史的选择,哪怕在后来者看来无比龌龊。不然的话,以今日人类的所作所为,怕是要有一场自我生存意识危机吧。
博主言必称梁启超、胡适等等,本也没错,他们所主张的正是今天中国最需要的。可是何必如此不屑于执政党的一切。在当时,矫枉必须过正,鲁迅的那句关于桌子的名言相信很多人心有戚戚吧。历史既然选择了他们,就至少该给他们应得的尊重。
从来没有哪个军人的双手是干净的,但是没有陈毅之流,那位“董老”还能成为名画家,坐在那接受记者采访吗?
作为一个后来人,博主不觉得自己有失公正吗?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三一八那“十三龄童的热血”
 xiaomouzi(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3-28 7:18:08
 
xiaomouzi(游客)ls,博主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还没有评价,评价都是徐志摩和董老的,只要历史确实有此隐情,而博主又没有偏颇任何一方如实陈述,那就是最大的公正。
同是后来人,我觉得博主一点也不失公证,反而让那些为美化革命合法性而编造的历史教科书黯淡无光。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三一八那“十三龄童的热血”
 游客(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3-29 9:34:14
 
游客(游客)不是历史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创造的历史只是他们选择性记录和修饰的历史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三一八那“十三龄童的热血”
 秀媛娘(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3-29 22:16:45
 
秀媛娘(游客)同样的事情,胜了,叫革命。败,就是反革命暴乱。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模板:部落窝模板世界

载入中……



feedsky

 
抓虾
Rojo
google reader
netvibes
my yahoo
newsgator
鲜果
哪吒
有道
QQ邮箱
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