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妮丝从哪里来?

2010-9-7 3:01:00 BY 沈睿

夏天在中国的时候,一个记者采访我。她一开始问我的问题,开始的十分钟问的问题,都是同一个问题:你写的《假装浪漫》是不是就是你的生活?是不是就是你的故事?我摇头。我说,“这是一篇虚构的故事,与我的生活没有关系,与我的感受有关系”。我强调“感受”, 因为写故事,实际上是一种感受的表达,一种理念的表达。她不满意我这样的回答,还是不停地问。我说,“写作当然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写一个故事也可以跟现实没有关系,而只跟想法有关系。”她不满意我的回答。最后我说,“对不起我无法给你是还是不是这样一个答案。写故事,真的不是记录生活。而是创造一个生活。如果我的故事让每个人都觉得是真的。这就是最好的写作。”

 

她走了后,我还在想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以为写作者写的故事,一定是写作者的故事。我理解读者或人们对写作者的好奇。比如我们人人都希望知道林黛玉是不是真人。好在曹雪芹是男的,我们知道林黛玉是曹雪芹的创造。要是曹雪芹是女的,(反正这个名字很女气),读者一定说林黛玉就是曹雪芹。我常想男性写作者有很大的优势,他们一般长得不好看,写出帅的男人来,谁也不认为是他们。女作者就不同。我极度厌恶“美女”两个字。那些喜欢被称作“美女作家”的人,可能对作家两个字并不特别感兴趣,让她们激动的是她们跟“美女”有关。我听见任何人说“美女”两字都觉得好像是要说“美女蛇”,这大概是我的文革训练之一。

 

阿格妮丝是谁?从哪里来?如同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做出来的,维纳斯从海浪里出生一样,阿格妮丝来自“我”看到的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的挥手的姿势。这个女人是谁,长得什么样子,都已模糊不清。但是,她的宛如少女的优雅的调情般美好的姿势让“我”想象出一个女人来,她的姿势存在于时间之外。这就是阿格妮丝的出生地。她出生于一个写作者的脑海里。

 

我跟阿格妮丝从来没有说过话,不过我总是在跟着她,好像是她的影子。她只是看不到我而已。这就是故事的功能。这就是文学的意义:让我们认出了自己。“我也是这样!我也喜欢小路!我也喜欢冥想!”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存在的复杂性。是的,保罗是好人还是坏人?为什么在阿格妮丝死后,他会跟阿格妮丝的妹妹睡在一张床上,并用从来没有过似的勇武跟劳拉,这个与阿格妮丝格格不入的妹妹做爱,最终还跟她结了婚?生活中有多少悲喜剧的细节啊!我们怎么能评判?

 

阿格妮丝从瑞士的小城来到巴黎。去年我从美国的一个小镇来到巴黎,在巴黎的大街上漫走,从早走到晚,鲁本斯跟着我,在昆德拉住的街区里走来走去。我当然不会打扰昆德拉,我只是一个朝圣者而已。我如此挚爱的作家,就呼吸这里的空气,就在这样的窗口遥望大街,写作他的故事。这就够了。鲁本斯拿着地址说,我们可以敲门,我们可以进去问好。我摇头:不,他八十岁了,我不要打扰他,他的作品给我提供的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的恶与善的认识,对爱情的认识,足够我的有生之年温习。见不见到他,不是问题,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朝圣者。我在这里向这个思想的大师致敬。我把一束鲜花放在他的公寓的门口,连名字也没有留。

 

昆德拉拒绝见任何记者。自从跟那个记者见面之后,我也下定决心模仿昆德拉了,因为我深深地理解昆德拉对记者的拒绝。记者要求我们说“实话”,好像世界只有“实话”才有价值。可是,这是真的吗?谁规定我们必须面对陌生人说“实话”?记者或任何一个陌生人凭哪条规则要求我们向他们完全坦白交代自己的生活?“坦白交代”曾经是统治中国的政治方式之一。“坦白交代你的行为!坦白交代你的思想!”这样的口号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挥动着手臂,我小的时候看见这样的口号就忍不住有种要逃跑的愿望,因为我满脑子都是胡思乱想。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我们的小学时代,“揭发,检举,汇报”是老师天天要求我们的座右铭。在这样的文化政治氛围内,整个中国都处于疯狂之中,人人都有被揭发的可能,人人都有揭发别人的可能。整个中国也处于联想和想象力极度疯狂的状态里。 “你跟A是什么关系?你们是不是睡过觉?AB是什么关系?如果AB睡过觉,你跟B是什么关系?”

 

谢天谢地我终于逃出这个制度的魔掌,我离开中国的根本原因就是逃离这种制度。生活在民主制度下,我以为这个问题解决了。可是昆德拉对我说,是的,没有警察可以问你你昨天晚上跟谁睡觉,可是,要你坦白交代的力量仍然“全面出动”(in full force)。使用这种权力的人之一就是记者。在民主社会里,记者以为他们是上帝的使者,他们给摩西的十诫加了一诫:你必须对我说实话。除了记者之外,还有很多人也以为自己是记者:你是否跟A睡了觉?在民主制度里,这样的“实话”,这样的追问,也无所不在。特别是那些有政治野心的人,必须回答这样的问题。奥巴马必须只能跟太太米歇尔睡觉。在奥巴马成为总统的那天,我说,“我祈祷奥巴马不跟任何其他女人睡觉,这样,他就不必被记者和共和党击垮了”。鲁本斯大笑:“奥巴马跟谁睡觉,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说,“关系太大了!他要做的事情那么多,一旦他跟不是米歇尔的女人睡觉,所有我们的心血不都是白费了吗”?鲁本斯摇头:“你不要代表我。我不能投票。我不是美国人”。

 

阿格妮丝鄙视任何关心她私生活的人。她每年在一个大饭店里跟鲁本斯会面。他们做爱,他们有一种灵与肉的交流。多年前,还是鲁本斯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在一个舞会上见面。欧洲的年轻人在那个时代都跟着约翰·列侬一起吸大麻,想象着跟裸体的洋子做爱。他们也群体在那里假装人人都是列侬。十年后鲁本斯在意大利罗马的大街上看到阿格妮丝,认出了她。他们再次交谈,从此开始了他们二十多年的情人往来。

 

鲁本斯指给我看巴黎大街上他年轻时代走过和居住的地方。我突然看见,在一个六层楼的阳台上站着一个裸体的青年,他站在阳光里,手里拿着吉他,正在弹奏音乐。我举起相机,遥远地给要给这个不寻常的景色照相。鲁本斯几乎武断地制止了我:让他享受不被打扰的个人的平静!

 

巴黎初夏的下午,阳光灿烂如金,这个裸体的男青年和他的吉他,好像巴黎青年的象征,成为我永久的记忆。在那一刻,我回身看见阿格妮丝走出昆德拉所住的公寓的大门。

阅读全文 | 回复(6) | 引用通告 | 编辑

 

Re:阿格妮丝从哪里来?

2010-9-7 10:12:23 BY 小乖(游客)
小乖(游客)最珍贵的自由也许是思想的自由。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阿格妮丝从哪里来?

2010-9-7 12:08:43 BY 卡妙(游客)
卡妙(游客)公私之分是永远要被讨论的一个话题了,阿伦特、哈贝马斯、罗尔斯这些政治哲学家为公共领域付出一生,就是想要理出公私之间的分界线,但永恒的变化的世界总是无法给我们确定的答案,也许正因如此,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吧。总之,认为自己有权干涉别人生活的人或政府,我不是太喜欢,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无为而治不是挺好的么,但我有时也很困惑,又确实有很多人喜欢被别人知晓,希望被人宣传报道,对于这些人又确实需要另外一批人来干涉,呵呵,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之中,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或孔子所讲的中庸又有谁能讲得清楚呢。阿格妮丝其实就从我们生活当中来。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阿格妮丝从哪里来?

2010-9-7 12:45:34 BY 雪飄(游客)
雪飄(游客)"生活中有多少悲喜剧的细节啊!"
越活越覺得生活真讓人琢磨不透...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阿格妮丝从哪里来?

2010-9-7 15:34:06 BY XingNai(游客)
XingNai(游客)生命如此奇妙!我等不及看你的阿格妮丝。
以下为沈睿的回复: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阿格妮丝从哪里来?

2010-9-8 11:46:56 BY 日出日落追梦(游客)
日出日落追梦(游客)没有读过昆德拉的《不朽》,猜想作者将阿格妮丝塑造为在女性心中的不朽的形象,是女性向往而永远无法达到,所以作者让阿格妮丝最后飞逝。
对于每一个喜欢她的女性读者,身上多少都有阿格妮丝影子。关于题目“阿格妮丝从哪里来?”也可这么回答:阿格妮丝来源我们自己。
以下为沈睿的回复:
我们是阿格妮丝的影子。。。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阿格妮丝从哪里来?

2010-9-9 19:12:15 BY 彭菊子(游客)
彭菊子(游客)喜欢昆德拉,可惜当年看到的中文译本,文字不大顺。我要去找找英文的来看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