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载入中……

博 客 分 类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模板设计:部落窝模板世界

载入中……


 
 
疯狂阅读的4年
老木匠 发表于 2008-9-21 20:12:00
 

1978年进了大学,好歹也有了个专业,当然需要专业阅读。那是一个读书很疯狂的年代,现在回想,自己真的阅读得不少。

作为历史专业学生,自己的外文很差,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很早就自动选择了中国史的方向。当时我的一个想法是:历史应该是立体的,应该从各方面去把握和理解。因此就试图除了课程学习外,课外的阅读上尽量从几个角度的专业史来入手。

课程教的主要是政治史,唯物史观号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来这个经济史是应该了解一下的。当时正在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那么科技史也应该是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应该作为阅读的一个侧重点。另外,出于原来工作单位的性质,对于建筑史的兴趣也是一直保持着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集中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组织能力、最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军事史也是应该熟悉一下的。至少在和平时期,政治活动是在制度的框架里的,这个制度史也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听了杨廷福先生的讲座,又特别对制度史中的法制史发生兴趣,这是在一般的历史书中很少提及的领域。制度是人建的,人是有思想的,思想史想来也是很重要的。

在大学的几年里,倒真的还是按照这几条进行了阅读。

经济史方面,先找到的都是旧书,比如李剑农的三本断代经济史稿,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加藤繁的三本《中国经济史考证》,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穿插着还看了当时新出的、很流行的傅筑夫的中国经济史大部头著作,胡如雷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等。总的印象是,老人老书的研究功底远远超过了新人新书。至少先把事情本身搞得比较清楚,而新人新书却大多都是在概念上打圈圈。

科技史方面,进大学前已经翻阅过李约瑟的名著。那是分册出版的,断断续续的阅读。从总论开始,数学、天文、地学一册册看下去。后来又找到了过去出版的旧书,比如吴承洛的《中国度量衡史》,李俨的《中国算学史》等等。建筑史方面,大二的时候借到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居然还是个油印本,是高教部教材处作为高校交流讲义交流到我所在的学校的。刘敦桢的《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日本人伊东忠义的《支那建筑史》,以及《营造法式》、《园冶》之类的古籍,都是在大学时看的。

军事史方面,当时没有什么新编的书籍。开始看的也是旧书,周纬的《中国兵器史稿》是一本入门的书,蓝永蔚的《春秋时期的步兵》当时刚出版,印象很深。还有美国人鲍威尔的《1895-1912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也是当时刚出版的。总的来说当时的书太少,只好看《孙子兵法》。《湘军志》、王尔敏《淮军志》、罗尔纲《绿营兵志》、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王曾瑜的宋朝军制等名著都是到了研究生时代才读到的。

制度史方面,开始接触的也是旧书,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算是启蒙的书了。《中国官僚政治》,看完后印象寥寥。大学三、四年级开始准备向法制史方向发展,看了不少书。最重要的是日本人仁井田陞的《中国法制史》,这本薄薄的日文书,到现在还没有中文本,在当时是我的启蒙书。后来才借到了杨鸿烈的《中国法律发达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4年级可以到教室阅览室看书,阅览台湾版书籍,看到了徐道邻的《中国法制史论略》,雷禄庆的《中国法制史》,张金鑑的《中国法制史概要》等等,比较为了考研而看的大陆学者张晋藩的《中国法制史》,就知道什么叫做学术高下。

思想史方面,在进大学之前,已经阅读了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大学二年级,选修了朱贻庭老师的中国思想史,很认真的听了一个学期,还试图读完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不过读完两本后,觉得前读后忘记,就放弃了。还看过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个旧版本。

作为课程布置的参考书,当然也是很努力的去看的。比如第一学期丁季华老师介绍了大汶口文化考古资料、睡虎地秦墓竹简,都曾很起劲的去阅读,做了大量的笔记。尤其是第二学期王家范老师的课程,让我知道了如何去阅读古籍。从赵翼的《廿二史剳记》开始,开始有选择阅读一些史学方面的古人笔记、专著。刘知几的《史通》,顾炎武的《日知录》,章学诚《文史通义》等等。史学史课程基本是逃课殆尽,可是老师开列的参考书还是看了的,尤其是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有了很多体会的。

作为“立体”阅读的一个方面,实际上自己对于没有打算作为专业方向的世界史书籍,还是看了不少的。很相信老毛的一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了解和理解中国历史,没有一个参照系是不可能的。因此以上这几条阅读的同时,也在进行相应的外国有关专门史的阅读。比如汤普逊的《中世纪社会经济史》,比如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利德尔·哈特《战略论》,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罗小未《外国建筑史图说》。西方的史学名著也曾经读过一些,至少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息底德斯《伯罗奔尼撒战史》,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都是看过的。

我当时做读书笔记是三套:

有关学术专业史方面的,是记在那种正方形的“黑面抄”笔记本;今天查了一下,大学4年里,一共做了8本。

非专业阅读的是记在各种硬面或塑料封皮的32开笔记本,这是从工作时期沿袭下来的习惯。4年里用了3本。

史料性质的比如正史、古代笔记等等,是记在卡片上,分类保存在梦游兄提到的那个皮鞋盒里,确实在4年里积了一盒。

上课的笔记是记在那种小的、可以放在工作服口袋里的工作手册。4年里大约有十几本吧。后来改用活页本了。

习惯上白天上下午的时间都是看专业类的书。每天中午吃饭——我总是习惯把饭打回来吃的——时候,往往弄本古人的笔记之类的书看看,觉得蛮好玩要做卡片的,就在饭后同寝室同学都睡午觉的时候,乘着静悄悄的时候写字,顺便也抵挡睡意。晚上一般是做非专业阅读笔记的时候。

这样阅读最明显的好处,是在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时,总可以找到一个别人不熟悉的角度来切入。现在想起来还潜移默化的使自己在以后的求学以及就业人生中不会陷入“偏执状态”,知道事物永远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法来诠释。

这疯狂阅读的4年,确实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Re:疯狂阅读的4年
白丁(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9-21 20:22:01
 
白丁(游客)“启蒙时代”的阅读记忆使人感动,至少让我们这种经历的人感动。
老木匠先生的书没白读哦,它成就了现在的专家学者。恐怕先生在这种阅读中的获益要超过课堂上的东东哟。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疯狂阅读的4年
xies(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9-21 22:12:22
 
xies(游客)这四年是充实的四年。不过,我有个问题,博主那会没有读张光直的书?
以下为老木匠的回复:
张光直的书被引进大陆时,我已经本科毕业了。
 
 
 
Re:疯狂阅读的4年
杨儿(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9-22 11:52:39
 
杨儿(游客)疯狂阅读让老木匠储藏了大量知识,立体阅读让老木匠兼听则明。阅读、思考、写作加上人生经历的感悟,难怪老木匠如此优秀。
向老术匠学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