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博客分类

载入中……

新近发表

载入中……

网友评论

载入中……

访客留言

载入中……

登录管理

载入中……

博客信息

载入中……

Links

博客订阅




哥德尔的时间论(3)
傅永新 发表于 2010-6-17 2:10:00

9-5-6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时间概念与真实的时间的关系。时间背后的真正观念是因果性,世界的时间结构正是它的因果结构,数学中的因果,比如说一个基本的定理导致了它的后承的意义上的因果,并不在时间之中,但我们把它视为一种时间的模式。

 

【傅释】在哥德尔看来,胡塞尔主观的内时间意识探讨是失败的。关于时间,他认为,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得到时间,即时间概念的来源,二是时间概念与真实时间的关系是什么。

 

1、  时间概念与真实时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哥德尔的哲学主张,也涉及到他的逻辑、数学和物理学的思想。关于哲学主张,哥德尔是概念的实在论者,即柏拉图主义者。他认为概念可以清晰地直观到的。比如,一般三角形概念,任何人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概念,却不能画出这样的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或钝角、或锐角、或直角,而这些具体的三角形都不是一般三角形。这就是概念的实在性或客观性。

 

哥德尔的“客观时间”是“观察者的局部时间拟合成一个世界时间。”(王著《哥德尔》p228)那什么是世界时间呢?依据狭义相对论观点,“同时性”是相对的,时间与参照物和观察者有关,每个观察者都会选用参照物观察运动,因而具有自己的局部时间,而把这些局部的时间归结为一个统一的时间,比如以太阳作为参照物,则得到了一个世界时间。

 

在谈到相对同时性时,哥德尔说:“给予我们新的惊人的洞察力去看时间的本性。那些神秘莫测、貌似自相矛盾而偏偏又仿佛构成世界和我们自身存在基础的东西的本性。狭义相对论的出发点正在于发现时间的一种新的很让人震惊的性质,那便是同时性的相对性,它在很大程度上也蕴含着先后的相对性。”(p227

 

“同时性的相对性”确实让人震惊。绝对的同时性似乎无可争议的,亚里士多德在时间论证中曾指出,同时的相对性是不可能的,否则,若“A时刻”与“B时刻”可以同时,或者说,今天发生的与一万年后所发生的事情,也可能同时,于是事件的“先后”也就失去了意义。由于没有了先后的意义,哥德尔有理由否定“客观时间”的流逝。

 

由狭义相对论的同时相对性,再由广义相对论,哥德尔大胆地提出一个新的宇宙观——“旋转宇宙”。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它与我们习惯的世界不同。比如,我们以为,一个对象A变成了B,但哥德尔的新世界中,这不是同一个对象A的变化,而是两个根本不同对象AB处在固定时空框架中的某点,即同时存在于世界中的某处。这似乎在说,时间与空间情形是相似的,我们可以在时间中旅行,如同在空间中旅行一样的。一个人可以到他的童年时代中去旅行。于是,更荒唐的事将会发生,这个人也可以将他自己杀死,或者说,一个人同时既活着又死了。但哥德尔否定了这样说法,他认为,杀死自己在实践上是不可能的,但却有自己的内在的理由。总之,哥德尔这里所论证的,无非是说新世界中,变化也失去了意义。

 

哥德尔这个认识不仅有物理学根据,也有他的逻辑与数学深刻思想的背景。对他而言,世界的丰富性与无穷领域紧密相关,就集合来说,他说:“从现有公理,加上有关集合域大小的某个真论断,便可判定每个在集合论中可表达的命题……这未必就是不可能的”。王浩对此解释说,“这话暗示新型无穷公理是丰富集合论的主要工具。特别要指出,这个猜想真蕴涵着‘拉长’谱系是‘加宽’谱系的唯一办法。”(王浩:《哥德尔》p221)也就是说,发现新的无穷公理,是丰富或扩大集合论领域的唯一方法。如果说集合论领域是从横向方面描述世界结构的话,那么,从纵向方面,向新的无穷公理探求,则蕴涵了更加丰富的世界结构的发现。反之,通过丰富的世界探索,又可以发现新的无穷公理。其实,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由于哥德尔不相信客观时间的存在,也不相信变化,所以通常所理解的世界时间结构,在他看来,其实是世界的因果结构。而时间概念与真实时间的关系,无非是说,如果能清晰地直观到时间概念,那么更丰富的世界因果结构将被揭示出来。

 

王浩认为:“据我理解,他说的是,虽然我们的时间概念不是客观的,即不是内在于物理实在的,但我们关于实在的真实或客观的时间结构背后,仍然有一种客观的关系——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称做‘真实的时间’,即使这称呼有时引致误解。依照9-5-6的这种解释,我们把物理世界看做全体时空实在的自然倾向,就产生于我们把因果性与时间和变化联结起来的的习惯”。(《逻辑之旅》p398

 

2、因果性与时间模式

1)因果关系和因果性

谈到因果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但从哲学上说,它不外乎有两个谱系,一个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派,一种以康德为代表的先验派。

 

休谟因责难归纳法的必然性而怀疑因果律,在他看来,事物本身并没有因果联接,因果关系是因为心灵联想产生的,比如,因投砖块而砸坏窗户,“投砖块”是原因,它引起了“砸坏窗户”结果的发生。但“砸坏窗户”与“投砖块”二事件并没有必然的关联,结果只是偶然的,如碰巧砸到从窗前走过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认为二者具有因果关系,是因为心灵中有过多次的这样的经验(习惯),这种习惯产生我们心灵联想,于是“投砖块”必然导致“砸坏窗户”的事情发生。

 

休谟认为,事件是独立的,而关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则是经验心理学的。但他解释不了数学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也解释不了现实事件的因果联系,比如“下雨”,必然引起“地潮湿”,二事件显然是有因果关系的。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因果关系、蕴涵关系和时间先后关系的区别。

蕴涵关系:“如果A那么B”。AB事件存在的条件,这是一种逻辑关系。蕴涵关系是因果关系,如“下雨”是“地潮湿”事件发生的充分条件,即如果下雨,那么地潮湿。二者无疑是因果关系,即前者引起后者。

但因果关系却不一定是蕴涵关系。比如,他因祸得福。由于那次遭遇的原因,引起他后来的人生转变。这是一种解释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推理的因果关系(蕴涵),因为祸本身并不必然包括命运的改变。

因果关系常常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比如,因祸得福,祸发生在福之前,投砖块在砸坏窗户之前,等等。有时也不尽然,如蕴涵的因果关系没有时间的先后。再如,因为他是儿子,所以他一定是有父母。父母与子女关系时间上是同时建立的,没有子女的人,则不能称之为父母,是子女的人,则一定有父母。而是父母的,则一定有子女。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而这种联系就是因果关系。A事件产生B事件是偶然的,因果性就是指A事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有因果关系性质的。事件是因果性的实在承担者,就像红苹果有红色性质一样。

 

康德反对休谟知识怀疑论,他是从客观有效性(客观性)出发,来解释现象的因果性。所谓客观有效性,指我们所认识对象不可能超越我们认识范围,或者说,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必然适用于对象的。比如“1+2=3”具有客观有效性,现实中我们找不到纯粹的123,找到的只是具体的东西,如1个人,2只鸡,3棵树等。但是这个算式对于具体东西的算术关系来说,一定是有效的。

在康德看来,先行的A现象与后继B是关联的,当后继B现象(结果)发生时,必然伴随着先行现象,这些先行现象就是原因。或者说,每一个现象都是作为后继现象,而具有因果性。这种因果关联性是来自我们先天的知性能力。知性能力是形成概念的逻辑能力,它把杂多的感性内容作为一个概念来把握。

 

康德的现象是外在对象向认识主体显现出来的东西。比如,我眼前的书桌。书桌此时向我显现为有颜色的、形状的、硬的、广延的感性内容,它们是以“一个接着一个”统一形式排列起来,即在时间中整理感性内容,即这些一个个的感觉内容收集在“时间容器”(时间模式)中,再由自发的知性综合后,“书桌”作为同一个的对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没有知性综合,我就不可能认出这个书桌。因为我可以以“桌腿—桌侧面—桌面”顺序去看它,也可以“桌面—桌腿—桌侧面”顺序来看,虽然时间顺序不同,但我绝不会混乱的,因为知性使我把它当做综合统一体来看即桌子。(关于康德的因果律,可参见《纯批》“B:第二类比:根据因果性规律的时间相继的原理   一切变化都按照原因与结果相联接的规律发生”)

 

总之,若没有因果性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看到客体,或者说不可能有经验知识。对于康德来说,因果关系来自我们先验想象力,因果性则内在于我们知性能力中,因此因果律得到是必然的知识。而休谟的因果关系来自我们联想,因否定了事物的因果性,而怀疑起我们的确定性的知识。

 

由上可知,哥德尔的“时间背后的真正观念是因果性,世界的时间结构正是它的因果结构”,正是康德的基本观点。但“数学中的因果,比如说一个基本的定理导致了它的后承的意义上的因果,并不在时间之中,但我们把它视为一种时间的模式。”数学因果关系正是想象力的产物,它不在时间之中,但却是一种时间模式。在康德那里,时间有三种模式,量的存续、相继和并存。显然,哥德尔说的数学基本定理始终内在于后承定理中,即量的存续意义上的时间模式。由此可知,哥德尔的时间观简捷地表达康德的基本观点。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