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博客分类

载入中……

新近发表

载入中……

网友评论

载入中……

访客留言

载入中……

登录管理

载入中……

博客信息

载入中……

Links

博客订阅




闲聊公务员考试(六、七)
傅永新 发表于 2010-9-5 16:14:00

六、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是行政能力测试的重要部分。根据大纲规定,判断推理主要测查对各种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它涉及对图形、语词概念、事物关系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较、组合、演绎和归纳等。这就是说,事物关系的分析推理能力的客观测评,是通过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等方面来实现的。

 

1、判断推理考什么

一般来说,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官的感性能力和思维的知性能力,二者的综合认识能力主要体现在联想和想象能力上。判断推理能力属于知性范畴,知性能力指形成概念、分析判断和遵守规则的推理能力,联想能力主要指经验层次上的判断和类比能力,想象能力则属于更高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行政能力测试的各部分来说,它们考察的重点是不同的。

图形推理主要考察人的想象能力,即从杂乱无序的各种图形中,敏锐地把捉到某种规律的能力。对于应试者来说,了解图形规律越多,越有利于图形想象力的展开。

 

定义判断主要测试知性能力,即把握概念能力。它不仅考察概念分析能力,更重要在于能从众多事例中,比较、归纳或抽象出概念的能力。

 

类比推理主要测查联想或想象能力。因此这部分的测试,涉及到经验层次的联想题目则比较简单,而涉及到想象力问题时,有些题目则非常难。

 

逻辑判断主要测试知性能力,它包括推理能力和论证的能力,江苏省考题以推理能力题型居多,国考题以论证能力测试居多。无论推理或论证,都是对我们日常思维习惯的严格限制,因此,它需要应试者掌握必要的逻辑知识和规则。

 

2、如何应对判断推理题

除了把握不同题型的考察重点外,应试者要想在激烈的公考中脱颖而出,取得判断推理部分的满意成绩,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要的知识储备

原则上说,能力测试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潜能测评。潜能指尚未认识到的职业发展的潜在能力,考查潜能其实就是考应试者的糊涂能力。换句话说,应试者越是糊涂的答题,越能反映出他真实的职业倾向。但是,对于公务员这样的热门职业,如果没有事前的精心准备,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考生具有必要的相关知识储备,比如逻辑基本知识、经典例题等,以提高自己的判断推理水平和逻辑直觉能力。

 

2)适量的应试练习

就职业能力的测评来说,判断推理能力是从事公共管理和科研等职业的基本要求,它与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GCT(工程硕士)等测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判断推理的题型也相对稳定,形式上的相对固定,又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大量的题库,从而增加了考生应试的难度。这种“猫捉老鼠”的考试游戏,逼迫考生在应试技能方面需要一些强化训练。显然,题海训练是不可能的,没有训练而通过考试则更不可能。因此,适量的应试训练,熟悉常见的考试题型,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把握基本考点,比如,换位、三段论推理、否定词后移以及复合判断等值转换等,都是江苏省考的必考题。对于这些必考题的针对性训练,无疑是应试者所必备的。

 

3)必胜的逻辑感觉

适量的逻辑训练,能使我们清醒地思考事物关系以及有关逻辑问题,但不足以应对考试。因为敏锐的逻辑感觉是公务员的职业特点之一,这种感觉可以确保从众多信息中,准确捕捉到有用可靠的信息。因此,判断推理部分对文字的阅读速度有一定要求,一般在8000字左右,时限约35分钟。每分钟完成二三百字阅读、消化、理解和做题,如此高强度思维运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见的,也是其他考试所没有的。因此,公务员录用考试要求我们改变阅读的习惯,改变深思的习惯,改变过去的考试习惯。

 

为什么要改变思考习惯?“感觉包含着更多的东西”是现代认识论所主张的。这一主张模糊了感性和知性,低级和高级认识的界限,颠覆了传统认识论的观点,反对像“思想者”那样苦思冥想的思考模式。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凭感觉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昆德拉有过关于感觉和思考的描述。他说,置身于高速发展社会,与高速公路上驾车的情境一样。飞驰于高速公路的驾车者,享受着驾驭变化和速度那种感觉,但他绝不去想:“如果驾车时打个喷嚏,怎么办?”因为驾车感觉告诉他不能深思这样的问题,若要深思,则会放弃了操控速度的感觉,更容易造成车毁人亡。因此,改变过去思考模式,加强逻辑感觉能力的训练,对于应试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合理的应试策略

国考测试题的卷首页上,明确告知应试者:“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试题答错不倒扣分”等。

 

这里,其实明白地告诉应试者的应试策略。

“答错不倒扣分”意思是说,允许或鼓励考生大胆去猜答案。

“猜”,一方面是考评机构愿意看到现象,因为猜的越多,他们越能测查出考生的职业潜能。另一方面,选拔性测试是依据区分度评分的,与由难易程度评分的学校考试不同。区分度评分是事后统计才能确定的分值,因此,考生应采取的策略是:无需考虑题目难易和分值大小,只需考虑每题必须给出答案!

“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意思是说,文字多,信息干扰大,在有限时间不能完成测试题,是命题人意料之中的,也是命题的要旨。因此,需要考生改变以往阅读习惯。大胆地“读”,对理工科知识背景的考生尤为重要。

 

“读”,如何做到快速高效?根据我们多年研究的经验,建议考生可遵循以下必要的阅读程序:

 

第一、看问题,即分辨出肯定回答,还是否定回答。

第二、粗略把握题干和选项文字多少或理解的难易程度。题干文字多的,可直接读选项内容,稍作比较这些内容后,基本上把握了题干的关键内容。

第三、回到题干中,找出核心句子。这些核心句子很多是有明显标志性语词的,比如逻辑推理中,“如果,那么”、“和”、“或”等,定义判断中“被定义”主词和题干中“包括”、“比如”等等。

 

第三个策略是“信”字。信,一是指绝不怀疑的题干陈述的正确性,二是指考试的信心。

判断推理每一测试部分都有这样的提示:“假设这个定义(陈述)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等。但考试经验告诉我们,遇到难题时,总怀疑试题有问题。心里纠结着试题的正确性,从而影响了考试感觉和情绪。其实,这正暴露了我们理解上偏差,以自己的知识背景强加于题干上。遇有这种情境时,我们应打消怀疑念头,把自己的思路调整到常识上来,因为命题人不可能涉及到具有各专业术语的理解,所以“把命题人当傻瓜看”,才能走出心里纠结。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信心和底气来自实力,如果没有任何准备,也不了解这种能力的考试要求,仅凭一时冲动和小聪明,这种盲目的自信结果只能是失败。而经过必要的训练后,具备一定实力,信心才是决定成败的力量。相信自己,相信所选择的答案,保持自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考场中,应对自如,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总之,“猜”、“读”和“信”是应试策略的三字要诀。全新的考试模式,需要改变旧的思考模式,建立全新的逻辑感觉模式。这样,才能高效、快捷地应对职业能力的测试。

 

七、新版教材的特点

新版教材是在2010年版《快速通过教材》第五章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充实了代表命题趋势的最新例解,突出了逻辑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地位,兼顾国考和江苏省考的不同特点,增添一些相关内容。新版教材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逻辑知识图形化

学习传统逻辑学,一般规定学时为60~80。它作为一门规范思维的科学,其中包含很多需要记忆的规则、规律。比如,三段论的一般规则有七条,四格中每格又有几条规则,有效推理形式有二十四个,这些内容对参加公考的考生来说,似乎没有必要。但三段论作为必考题型,考生又不能不掌握。

因此,逻辑知识图形化体系,可以帮助考生透过文字的迷雾,直接触摸到逻辑的相关知识,从而获得高效快捷的解题能力。

 

2、  解题技巧模式化

由于行政职业特性,决定其测试题的文字多、信息量大和不容思考等特点,所以,所有解题技巧都要在“快”字上展开。比如,有些教材介绍列表解题法,但我们要告诉考生的是:随便猜一个答案,也不要去列表解题!

本书题解强化了模式化思想。模式化指逻辑思维的程序化,论证力度层次化,以及解题方法的感觉化。比如,不同复合判断等值转换,是最令考生头疼的问题,也是江苏必考题型。这一问题,可以用图示法直观地解决,也可以根据“只有一假”原则直接判定。“否定词后移法”也是常用的高效解题法。再如,定义判断的“顾名思义法”、类比推理的“造句法”、以及图形推理“数字化”等等,都体现了解题技巧的模式化思想。

 

3、  提倡思维逆向化

从命题人角度看,就是要出难题,有些题的难度,爱因斯坦甚至也会无能为力,因此考生千万别奢望能拿满分。针对一些难题,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猜答案,二是运用逆向思维求解。因为,有些难题是在命题人已知答案前提下,添加一些干扰信息形成的。也就是说,命题人思维与应试者思维方向是相反的。对于应试者来说,其难度犹如考古人类学家面对破碎的头盖骨,完整头盖骨打碎了容易,但从一堆碎片骨中,黏贴成完整的头盖骨,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进一步说,考古家又怎么能断定那些碎片骨就一定头盖骨呢?

 

因此,以考生立场来看,对于一些难题破解,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遇到难题时,千万别想复杂,以“快到斩乱麻”经济思维,直接猜一个最简单、最易验证的答案即可。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