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龄永继”的长命锁
金匠尚玉 发表于 2009-4-7 17:30:00

《红楼梦》第八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写贾宝玉和薛宝钗观赏对方的颈饰,只见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捧珠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系着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宝钗看毕,略有所思。宝玉则执意要看她的项锁。“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宝玉忙托着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字,两面八个字,共成两句吉谶。”两句谶语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书中还为这件项锁描绘了图片。

发件人 古董首饰

  明清两代,未成年人多戴项锁,这种项锁俗称 “长命锁”,未成年人在佩戴项锁时,不单是为了装饰,还有辟邪纳福之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的长命缕。据《荆楚岁时记》、《风俗通》、《岁时广记》以及《留青日札》等书的记载,在汉代,每逢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这股丝绳被移到了妇女臂上,渐成为妇女和儿童的一种臂饰。不仅在端午时佩戴,还用于夏至。在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加之瘟疫、灾荒不断,人民渴望平安,所以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缠绕于妇女和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这种彩色丝绳,当时称之为"长命缕"、也有叫"长生缕""续命缕""延年缕""五色缕""辟兵缯""朱索""百索"等名称的。到了宋代,这种风俗,继续存在。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传入宫廷,除妇女儿童之外,男子也可佩之。每到端午节前,皇帝还在长春殿亲自将续命缕赏赐给近臣百宫,以便他们在节日佩戴。宋代称这种五彩丝绳编结物为“珠儿结”、“彩线结”,其形制已较复杂,除丝绳、彩线外,还穿有珍珠等物,在当时京都等地的街市上还有不少店铺和市贩,专门以销售这种饰物为生。到了明代,风俗变迁,成年男女使用者日少,通常用于儿童,并成为一种未成年人的颈饰,也就是后来的长命锁。 

明清以降,未成年佩戴长命锁的习俗,流传甚广,影响至深,成为各地、各民族很重要的习俗,在有的地方长命锁也叫“百家保锁”,类似“百家衣”,小孩出生后,小孩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了是用百家福寿锁栓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习俗稍有不同,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等,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百家保锁”之外还有一种“寄名锁”的传统,“寄名锁”特指寄名的长命锁。前面提到《红楼梦》中宝玉“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就是寄名锁。所谓寄名或记名,就是小孩出生后,担心其中途夭折,便选择多子女的父母作为这个小孩的寄父或寄母,以求庇护,也有寄名于神佛和僧尼的,以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来保佑小孩成长,《金瓶梅》里的西门庆是将儿子寄名到玉皇庙的吴道官那里,吴道官给西门庆的儿子许多东西,其中包括一付银项圈,上写“金玉满堂,长命富贵”,还有一道朱书黄绫符,上写“太乙司命,桃延合康”,这里所说的银项圈和黄线符就是寄名锁和寄名符。 

长命锁经过在民间二千年的流传,其中凝聚了工匠们的智慧和父母们的美好愿望,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长命锁的从最初的五色丝绳,到明清代演变成了五花八门、别开生面的民间艺术品,从传世的明清两代以及民国的长命锁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以盼望健康长寿而制作成的狮子绣球、莲花寿桃;以望子成龙而制作的麒麟送子、五子登科;以求大富大贵而制作成的双鱼牡丹、肥猪元宝、刘海戏蟾等几类造型的长命锁。材质可见金银铜、玉石象牙、玳瑁、木等。 

精美的长命锁一般用红色丝带穿系,更复杂一些的则用金银打制成链条、项圈;也有的将珍珠宝石做成串饰。然后再系于锁上,纯粹成了一件艺术品。《清稗类钞》中曾叙及一件很典型“项圈锁”。明嘉庆年间,扬州玉肆有项圈锁一:式作海棠四瓣。当项一瓣,弯长七寸,瓣稍各镶猫睛宝石一。掩钩搭可脱卸,当胸一瓣,弯长六寸,瓣梢各镶红宝石一粒,掩机钮可叠,左右两瓣各长五寸,皆凿金为榆梅,俯仰以衔东珠,两花蒂相接之处,间以鼓钉金环,东珠凡三十六粒,每粒重七分,各为一节,节节可转,为白玉环者九,环上属圈,下属锁,锁横径四寸,式似海棠,翡地周翠,刻翠为水藻,刻翡为捧洗美人妆,其背镌乾隆戊申造赏第三妾院侍姬第四司盥十六字,锁下垂东珠九鎏,鎏各九珠。蓝宝石为坠脚,长可当脐。据说这是一位尼姑寄售的,尼姑在年轻时曾经为一权贵之家的女子作婢女,锁上所刻的美人即为该贵族之家的小姐。不料后来权贵潦倒,婢女赎身后,带着这件宝物脱籍归乡,削发为尼。时人对这件项圈锁估价,其值“累万金”,即值银万两,堪称是长命锁中的上品。可惜我们今天只能见于文字,不识这件艺术精品的庐山真面目。 

长命锁的诞生和演变,虽然来自农耕社会中,人类企望不可知的上天来保佑自己和自己子孙,这是迷信。但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将它看作是一种民俗传统,超越迷信之外。作为一个首饰设计师,我以为只要传统文化中“祈福”精神不灭,佩戴和馈赠长命锁的传统,在今天或者未来依然会有它独特的市场。但扫视今天我们市场中的各类工业化批量生产出来的长命锁,却让我们汗颜。回观历史和流传下来的艺术精品,它们或许就是鞭策我们的动力。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发件人 古董首饰

 

文/欧群叶     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民间银饰》 王金华编著     来源:金末玉屑

 
Re:“芳龄永继”的长命锁
幽篁发表评论于2009-4-7 21:02:22
幽篁最喜欢“五子连科”和“花篮长命锁”。
以下为金匠尚玉的回复:
确实很美,这是手工之美,这种手工之美对现代人来说,快要成为奢侈了。
 
Re:“芳龄永继”的长命锁
小昭(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4-7 21:45:18
小昭(游客)我很好奇
是不是只有在不必在意所谓时间 所谓快捷的古代
才会如此慢慢精雕细琢~~
以下为金匠尚玉的回复:
谢谢你的留言,当手工为市场经济所挤压时,手工就要退位给机械了。手工对于现代人确实是种奢侈。
 
发表评论:
载入中……

欧金匠 Copyright 2005-200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