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
古尔浪洼 发表于 - 2010-3-15 13:42:00
  春寒料峭。停了暖气,在宿舍里,感觉比冬天还冷。只好蜷在被窝里。
  
  穷极无聊,顺手捞了一本前几天买NOTEBOOK时索要的《读库》1000来看。严格意义上说,不算书,是一本赠阅给读者的09年读库的目录索引。我顺手翻翻,Part 1,是《读库》的年度座谈会的文字记录。漫不经心往后翻了几页,基本上是主编张立宪的独角戏。想合上书,丢在一边,忽然扫到了这么一段话:编张火丁的书,拍了四年,编了一年,现在还没有编完。用什么样的纸,什么样的编排手段,什么样的开本,我们试着用十几种纸来打样,也上机器做了试印,比较不同的印刷效果。这本书开本很大,横向三百毫米,我们尝试把它减五毫米,按照这个规则做出几种假书,发现三百毫米和两百九十五毫米,相差的五毫米,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让我很是触动。在如今,进到书店,满眼都是垃圾的年代,能如此安下心来编书的人,真是太少了。就冲这个,俺要看看,看看他到底是怎样编书的,看看他都把书编成什么样子。
  
  读完整个座谈会上张立宪的谈话,被他深深吸引。才知道,基本上,他是凭一己之力,来编这本杂志(书)的。而且,坚持了四年了。其中甘苦,他谈的不多,更多的,谈的是怎样精益求精,将这本杂志(书)做好。特别是他讲,做《读库》,他追求的是“成本没有上限,时间没有下限”,对我不仅仅是触动,而是震撼了。
  
  一路读下来,越读,越觉得有兴趣。即使Part 2部分的索引和简介,也让俺读得津津有味。
  
  Part 3部分,是《读库》办的一些讲座的文字稿。这些讲座,似乎都是《读库》的作者主讲的,很多,讲的是创作谈,或者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抗战纪”背后的一些事》,读来让人唏嘘。用如此的力量和精力,去调查、寻找、拍摄湖南1937年~1945年抗战的故事。那么多我们不了解的事,那么多跟以前读到的读物上完全不同的经历和遭遇,那么多被人遗忘和亏待的人,那么多……一定要找来读。《黄永松〈汉声〉编辑生涯》中,黄先生说,《汉声》创刊号封面做了四五十个设计;为了收集郑成功的资料,他们专门在荷兰设立了编辑组;《惠山泥人》他们做了8年。我的娘,花这么大力气做书!也就难怪他们出的《中国童话》能出25版,卖了30年而不衰;难怪连全世界最严谨的德国人,都要选他们出的《戏出年画》作为示范品向客户展示。其余的几篇,同样的让人感动和感慨。
  
  Part 4部分,是张立宪的编辑手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中,张立宪“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一篇文章”的话,算是对我在阅读迷雾中的点拨。曾经爱读书,可是,最近几年很少读了。我时不时检讨,是不是我懒了?是不是我笨了?是不是我的脑袋真的被铜臭熏坏了?是不是我的欣赏水平和智商倒退了……为何去逛书店,在“满坑满谷”的书中,我总是挑不出几本可以读得进去的书?现在才明白,不是我“返古”了,是作者们被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生活观念同化了,现在文字工作者们,大多只知道如何倒可乐,不知道该怎样酿酒了。
  
  读到这里,我已经迫不及待了。立即上网,下单去。俺要把四年来出的《读库》,一网打尽。

Re:读库
負蝂(游客) 发表于 - 2010-3-17 3:45:37
負蝂(游客)谢谢古尔先生,祝您愉快。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