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上的民主梦(四) 
作者:野夫 日期 2008-9-16 12:34:00

——基层政权赈灾重建的追踪观察与忧思

十七

民主不是从天而降的,民主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许多论者一向认为,中国国情和农民现状不适合民主,我一直认为这是为极权政治张目的说法。我们每一个人初来这个世界都不识字,不会说话,但是经过学习和模仿,我们都能完成。

当然如果不经指导引导和培育,突然在今天宣布完全“民主”,那必然会出现我在纹江区赈灾最初所看见的现象——村民集体讨论,得出“民主”的一致决定,平分所有救灾钱粮——而这,不叫民主,叫“多数人的暴政”。因为真正的灾民只是屈从于多数村民的意志。

但是当基层政权再三强调赈灾的政策尺度,约定好“游戏规则”之后,再把类似的公共事务交由群众“做主”讨论时,事实上,群众还是能达成合法协议的。我们得承认,今日中国农民还有种种落后和愚昧,但这不是他们的权利该被忽视和剥夺的理由。我们同在这个世界,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皆应享有天赋人权。也许我们的“民主教育”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这样的方向,却不应该被质疑和否定。无论我们在这个国家是既得利益者还是未得利益者,悲悯的人性和天然的良知,都足以让我们清楚这样一个常识——迄今为止,民主仍然是这个世界最不坏的制度。

纹江区虽然在发放完第一个月的救灾钱粮之后,还是发现有个别村组,将灾民拿到的钱粮领回后,进行了第二次平均分配。但政府工作组立刻进入进行了干预,村民最终还是认同了“按灾救助”的原则。我在乡下的众多访谈之中,经常询问一些村组干部一个共同问题:你认为农民通情达理的大约有多大的比例?结果基本一致的答复是——应该在95%-98%以上。这个结论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却深感安慰。

“刁民”这个词多少有违“政治正确”,但在现实社会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可以对号入座者。但是刁民不是先天的,一定有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存在道理。一些人爱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而我则想说——有什么样的政府,就会养成什么样的人民。如果政府的公信力缺失,那么必然会培养没有诚信精神的人民。同理,如果政府与民争利,甚至结党营私,那人民也必将蝇营狗苟贪吝枉法。

十八

现实生活中的“刁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纹江区的基层干部给我举了两个例子,颇耐回味。就在抗震救灾的紧张状态下,区里的群工部接待了詹家村的一个上访农民。他的诉求是要政府给他赔偿一个媳妇,大家听后顿觉瞠目结舌。经过调查,原来他好吃懒做,不务正业,其妻外出打工多年,回来坚持要和他离婚。他不同意,无法协议,其妻只好将他告到法院。他跑去警告法院,不许判决离婚。但是根据《婚姻法》,他这个确属可以强行判离的,法院自然不怕他的威胁。他知道无法起诉法院,于是就选择信访之路了。

前面说过,基层信访是必须接待的,否则他越级上访,地方就要被问责。但是接待了却没法帮他解决——哪里去帮他再骗一个老婆啊。虽经劝说,但他还是要缠访不休,基层也只能苦笑面对。对于这样的人,他就是因为不满判决而决心要天天恶心你,实际是无法可治的。你可以骂他神经病,但是如果他家人和本人不承认有病,基层一般也不敢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还有一个人的故事更有研究价值。他原本一个老师,文革期间检举某领导奸污学生,查证不实,反过来以诽谤对他实施了劳教处理。当时他所在的地方行政区划属于绵阳市,而现在则划归到德阳市的纹江区,文革后落实政策,他依旧成为了纹江区的一名教师。从现在的眼光看,过去对他的处罚确实冤屈。于是他开始了他的上访之路,几上省城和北京,给纹江区增添了巨大麻烦和政治影响。

他现在的诉求是平反和索赔,而索赔的金额是180万。当初判他劳教的还是绵阳市某“革委会”的名义,而今天的德阳市根本没有权利去改判,更不要说纹江区了。改判就要赔偿,而纹江区的地方财政要为几十年前邻市的“革委会”巨额买单,也确实觉得太冤。问题是根据属地管辖的原则,他只要上访北京,纹江区就得派人出钱去接回,还要在政治上被问责。长此以往,又实在很烦。更不要说一旦赔偿给他,那整个文革的冤案就都会起来索赔,倾一国之财力,恐怕也难以偿清。

问题就这样摆着,一边抗震救灾,一边还得派人周密看顾着他,怕他趁着奥运上访,那惹祸就大了。对于这样的“知识分子”,你还不敢再把他随便弄去劳教,更何况在他的教学工作方面,他还是有口皆碑的好老师。最近他提出,要是再不解决他的问题,那他就要“有大行动”了。基层政府知道这种恐吓后,担心万一他作出什么对学生不利的事情,那就难辞其咎。只好将他换一个工作,更加严密地注视起来。

这到底是“刁民”还是“冤民”呢?在基层,还有许多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只是多数人淡忘了伤痛,而只有极少数人还在这么固执地追究而已。当国家对此类问题都只能留待历史时,基层政权只好继续承受这样的夹磨而别无良策。

十九

汶川大地震世所罕见,震惊寰宇。今天的中央政府也确实实力强大,敢于解囊;民间社会也真正逐渐发育,能够慷慨。因此灾民短期困窘之后,即未流离失所,更没有饿殍填壑的现象。对于那些无端成批死去的孩子,我们除开永远耿耿痛心之外,实在看不清楚今天的法律,是否能完成对相关责任人的指控——毕竟这确实是一件难以周密举证的事。这一问题也许暂时可以抚平,但隐埋的危机肯定是长远的,还需要时间之流来冲刷漂淡。

重建——哪怕就是房屋,也还有众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政府誓言要在今年春节前,让80%的灾民住进新居,我对此并不乐观。现在的灾区,所有的建筑材料大幅涨价,买砖的车辆排如长蛇。政府的政策是——三口之内的家庭如果修成简单新居后,可以拿到1.6万的补贴。因为担心部分人先拿钱去吃喝赌博了,最后还是无房可住,所以要求建成后再给。而新修这样一个50平米的平房,至少也需要6万左右。

多数灾民是没有大宗积蓄的,亲戚朋友也多在灾区,私人借贷都难。政府要求农村信用合作社给予扶持贷款,而灾民没有任何可资抵押的财产,事实上是缺少偿还信用的,因此也多数难得借到。再拿纹江区的信用合作社来说,其整个存款量都只有几千万,而灾民至少需要贷款两亿,同时还要取出自己的存款,那很快就会被挤兑倒闭。

目前在纹江区有施工资质的建筑队非常有限,多数开始重建的灾民,都是在废墟中扒拉断砖残瓦,自己动手一点一点垒砌。政府要求大家要修建足以抗震的有钢筋圈梁的房子,但悲苦的农民哪里去借钱买钢筋水泥来浇铸。只能苦笑着对我说——把基脚挖深了,砌的18的墙,应该没有大问题吧。

根本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地权的问题。当土改时分给了农民的地权,又在以后的合作化运动中被强行骗成所谓“集体”的地权之后,农民便成为了真正的无产阶级,而且是根本没有“专政”权益的无产阶级。即使现在土地又承包给了农民,还号称永远不变,可是农民是没有土地证的,因此他也无法拿土地去抵押贷款或者自由流转。这个话题太大,只能另文专述。

眼前的地震确实震出了许多新问题。我只能在继续跟踪调查的过程中,来深入解析目前乡村社会的困境,并借此探讨乡土中国的出路。我相信,无论是基层官员还是底层百姓,都在隐隐渴望,希望在如此广大的一片废墟上,真正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乐园。那才不负那么多的逝者,不负有情众生的殷殷相援和期盼。

二十

纹江区是三国古战场,历史在这里留下了太多可资借鉴的往事。

因庞统“策蜀”而终于到手建立的蜀国,最终在治蜀名相诸葛亮的手上,还是二世而亡了。庞统祠的对联之中,还有后来文人的推许——两人有一安天下——这是对这一对策士多么高的期许和评价啊!可是下联却是无尽的哀惋——千古成双伴夕阳——即便怎样的鞠躬尽瘁,终不能挥戈挽日。英雄气短,兴亡还将怎样的频繁而漫长。“埋尽英雄芳草地,消磨岁序夕阳天。”此中的无奈和惆怅,只有那些亲历衰兴的过客,可能才会深深领会。

地震之后十几天,我再次来到纹江区白马关的庞统祠凭吊先烈。但见瓦棱倾覆,残砖遍地,陵墓也骤现裂纹了。这个清代修复的国保建筑,在支离破碎的阳光下,灰熄香冷,顿显荒芜之气。再转顾山下人家,层层废墟边上,却已炊烟又起——这是一个怎样顽强耐创的族群啊,不断茁生的求存意志,永远在坟墓和瓦砾之间岁岁枯荣。

在庞统祠的众多楹联中,我真正看出川人的恢弘和大气的,是这样一副——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这是对儒巾将兵的庞统的赞誉,更多的却是对我辈犬儒的嘲讽。在这样的挽联之下,蝇营狗苟的所谓儒生,岂能不觉汗颜。

想当年庞统屈居县令之际,无心衙务而被夺职,邻国的鲁肃都要为之向刘备保荐——庞士元非百里才也。只有放在“别驾”位置上,方能一腾“骥足”。想想人生的种种际遇和结局,很多时候实在是依违两难。

两位名臣的艰辛努力,六出岐山的最终失利,蜀汉政权还是毁于阿斗一代。时事造就了英雄,英雄却总难挽时事,这,也几乎是千古不易的命数。

成都武侯祠的名联下句曰——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样的警言,说的是逝者,也许点破的还是来人。


 【全文完】

Re:废墟上的民主梦(四)
作者:且举(游客) 日期 2008-9-16 23:19:21
且举(游客)这才是一个当代社会学家应有的风范吧。致敬!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废墟上的民主梦(四)
作者:蝴蝶剑(游客) 日期 2008-9-17 12:54:45
蝴蝶剑(游客)体恤民生 荡气回肠。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废墟上的民主梦(四)
作者:closer2sky(游客) 日期 2008-9-18 10:07:32
closer2sky(游客)一个疑问,经过学习的民主就避免了“多数人的暴政”吗?一国的民主,可以避免它对别国的暴政吗?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废墟上的民主梦(四)
作者:苦口婆心(游客) 日期 2008-12-11 15:04:23
苦口婆心(游客)有民主不一定能杜绝暴政,但无民主必然是暴政!!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废墟上的民主梦(四)
作者:西风(游客) 日期 2009-1-21 22:09:47
西风(游客)好久没见你更新了。兄今何处?问候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废墟上的民主梦(四)
作者:山人(游客) 日期 2009-4-21 5:07:16
山人(游客)致敬!
但愿类似纹江区基层所创的民主模式得以逐渐推广。
还有,民主只有和法制、权利制衡和监督共同作用,才可以称为一种制度吧。
如何避免“多数人暴政”,有赖于制度设计。但是,纳粹当权以前的德国,其“魏玛宪法”据说比美国宪法还要完善,也还是被希特勒一班人给摧毁了。相信,绝大多数的德国人最终还是通过这种惨痛的教训有所进步的。所以,民主制度的实施过程,也该有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
About Me

载入中……

Category

载入中……

Newblog

载入中……

Recent Comments

载入中……

Recent Message

载入中……

Login

载入中……

Links

Search

Statistics

载入中……





feedsky
抓虾
Rojo
google reader
my yahoo
bloglines
鲜果
哪吒
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