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王开岭 发表于 2010-7-5 14:54:00

(访谈录之十一)

问:您前面提到了,重建精神家园,除了爱和道德资源,生活空间和社会环境尤其重要,我们通常认为,法律是社会空间的支柱,您怎样看待法律和制度于当下的意义。

答:对于当代,每个人都有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那是一种丢了贵重东西的表情。那么,我们究竟缺失什么?丢了什么?最想找回什么?

如果用一个词,我想说是“秩序”。生活的安定、精神的舒适、人际的暖意、世间和谐,都来自这个秩序。痛心,痛的正是失序。

在我看来,有两个秩序:一个是体内,一个是体外。体内秩序,就是心灵秩序,即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体外秩序,即我们的生存空间和制度环境,法律乃其核心。如此,我们面前就摆着两样最醒目的东西:道德和法律。大家痛心疾首,一定是这两样都有麻烦。

法律的意义不必说,现代国家的旗帜就是法。而且,我们当下对法的饥饿感和急迫感都是空前的,像一个乞丐,饥肠辘辘,两眼发绿,恨不得一把全抓来、全吞下去。在民众乃至权力看来,法似乎是最大甚至唯一的稻草,似乎有了它,其它即源源而来。

在我看来,法其实不意味着粮食,它是扫帚,打扫庭院、清理垃圾、规整乱物,是建立和维系地面秩序用的。而道德,才是吃进去的粮食,才是作用于心、滋养身体的能量。若一个人吃饱了,精神饱满,手里又握一把高效而有力的扫帚,那他的家园前景就乐观了。

 

问:您的意思是法制不是全能的?必须和道德结合起来才有威力?

我是主张法制、信仰道德的人。你可能注意到了,我把“信仰”二字给了道德。这也是我近年的一个转变。

显然,我们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不完备,缺失项和漏洞很多,法制——这把铁扫帚远未铸好。但你真以为铸好了就万事大吉、芝麻开门了吗?制度实践和司法履行其实比文本的完善艰巨得多、漫长得多。

比如说法律的出台,我们现在每天都有新的法令、指导意见、办法、条例、试行条例、地方法规出来,目不暇接,技术细节上也不断追加补丁,但它们被严格、高效执行了吗?百姓喊冤投诉怎么先想到媒体?当公权力和职业操守不被信任的时候,当人情、利益、权力和关系资本充斥司法现场、甚至一些执法者即枉法者和舞弊者时,那这堆法律就是虚拟的,就是泡沫。而法律恰恰是生存安全的第一盾牌、第一掩体,一个人只有信任法律才会有安全感。我觉得人人自危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何以法律的信用被消解到这地步?为增添法庭的神圣感,我们效仿西方,增加了宣誓、法袍、法槌等符号和仪式,可这种装修有效吗?我们没有上帝,没有敬畏,即使你以手捂胸、对天发誓也没人信,你自己也不信。也就是说,我们灵魂的“内环境”并不支持这种“外环境”,饰物过多反显滑稽,还不如过去“人民专政”的装束更威严、更凛然,至少有庄重感罢。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凝视愈深沉,在我内心唤起的敬畏和赞叹就愈强烈,它们是天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我们的内心空空荡荡,既没有康德的道德律,也没有类似的东西。

当然,若投优先票,我还是投给制度和法律。一个人突患急症,来势汹汹,你说先看中医还是西医?当然是西医。制度是最硬的设施、最眼前的操作,而道德和精神家园,那是多少年的修行啊,远水解不了近渴,急也没用。道德失陷可以是短短十几年的事,而修复至少要几代人。

但面对这个时代,最让我焦虑的,并非制度项的缺失和糟糕的司法实践,我的注意力还在软件上。这是个过分膜拜法律的时代,我们对工具理性过于依赖和迷信。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守门员,是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和堤坝,是矛盾激化后最后登场的一道程序,它是刚性的、硬质的、冰冷的,1122,人常说“法律无情”“法律不相信眼泪”,它确是闪着寒光的利器,人不也常说“拿起法律武器”吗?其实我们更应看到,在矛盾抵达这个程序之前,实际上有很多可做之事,比如可用道德方式来缓冲、通融、消解。除了恶性暴力事件,一个日常矛盾,从发生到尖锐、胶着、激酣直至对簿公堂,其实是条很长的路,途中充满种种可能,有很多弹性的、人性的、温暖的解决办法,但我们往往都抛开了,什么谦和、友善、妥协、宽容、谅解、舍弃、许诺……统统不要,一下子直奔法律、扑向终点。你会发现,如今国人常挂嘴边的话是“咱们法庭见”“有本事你告我去”,其实都是在挥霍对法律的热情,似乎这个社会越来越法治了,你看大家法律意识多强,动不动就用法律保护自己,都决心把这事托付给法律。但在我看来,对法律热情最高的时候,恰恰是道德最无能的时候;法律的强势表现,恰证明了道德的虚弱和颓势。

别忘了,在解决矛盾的工具和路径中,道德的成本最低,而法律出场的成本最高。尽管大家法律冲动强,但没人愿意打官司,它繁琐、周折、消耗大,耗不起又忍气吞声,又产生很多有毒情绪,该情绪又会释放到生活中。更重要的,法律乃强制手段,它有杀伤力,即使判决再公正,它也无助于稀释矛盾、化解敌意和仇视,只会加固和激化。一个社会若什么事都求助法律,只信任法律,那人生的空气就永远是紧张的,充满戾气和火药味……

那么,为何要舍近求远、弃简从繁呢?为何选择吃苦受累加败坏心情的路径呢?因为对别的路径没信心,尤其对道德没信心,对自己没有,对别人更没有。一个芝麻大的磨擦也搬上了法庭——不要以为人们多么信任法律,而是除了它没别的抓手。举个例子,两台车轻轻抵了一下,其轻微可用“吻”来形容:日本人拉开车门肯定先鞠躬;美国人可能大笑着说对不起,耸耸肩拜拜了;法国人或许幽默地倒下车,回你一个吻。而中国人呢?北京的路为什么那么堵?都僵在那儿,呼警察找熟人,同时还没忘先声夺人、谴责对方,待警察赶到,又是一番唇枪舌剑、面红耳赤。其实彼此心里未必不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都担心被对方讹上,不敢让步,担心自己成为先让步的受害者。人和人的信任全腐坏掉了。

法律的无时无处不在、过滥出场,往往印证一点:道德失灵,道德失效,道德普遍被弃用。何况有些时候,法律只是在走穴,在假唱,它要的是出场费。

 

问:您刚说的那种情况我也熟悉,我在北京开车和在国外开车,心理反应完全不同,在国内一碰到事非常紧张,焦虑,脾气坏,就是你说的那种担心成为“受害者”的反应,第一反应是这样,接下来的反应就变形了。这几天媒体说了件事,好象是南京吧,下雨天,两个小伙子,在马路边看到一捆钱,全是一百的,就落在水里,两个人连雨伞都没打,就守在那个地方,也不敢弯腰检。打110,过了个把小时,警察来了,人和钱都淋透了,后来数了一下大概15千多元。警察纳闷啊,你们把它交到派出所不就完了吗?他们说不行,我们要保护现场,万一人家说,这钱不是这个数,讹上我们怎么办?

答:你说的这个事我们节目报道了。小伙子很可爱,可谓当代版的拾金不昧。为什么说是“当代版”呢?因为它不是一桩简单的拾金不昧,它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道德动作,一个是法律动作。前者是软的,后者是硬的。它把简单搞复杂和深奥了,或者说,它被逼复杂了。这是两个非常好的孩子,同样的事,若在2030年前,绝不会有人在那儿等,所以我说这是21世纪的“雷锋”。现在学雷锋可不容易,你要帮老大娘提包、没人敢递给你,你要送别人水喝、更没人敢接,都以为你不怀好意、你“不正常”……再说回南京的小伙子,这既不是交通事故现场,也不是暴力犯罪现场,保护它有多大意义呢?但反过来讲,不能怪孩子想多了,这么想是有理由的,时代给了他依据和经验。同样在南京,一个叫彭宇的青年不就因为扶了把跌到的老奶奶、结果官司缠身了吗?这样的官司无论输赢,无论法律是否支持实体正义,都会让社会在道德上输光,这是个很恶劣的社会示范,不知两位小伙子是否就接受了这种示范。

很多时候,我们不乏道德冲动,但多数情况下,冲动还是被制止了,就是因为环境不支持,经验不支持。前些年,我们路过乞讨者,总会弯下腰去投放点什么,现在多匆匆而过,因为我们不想支持欺骗,连地铁广播都提醒旅客协助“禁止这种不文明行为”。我觉得这个社会真是问题太大了,它鼓励我们在一切事上都要“提高警惕”“高度戒备”,户外空气太紧张了。

做那条新闻时,我就说,小伙子的“怕”很值得研究,它让时代汗颜。是什么让一件本该轻松愉快完成的事、变得如临大敌、战战兢兢?是什么让道德变得不再轻盈、被绑上了法律的铅锭?道德为何飞不起来?常识,常识逻辑被改变了,这很可怕。

小伙子的道德冲动让人惊喜,小伙子的“法律意识”让人反思。道德失陷的年代,人们只好押注给法律。

再举个例子,美国的自动售报机,一直是投币后即箱子全敞开的,你只取一份即可,这种设计运行了多年没问题,可后来不行了,因为在外国留学生和新移民聚集地,常有人把一摞报纸全拿走,没办法,推倒重来,改造成一次只能取一份的那种。这是个典型的劣币驱除良币的例子,道德不行了,只好给硬件升级,增加“制度”防范,也增加了社会成本。类似的例子还有投币电话,也是后来升级的,因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当天就发现这是只“蠢货”,它居然允许一枚硬币进去后再被拎出来。

不知你留意了没有,在中国,凡自动售货系统运行得都不好,使用率低,毁弃率高,而且其防作弊的程序设计肯定是全世界最周严的,价格肯定也最贵。近年来,国内还有一现象,即铺天盖地的摄像头,这是多大的成本啊,而它的前提是:我们生活在险境中。而且,监视资料在法庭上的出场也越来越频繁。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天罗地网的囚徒般的生活吗?但我们又离不开,依赖上了。我们成了自己的工具的工具,成了自己的人质。

 

问:您说的我很有感触,小时候,大家真是路不拾遗,事情的逻辑都简单得很,做事的成本相对较低。您觉得相比几十年前,今天可用“道德退化”来结论吗?什么原因呢?

答:原因我不多说,前面已有涉及。对比几十年前,我觉得不能简单用“退化”这个词,因为那时并非一个天然的道德高地。当时的道德操守,很大程度上和“政治觉悟”的要挟有关,道德有被绑架的嫌疑,并不纯粹。你知道,意识形态和天然道德常能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谋和共识,有结合部。而且,那时并没有后来的市场文化、权力资本、恶劣的社会竞争和腐败、贫富差距……清一色的社会格局和生活面貌,使人与人之间的裂隙并不大,价值观容易统一。还有,天然信仰的缺失,在政治乌托邦热烈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就像涨潮时你看不见沙滩上的垃圾,但落潮后就败露了。现在的道德局面,既有当代肇因,也有历史后遗症,混合的。

其实,在中国民间,尤其乡村,曾有过一种质朴的道德习惯,那是传统留下的,即我们常说的“民风淳朴”。我小时候曾在乡下住过几年,有件事我印象特深:每逢开春,“赊小鸡”的商贩就来了,都是外乡人,翻了许多山绕了许多水才走到了这儿,人家不叫卖叫“赊”,谁家要了多少鸡崽,记在小本子上,怎么结算呢?不急,来年春天他再来,按小本子上记的数,拿你家的鸡蛋还。按现代思维,这买卖风险太大了,对方搬家了怎么办?小本子丢了怎么办?主人去世了怎么办?碰上赖账的怎么办?说白了,这游戏在当代没人敢玩。可当年就这样啊,谁也没想那么多,用最简单的逻辑做买卖,轻易就实现了。为此,我还写了篇短文,《乡下人哪儿去了》,当然“乡下人”是个象征。为什么念念不忘此事?我是怀念一种习俗,一种古老的契约精神,一种朴素的天然信用:无须担心,不用防范,在法律缺席的情况下生活照样运转良好。这其实是一种很伟大的“秩序”。法律能建立起复杂的秩序,道德却能孵化出最简单最高效的秩序,且成本最低、保养容易。

法律是秩序的体现吗?不是,它只是个工具。现在的尴尬是,我们太器重太仰仗这个工具了。我们的工具箱里本来有很多工具的,结果被盗了,只剩下了这一件。所以说,我们变穷了,而不是富裕了。我们不是变强大了,而是变僵硬了。我们不是变健壮了,而是变彪悍了。

                                  2009·12

 
 
  • 标签:文化 教育 
  •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124(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7-6 2:37:03
    124(游客)在解决矛盾的工具和路径中,道德的成本最低,而法律出场的成本最高……何况有些时候,法律只是在走穴,在假唱,它要的是出场费。
    先生说得极是!!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南风(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7-6 2:40:32
    南风(游客)法律能建立起复杂的秩序,道德却能孵化出最简单最高效的秩序,且成本最低、保养容易。

    法律是秩序的体现吗?不是,它只是个工具。现在的尴尬是,我们太器重太仰仗这个工具了。我们的工具箱里本来有很多工具的,结果被盗了,只剩下了这一件。所以说,我们变穷了,而不是富裕了。我们不是变强大了,而是变僵硬了。我们不是变健壮了,而是变彪悍了。

    的确是这样!制度和法律容易建立,但道德文化的堕落需要几百年来修复!中华民族的悲哀和危险就在这里!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怒海孤红(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7-6 17:07:43
    怒海孤红(游客)狂顶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窦群(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7-6 20:45:23
    窦群(游客)如果不是从你这里看到,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第一感叹是:原来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金子般心灵的人。

    我在想,如果我遇到这样一捆钱会怎么办,我想我会很快的跑掉,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个骗局,钱是假的,有人躲在某个地方,等你弯身去捡时他会跑出来说自己也看见了,然后把你说迷糊了骗走你口袋里的真钱。

    南京两个小伙子的行为让我感到心热乎乎的,就像在寒冷的天气里喝了一碗热粥。这世界变得温暖起来,是的,闷热的天气里有冷冰冰的现实,我们的心越来越不容易温暖,于是温暖两个字流行起来,缺少什么就提倡什么。这种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是第一次。它让我又看到了希望,眼前亮光一闪。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风起云涌(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7-10 2:12:52
    风起云涌(游客)20年前读先生《激动的舌头》,热血沸腾,受益至今!像先生这样集思想和艺术于一身,有如此社会关怀和忧患责任的作家太少了!谢谢,您辛苦了!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251(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7-12 2:51:41
    251(游客)很好很强大。赞一个!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伊伊(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7-12 3:58:22
    伊伊(游客)我们现在的生活付出的成本太多太高了!环境资源的成本·道德人心的成本~~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稻田(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8-3 21:01:14
    稻田(游客)偷盗者又是谁呢?主要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监守自盗”吧,最卑劣的盗窃者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最清楚哪里最好偷,哪里最值得偷,而且不露痕迹地偷。不一会儿,我们就被自己偷穷了。
    顶本文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江上渔者(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8-25 19:37:25
    江上渔者(游客)我会仔仔细细地阅读先生的每一篇文章
    请回邮件:[email protected]
     
     
    Re:我们的工具箱被盗了
    静静的河流(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9-2 15:39:31
    静静的河流(游客)确实是没有秩序了。很糟糕的。
     
     
    发表评论:
    载入中……

    王开岭的博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