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差距
By: 智效民 发表于 2005-4-8 12:49:38
 

费孝通在潘光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说:“昨天晚上我还在想,要讲潘先生,关键问题在哪里?我觉得,关键是要看到两代人的差距。在我和潘先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两代人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得很清楚。差在哪儿呢?我想说,最关键的差距是在怎么做人。”说这话的时候,费已经是90岁的耄耋老人了。单独看这几句话,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结合具体事例,才能看出老人的深意。

第一个事例来自梁实秋的笔下。梁先生晚年在一篇文章中写了他在清华读书时的四个同学:吴景超、顾毓琇、潘光旦、张心一。文章说,吴在学校时循规蹈矩、刻苦用功,后来在南京政府经济部任职,“所用邮票分置两纸盒,一供公事,一供私函,决不混淆。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张心一在抗日战争时担任银行总稽核,他“外出查账,一向不受招待,某地分行为他设盛筵,他闻声逃匿,到小吃摊上果腹而归。”该文对潘虽然没有类似介绍,但是我相信潘先生也是个公私分明、一介不取的人。否则,梁对潘就不会有如此评价:“其为人也,外圆内方,人皆乐与之游”,因此他是“我所敬爱的人物”。

第二个事例来自潘先生的日记。1949年10月,一位高级民主人士为了孙子上大学的问题,委托当时的高教会下达指令,让清华大学以旁听生的名义予以录取。潘光旦在清华担任教务长多年,尽管他当时已经不管事了,但是却不能装聋作哑,不闻不问。为此,他主动与此人促膝交谈,说这样做既破坏了多年来清华不收旁听生的规定,也有损于自己的名声。无奈对方不但听不进去,还纵容孙子继续活动,结果潘宁肯得罪对方,也没有答应帮忙。

潘光旦是1899年生人,到五四运动正好是20岁,属于五四的一代。这一代人的特点,不仅忧国忧民,而且品格高尚。所以费老说这一代人考虑问题,“首先想的是怎么对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他们不吃请、不走后门、不沾公家便宜,完全是自觉行为,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费孝通是1909年生人,比潘先生整整小10岁。这茬人到大革命结束时才步入成年,可以说是大革命的一代。与五四一代相比,大革命的一代在做人方面似乎更爱面子,更看重舆论,用费的话来说,就是“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至于是不是对得起自己,则比较淡漠。这就是那两代人的差距。

按照十年算是一代的说法,再往后便是1939年抗战的一代、1949年共和国的一代、1959年大跃进的一代、1969年文革的一代、1979年改革开放的一代……了。如果说前面两代人在做人方面还是失之毫厘的话,那么到后来恐怕就差以千里了。在那次座谈会上,费老还说:“我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里做个好人,在做人的问题上要个面子。现在下一代人要不要这个面子已经是个问题了。”这话虽然很含蓄,但是费老的意思却非常清楚。什么是不要面子?不要面子就是不要脸。这些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腐败、道德沦丧,大家也议论纷纷,但是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费老的一句话。老百姓常说:人活脸树活皮。如果一个人连脸都不要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尽管费老说他与潘光旦先生有很大差距,但是作为潘的学生,他对学术事业的忠诚却并不亚于自己的老师,因此二人在学术上贡献卓著,共同被尊为泰斗级人物。为什么他们要如此锺情于学术呢?这是因为学术是一种求真求实的事业,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伪善。然而曾几何时,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已经泛滥成灾,有些重点大学的著名教授都成了抄袭的能手,足见费老所言并不过分。遗憾的是,有关方面不知是有意袒护,还是无能为力,至今对这些事情没有明确表态。这样下去,真不知道我们的大学将会培养出什么人来。学术和教育本来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方净土,假如这里惨遭践踏,那还有什么希望?

                 2001年6月

 
 
发表评论: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日 志 分 类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搜 索

关 于 本 站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模板设计:部落窝模板世界

载入中……




feedsky
九点
抓虾
google reader
netvibes
my yahoo
bloglines
鲜果
哪吒
有道
QQ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