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关于一个城市色香味的记忆:新疆面食
By: maggie 发表于 2009-7-30 0:11:00
 

我爱吃新疆的小吃,或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滋味多么绝伦,而是因为,它们记录许多美好的记忆,其中的新疆面食更是记录这我对家的记忆。

新疆人喜欢吃面,也擅长做面,姥姥家的女人,个个都是做拉条子的好手,母亲尤其讲究“临行的饺子回家的面”这一俗语,我自到外地上学,每次回家,第一顿饭一定是面食。如果是夏天,母亲可能会为我做拉条子,如果是冬天,则可能是揪片子。这些面食的制作,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是揉面,面揉得好,就成功一半了,而且一通百通。

新疆面好,普通的七五面,加水揉就行了,青岛的面则需要放一点盐,咸盐不用太多,盛调料的小勺,大约四分之一即可。盐少了,面条没有韧性,一扯就断,盐多了,面条则根本拉不开,适得其反,其中的量全凭经验。还有人不放盐,用鸡蛋和面,据说效果也不错,但我家习惯用盐,没有尝试过。

面团要揉至起泡才算到家,所谓起泡,就是面团表面浮出一个个小泡,按上去好像有气在里面,这些小气泡并不很容易出现,至少需要一刻不停地使劲揉四五十分钟,姥姥说她第一次揉面,后娘没说停,她就不敢停,整整揉了一上午,结果面条拉得又长又细,吃到嘴里又滑溜,又筋道,终于得到表扬。面团仅是反复揉还是不够的,揉好的面一定要醒一醒,等到表面光洁如玉了,才算大功告成。醒面的时间由温度和面的硬度而定,一般温度越低或面越硬,醒的时间就越长,反之则短,软硬的掌控,也得靠经验。不过有一种偷懒的办法,既省时又省力,就是将面团揉十几分钟醒一会儿,再揉一会儿醒一会儿,如此三四次,就差不多了,然后按成一张厚厚的面饼,均匀地涂抹上食用油,放在一边待用。涂了油的面饼不粘案板,拉撑的时候也不会粘手,一个穄子拉长后对折两次,在案板上一弹一撑就可以下锅了。母亲是教数学的,对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很有研究,醒面的时间,就用来准备拌面的菜,等菜准备好了,面也醒好了,然后炉子的两个灶一边烧煮面水,一边炒菜,菜炒好了,水也开了,接着下面条,一点不耽误,那个偷懒的办法就是母亲发明的。

拌面的菜可根据个人口味而定,关键要有汁水,所以炒的时候要加点水,将这些汁水浇在煮熟的面条上,面条不仅不会粘在一起还很有滋味,我先生喜欢用芸豆炒肉配西红柿鸡蛋拌面,我则比较喜欢新疆传统拌面的菜——添了尖椒和西红柿的芹菜炒羊肉。去过新疆的人,一定会发现新疆有很多菜都放西红柿和尖椒,比如炒茄子、炒豆角,甚至凉拌菜也有这两样,因为新疆人偏爱酸酸辣辣的口味,用西红柿和尖椒调制,口味自然纯正,而且这两样菜富含维生素C,又有降血脂的作用,和羊肉配在一起非常符合营养学要求。新疆菜放西红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炒出西红柿浆拌面条。新疆日照长,温差大,西红柿浆汁饱满,酸中带甜,而且还是“沙瓤”,用这样的西红柿炒出来的菜,色泽和口感都很好,超市中的番茄酱颜色过于鲜艳,看上去非常假,而且也太甜了。

菜炒好,就可以安心下面了。很多人觉得既然叫做“拉条子”,这“拉”的技巧一定很高,但就我个人经验来看,只要面和好了,想不拉好也难,新疆有些厨师就不是“拉”面,而是“搓”面,搓出来的面条一样又长又细,而且速度极快,一根穄子足够一个成年男子的饭量,这个方法适合饭店用。

切好的穄子因其形状和做法的不同,可做成不同的面食。穄子拉长煮熟后拌菜就是拉条子,也叫拌面或者拉面(新疆的叫法),若煮熟后与菜炒就叫炒面;切成小丁与菜同炒就是丁丁炒面。有次看对李亚鹏的采访,问他最喜欢的新疆饭是什么,李说是丁丁炒面,一向不喜欢他的我,那一瞬间竟然有找到知音的感觉。另有外地人很感兴趣的新疆大盘鸡,其做法和原理都和拌面一样,只不过将拌面的菜换成青椒炒鸡,覆盖在面上,面也由圆的变成扁的。宽面条接受面积更大,更能吸收菜里的汤汁,当食客吃完覆盖在面上的肉菜后,面条也因吸饱了汤汁而分外有滋味。

面条的花样还不止这些,如果将穄子捏扁再扯长,揪成指甲盖大小、刚好能被拇指和食指捏住的薄片,放进羊肉、西红柿、胡萝卜爆炒后添水煮开的汤里,就叫揪片子,也叫面片儿或汤饭;如果揪成寸把长的面段,就叫二截子;如果把拉面揪成状如鞭炮的小段,就叫炮仗子;看,名堂多吧!

做这种汤饭也有诀窍,一要快二要准。因为要将生面直接扔进沸腾的汤中,速度慢的话,揪下来的面被蒸汽一熏,便粘在手指上,怎么也甩不掉,非常狼狈,莫说开饭店,就是自家人吃,也等不及。面片儿往锅里扔的时候准头还要要好,尽量往锅中间滚开的地方扔,汤就不容易溅到身上,面也一下烫熟了,不会粘在一起。母亲手脚麻利,揪面片的速度非常快,几秒钟就能揪完一根,那面片儿好似雨点一样落入沸腾的汤中,我则差很远,刚练习的时候,笨手笨脚,面扔得到处都是,浪费了不少,但好歹练出徒了。有人曾提问,面片儿为什么要揪而不用刀切?那是因为面片儿要薄薄的一小片才好吃,手工做可以控制厚薄,切出来的面片儿则粗大厚笨,不仅口感不好,也难看,世间许多事,总要下一番功夫才能达成,所谓终南捷径,最后往往都变成欲速则不达。

很少有新疆的媳妇不会做这些面食,就像很少有山东的媳妇不会包饺子一样。有次看韩剧《人鱼小姐》,看见雅丽英做面片儿,她把穄子按扁后撕成一块一块放进锅里,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做法竟然被大加赞赏,说是连面片儿都会做,我惊讶得目瞪口呆,韩国人若看见新疆媳妇,岂不认为个个都是仙女下凡?

我喜欢做饭,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开始折腾,但都是玩票性质,像这种有一定技巧的面食,尝试较少,即使偶然参与,也是打下手,接触不到“核心”内容。定居青岛后,这里虽然有很多西北面馆都有新疆面食,但是好则好矣,总觉得少点什么,就像去五星级酒店,环境也好,服务也好,可越好越不像家。为了能经常吃到家乡的面食,我“逼上梁山”,根据记忆大胆尝试,几经折腾后,居然也能做得像模像样,虽然我做的面食在母亲眼里只是刚刚及格,但已能够让青岛的朋友们颇为“惊叹”了,更让我得意的是,先生竟然觉得我做的面比母亲做的好吃,看来先入为主很重要。

以前在家的时候,每逢有人生日,母亲都会做一种臊子面。严格讲,臊子面与其说是新疆特色小吃,不如说是中国的特色小吃,有中国人的地方,一定有臊子面,不同唯有“臊子”而已。我家的臊子是将羊肉丁爆香后,再放进西红柿翻炒,待西红柿炒出浆色,便依次放入胡萝卜丁、青萝卜丁、香菇丁、豆腐丁,翻炒几下后添水炖煮,出锅前,浇一点镇江香醋,放一点蒜蓉,撒上香菜沫,关火即可,如此,一锅红红绿绿香气扑鼻的臊子就调制出来了,煞是诱人。岐山臊子面是手擀面,我家臊子面则是细拉面,因为面条一泡就涨了,汤面要细才容易消化,而且品相也更好。母亲做的臊子面长而细,一根完整不断,是名副其实的“长寿面”。

我来青岛后,每逢生日,虽然吃不到母亲做的臊子面,但母亲都会从千里之外打电话问我有没有自己做了吃。过生日吃臊子面是我家的传统,天涯海角也不会忘。每年生日这一天,我都会按照母亲亲传的工序和配料,为自己调制出一碗美味的面条,吃着自家的臊子面,便仿佛回到了父母身边,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回到了心灵的家园。

 

 
 
  • 标签:新疆 面食 制作 小吃 
  • 发表评论: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最新留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户登录

    载入中……

    博客信息

    载入中……